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干自己想干的事,兴趣成就事业 ———记佛山凌宇公司董事长冯云校友 |
回顾母校,冯云说:“作为一个华工人,最自豪的是因为有了华工的经历才有了自己的现在,所以要感谢母校。今天看到母校的发展,各行各业校友的成就心里也十分自豪。”被问到对后来的华工人有什么样的寄语和期望时,冯云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读大学比以前有更好的条件和机遇,可以到企业里进行实践。而我们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这样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要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要很好地利用校友资源和校友网络,要向优秀校友学习。每个人走过一个经历,就必然有他的闪光点,我们要努力去挖掘,并且在校友会或者是一些论坛上多和校友进行交流。
他是华工首任社团联合会主席
高考前夕,冯云因为发高烧,所以未能最终进入自己一直心仪的建筑系,而是转到了化纤专业。在大学里,从小学四年级起就开始集邮的他创办集邮协会并担任会长。在协会的工作中,他十分投入,凭借自己满腔的热情和积极的努力,把集邮协会组织得有声有色,在当时的华工产生了轰动。因为从小就喜欢写字和画画,钟情于设计,他带领协会的人制作信封,请校领导为其题字,把华工的风景做成明信片,并亲自设计邮戳,一年下来为协会增收近千元的巨额利润。在当时,一个社团只有50元的活动金额,1000元完全是一个奇迹。他完完全全地向老师和同学们显示了自己的创造力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益,展示了自己的商业能力。
在长期社团的工作和实践中,他发现当时的30多个社团群龙无首,完全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社团工作问题百出。发现这一点后,他把当时的30多个各种各样的社团联合起来,组成了社团联合会,并担任社团联合会的主席,与当时的学生部处于同等地位。社团联合会的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回忆起当时在学校的这段经历,冯云感慨颇深:“当初在做社团的时候,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很投入。当时也并没有想很多,更不用说想到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什么影响,有什么帮助。后来走入社会,经历了在国企工作,再自己创业的过程。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这3年的社团学生工作对今后的影响很大。人生的几个经历,大学这个门槛十分重要,学校改变了很多人的思想,人生观,还有一个人的经验”。他说,自己开始进入华工的时候,完全是个书呆子,十分内向。在集邮协会成立的当时接近一分钟说不出话,脑子里面一片空白,还在发抖。正是因为在集邮协会以及后来的社团联合会中工作时,不断的和当时的校领导,其他学校、其他专业的人接触,自己内向的性格才慢慢地转变过来,变得更加开朗、大方。华工的第一个4年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和观念,对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为解惑再回母校
1988年从华工本科毕业后,冯云被分配到了佛山外经企业集团公司。在公司,他从业务员、部门经理到副总经理。积累了人脉圈子、管理经验以及客户资源,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了物质基础。
1997年,市委组织部要在国有企业中挑选优秀骨干到华工读MBA,进行进一步的深造。虽然当时他还不知道MBA是什么东西,但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再加上想要回学校念书,给自己充充电,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他回到母校读MBA。在读MBA期间,他与老师,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同学深入交流,对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把自己10年工作的零散管理战略和企业管理进行总结、升华,形成一个系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用更高的眼光为自己的企业和人生进行了一番新的战略定位。再回母校读MBA,他不仅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还形成了自己的新的人脉圈子。“带着自己多年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带着思考再回到母校去念书。而不是像当初只是为了念书而念书。在华工的这两年,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是回炉去为自己洗了洗脑。”
瞄准机遇,在多个行业中如鱼得水
也是因为自己对摄影、设计以及一切与美有关的东西的爱好和喜爱,冯云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自己的经营之中,把自己的凌宇公司办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跨行业、多元化的综合型企业。现在的凌宇属下的品牌包括凌宇书屋、凌宇进出口、凌宇策划、枟生活无限枠DM杂志。
最开始,凌宇是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一直以干自己想干的事为目标的冯云,在室内设计上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还不满足,随着室内装修设计的一步步发展,冯云再一次发现了机会。考虑到开始创业的时候并不容易,尤其是做国际贸易,由于在国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完全无法运用到后来的进出口贸易和室内装修行业,所以必须要重新打造自己新的国际贸易品牌。恰好自己对书店又很有兴趣,于是他盯上了零售书业,他看准当时零售书业入行容易,只要有一个简单的铺面就行了,准备建一个自己的零售书店,通过书店打造整个凌宇企业的品牌,提升企业的形象,进行企业的营销推广。1999年MBA毕业时,他以中小型书店的创新发展为题做了自己的毕业论文。为此,他1999年去了国外,在国外了解了零售书业、书店的经营规划设计。2000年,在MBA毕业论文就以书业为研究撰写了枟中小型图书企业创新经营研究枠,同年7月,凌宇书屋正式成立。
