平凡创造非凡——记厦门一中劳技高级教师黄建通校友
日期:2013-10-12

简介】黄建通,男,1956年11月出生,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就读于华南工学院造船系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1982—1998年在厦门轮船总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节能科科长、培训部主任,厦门海员培训中心主任等职,高级工程师。1998年起为厦门一中劳技高级教师、通用技术备课组长和校科技发明基地负责人、厦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组成员、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他是厦门市从事青少年创造教育和发明活动的第一批辅导员。指导学生先后摘取市级以上的奖牌165枚;其中国家级奖牌43枚,国际级奖牌11枚(含3枚巴黎国际发明展银 奖)。而且还是厦门地区第一位获得专利的发明人,也是厦门市非职务发明项目最多的发明人之一,迄今为止拥有20项国家专利。撰写的《青少年发明技法教程》一书于2004年由鹭江出版社出版,是厦门地区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用于指导青少年发明活动的专著。先后获“首届厦门市十大杰出青年”、“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教育系统突出贡献奖”、“首届厦门市中小学杰出教师”。
       蓝色衬衫,浅灰色牛仔裤,头发微卷,朴实的面孔,看似平凡,却透露着一股智慧、自信的气息——这就是黄建通师兄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在谈话的过程中,黄建通师兄面对我们的提问,回答中充满了从容与自信。他用简洁的言语,为我们讲述了他不凡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深深地为之动容……
       谈到当年选择华工的原因时,黄建通师兄侃侃而谈。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些并非偶然的因素。从小就喜欢模型的他,长大后的理想就是想建造飞机、轮船、车辆等。在动荡的十年中,他一直没有丢弃自己的梦想,执著于这么一份坚持。在令人兴奋的1977年,当动荡化为息缓,高考再次牵动着千万知识分子的心,黄建通师兄也不例外。高考成绩一放榜,黄建通师兄果然以不菲的成绩考上了广东工学院(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造船系船体专业,开始走上自己圆梦的路途!带着这个未圆的梦,黄建通师兄开始步入华工,一点点地熟悉华工的生活,渐渐地适应这里的一切。正如大多数的高校一样,华工当年也是入校后前三年学习专业知识,第四年进行实习。在那看似漫长却弥足珍贵的大学四年里,生活的一点一滴都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足迹,成为他人生回忆的宝贵财富。
        当我们问到在华工最让其难以忘怀的人或事的时候,师兄的神情开始有点严肃。他转过头,望了望窗外的夕阳,眼神在西下的余晖中闪烁,显得格外深情,然后再不急不慢地为我们讲述着大学生活中那一件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由于当年高考前较少接触外语,起步慢,一步入大学,就被分到了慢班。为了缩小慢班与快班之间的差距,为黄建通师兄授课的陈老师决定对慢班进行课外补习。一谈到陈老师,黄建通师兄眼中闪烁起泪光。不难想象,在黄建通师兄的心中,陈老师留给他的感触是多么深刻。当时,陈老师每周为他们补习外语。星辰日月在变,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在变,然而补习却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在一次的补习中,陈老师说,明天她要嫁人了。多无私的老师,多令人尊敬的老师,在自己大喜的日子的前一天,竟然还为学生补习,令人深深地感动。当时,一个个学生都泪盈满眶,感动中为他们尊敬的老师送上深深的祝福。
       他们深深地知道陈老师的一片苦心,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华工给他们的温暖。在感恩中,每一个人都暗暗地下定决心,只有发奋才能够回报老师的一份情,才能够不辜负华工的一片恩。
       黄建通师兄在讲述这个深情的故事时,他朴素的身上仿佛流淌着一股深情的血液,渗透着他的内心深处,也感染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此时,他再次转过头,深邃的眼神流露出对当年那份情的深深怀念。
       或许当年是深知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或者是因为对华工的深深情意,黄建通师兄在华工的每时每刻都珍惜着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把握每一个锻炼自身的机遇。他在刻苦中感受真情,在深情中充实人生。
       四年的华工生活,为他启迪了未来的人生,与其说华工丰富了他的专业知识,更不如说华工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充实了他的人生。华工的一影一形,让他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事,如何做人。谈到这里,黄建通师兄拍了拍我们的肩膀说:“你们都是好样的小伙子,华工为你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别辜负了学校对你们的期望,更不能辜负自己,让自己遗憾。”此时,我们看了看黄建通师兄的神情,似乎看到了当年为师兄补习外语的陈老师。那份希冀、那份期望,让我们深深地感动。我们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发现自己似乎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动力,心里暗暗地为自己打气。
       谈到工作时,黄建通师兄会心地笑了一笑。也许是工作的一帆风顺,抑或是自己的感触太深,总之,我们觉得,黄建通师兄在工作中肯定也充满了惊喜与感动。
大学毕业后,黄建通师兄被分配到厦门轮船总公司,当上了一名技术员。后来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又调往公司的教育部门,从事培训工作。或许是因为兴趣的缘故,发现自己更适合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从待遇不菲的国有企业,转行从事中学教育工作,这需要一定的魄力,更需要足够的实力。
       从1998年调往厦门一中工作开始,黄建通师兄放弃了之前优越的工作条件,开始走上了一条在他人看来是“逆向”的路。因为他热爱科技发明,喜欢单纯而热情的校园氛围,关爱那些创造力有待开发的学生,他总是那么创意不断。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学生捧回了3枚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还摘得50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在交谈的过程中,黄建通师兄不时露出满足的微笑。如今的工作,对于他来说,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享受。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把工作当做一份享受的人毕竟是少数。从黄建通师兄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知足,什么是人生。纵然我们的人生会五彩缤纷,我们的历程各不相同,但是在对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有黄建通师兄那份知足的心态。黄建通师兄的一言一行朴素中充满智慧,真诚中愈加务实。他不时提到父母与子女的事情(包括他自己的事),看得出作为人父的他,对于自己的儿子那份深厚的难以言喻的关怀。尽管他嘴里没有说出一句对儿子的爱,但是从他的眼神与神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那一句深情话语——大爱无言,大道至简!
       在与黄建通师兄谈天说地、谈学习、论人生的交流中,我们感觉到他的每一言辞、每一举止,都不乏华工人务实的作风。
      了解华工现在的真实情况后,黄建通师兄结合他自己当年的学习生涯以及几十年的工作历程,殷切地说出他对华工师弟师妹们的希望:刻苦学习是关键,为未来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学会合作与竞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
吃苦耐劳,生活独立,适应社会,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关注细节,执著于自己的理想,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不怕吃亏,工作务必脚踏实地,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每说一句话,黄建通师兄都冥思苦想,我们知道,那是他想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师弟师妹,期望他们有更好的未来。同时,黄建通师兄在学校的建设上,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点见解。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先什么都有,再什么都精”。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希望学校办学要结合社会,利用自身优势,把蛋糕做大,而后做强,从而实现再一次的飞跃!
       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朴实在黄建通师兄的身上无处不在。从华工的四年学习生涯,到之后几十年的工作经历,黄建通师兄一路走来,途中有惊喜,更有触动。从他的一点一滴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真诚地希望黄建通师兄以后的路途一马平川,越走越宽!
作者:范伟华 张以涛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