凌宇书屋以打造有特点、有品味的文化产业品牌为定位,进行主题图书连锁店经营。以图书的主题来为书屋命名,开办了休闲娱乐、经营管理、儿童女性等多个主题连锁分店。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装修,营造温馨和谐的读书气氛,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冯云把自己在室内装修设计方面的经验又巧妙地运用到了凌宇书屋的设计和书屋的品牌经营上。他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停放在书屋的每一个角落。每天,凌宇书屋都迎来不少的爱书之人,很多还一坐一整天。
一直以“发展为广东省最大的民营书店”为市场发展目标的凌宇书屋,目前已在广东开设多家连锁分店,经营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现有6畅5万个商品经营品种,树立了“凌宇书屋”书店品牌。现有团体客户500多家,个人会员2万多人,图书销售增幅逐渐提高,成为佛山的文化地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凌宇书屋的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同时还带动了凌宇其他行业的发展,为整个凌宇的发展壮大搭建了桥梁。
凌宇书屋经过两年的发展以后,在区域有了一定的品牌,在建立自己的品牌、营销推广方面,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多客户就找到凌宇书屋要求为他们做设计、做规划、做推广。这个时候用书店名字做这些业务在市场上会显得十分被动,于是冯云又把目光投向了广告业,恰好广告公司的营销、品牌推广、策划和凌宇书屋相互产生了良性的影响。对广告公司的定位,凌宇并没有走广告专业,而是做资源整合。通过自己来搭建一个媒体——《生活无限》,以它为平台为客户服务,争取和维护客户资源。枟生活无限枠走高端DM杂志方向,现在已经有了枟生活无限枠广州、佛山、江门、中山、湛江等区域版。经过五年的发展。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告行业中站稳了脚跟,在策划领域、品牌推广方面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的枟生活无限枠,已经是珠三角地区生活品位与时尚魅力的代表,受到广告客户的好评和青睐。在为客户推广企业品牌的同时,也把“生活无限”本身作为凌宇的一个品牌推广出去。冯云还借助枟生活无限枠和凌宇书屋的品牌,成功地将凌宇向饮食业、房地产业、教育培训等行业拓展。
说到《生活无限》的进一步发展,冯云还打算把枟生活无限枠区域化的战略进行到底,以内容植入式的发展方式与区域广告公司合作,互惠互利。现在已经有了中山、湛江、肇庆、江门四个区域进行加盟。冯云的目标是要把枟生活无限枠做成一个在区域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大媒体。
凌宇每个独立行业的不断发展为凌宇提供了机遇,使市场对凌宇产生了更多的需要,冯云敏锐地感受到了市场的需要,使得凌宇在每一次的转变中都能准确地抓住时机和机遇。不但化解了眼前企业的发展瓶颈,还为企业的进一步拓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冯云像一位魔术师,把多种行业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在多个行业中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企业经营恰如其分的结合,在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而这因为彼此的需要而产生的各个行业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产生作用,形成了共同繁荣的局面,对企业经营、公司壮大以及企业品牌的打造、客户资源的维护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用“文化改变生活”,一心想着为他人服务
冯云爱好文化,但他却谦虚地说自己并不是个文化人,只是对写写画画很有兴趣,对文化很有感觉,是个经营文化产业的人,并且一心一意去经营好自己的企业,把企业的各个行业以文化传播行业为主线,通过“文化改变生活”,把广告、书业、设计作为主业往更深更强更广的方向推进。“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屋’,不是城,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这一‘屋’,为这个城市建立一个城市文化地标,建立一道文化风景线,带给这座城市的一大批人,从老人到小孩以影响。所以凌宇书屋的广告语就是用‘文化改变生活’。”冯云自豪地说道。
现在的冯云不仅是佛山凌宇公司的董事长,在他的名片上,还赫然印着很多的头衔。他是佛山市进出口商会的秘书长,佛山市广告协会的理事,佛山市禅城祖庙路商会的秘书长,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协会的副会长,广东省书报刊发行协会的理事,南海青年商会的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校友会的常务理事。连他所在的小区业委会他也担任了秘书长。似乎从大学校园中的第一任社团联合会主席后,他就一直是担任着一个热心为他人服务的角色。“一般商会都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行业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是行业里的公益性服务。总而言之,一个人为他人服务,有很多方面,首先是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企业;到了一定的阶段,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是为社会、为一个群体服务。不管为谁服务,都要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出钱出力,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尽一份义务。”冯云这样解释他对社会和企业责任感的理解。
作者:秦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