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不懈 诲人不倦——访湛江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许进校友
日期:2013-10-16

简介】许进,女,1961年10月生,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1978年9月在华南工学院铸造专业学习,1982年7月毕业后任湛江市电视大学助教;1985年9月为华中工学院铸造硕士研究生;1988年8月任湛江市电视大学讲师;1991年9月为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1994年11月任湛江市政府研究室科长、主任科员;1999年9月调任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4年12月任湛江市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至今。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下午,怀着对教育工作者的敬畏,我们踏进了湛江市广播电视大学。尽管我们从未见过许进师姐,然而她的形象却已在我们在脑海中塑造了不知多少遍:严肃内敛,不苟言笑,犀利的目光似乎能看透学生的内心,厚底眼镜和齐耳短发将身上的学术风范演绎到了极致。伴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许进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一位落落大方的现代女性:时尚的金色卷发,深邃的目光,从容而不失亲切的谈吐,笑起来更添豪迈。她,才是真正的许进。于是,我们的访谈在茶香的氤氲中展开了……
与工科结下不解之缘
    “1978年,将要离开高中校门的我们早已做好‘上山下乡’的准备,却没想到国家要恢复高考。” 许进回忆道,由于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国家采用开卷的考试形式,高考的语文试题特别有趣,它要求每个考生编写一份报纸,这样既能够考查写作水平,又可以锻炼整体规划能力。
    当时,人们普遍的高考方向是工科,只要能够考上理工科的学生,是绝不去考文科的。家长们希望子女通过大学教育获得一技之长,而学生们则秉着一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志气憧憬未来。总之,那是一个现在的大学生无法想象的豪情年代。
    回首大学青春时光,生活条件虽然很艰苦,却让人无限感怀。“在当时,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贝’!”许进感叹,“国家和学校对大学生不仅免除学费,而且提供助学金,另外每个月再分配38斤的定量粮票。”
    “华工的教育注重实践,这是华工最特别的地方。因此,几乎在学习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时候,学校都为我们安排实习,让我们有机会出去见识。那时候,我们不仅去了华工的金工厂学习金属工艺,还去了佛山的铸造厂学习铸造电风扇的外壳。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我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 许进告诉我们,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工科学习,她获得了不少经验。首先,‘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是学工科的思想。所以,学工科需要扎实坚厚的基础,严谨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举个例子,我们运用力学方法反复计算,得出结果,这根柱子需要这么粗,就必须得这么粗,哪怕粗或细那么一点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其次,工科的学习会很大程度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学习高等数学的时候,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无限分割、极限等概念,从而获得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法。”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工科学子却能迅速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且能很快掌握新技术。
    然而,凡事利弊相生,长期的工科教育会使人思维严谨,作风实在。可是,有些工科生行事作风比较死板,思维模式比较机械。特别是工科生在担任管理者这一角色时,需要灵活变通,收敛直率的个性,也就是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丰富的经历,卓越的人生
    1982年,许进一毕业就回到了湛江,来到一所刚成立不久的业余大学,即现在湛江市广播电视大学的前身,成为一名专职老师。当时的电大设有很多工科专业,“而我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工科的热忱,才选择了电大”。许进解释,她觉得电大为她提供了展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在电大任教后,许进主讲了“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业生产基础知识”等课程,指导及组织了多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有关杂志和学术年会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获教学优秀奖和科研优秀奖。其间,许进还先后攻读了华中理工大学铸造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课程。
    1994年,许进博士毕业后进入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研究室的工作经历让许进大大开拓了知识面,并对各行各业的状况有了更多的认识,对社会有了更深更广的了解。工作期间许进先后主编了《湛江与大西南》、《黔湛经济合作》等书,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50多篇,因此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1999年,调任湛江市科学技术局的副局长后,许进的工作依然表现得优秀而出色。在科技局的5年中,许进主编了《跨世纪的抉择》、《农村实用技术丛书》等书,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火炬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湛江市“三八”红旗手。
    2005年,许进再次回到了电大。10多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走了她的羞涩懵懂,换之为成熟沉稳。重归电大的许进,肩负起了党委书记、校长两项重任。也许只有经历越多越丰富,才能看得越远越透彻。许进深有感触地为我们讲述了电大成立背后的意义。当时的背景是有很多人都渴望读大学,无奈教育资源非常贫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读书。但是,“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需要发展,劳动力素质需要提高,国家就只有通过普及教育来迅速达到这一目的。于是在1978年成立了电大。成立后的电大请来了最优秀的专家,通过广播电视这些大众传媒,使得那些没有条件进入课堂学习的人们也能接受教育。自创办以来,电大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到了现在,电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们继续学习的需求,特别是满足了人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需求。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教育逐渐成为一种通才式的教育。“电大的教学质量虽然不一定能达到普通高校的标准,但是进去跟出来肯定会有一个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许进诚恳地说。
    学校的领导更多地倾向于管理者的角色,结合自身,许进又一次为我们讲起了管理。“可能是学工科的原因,刚开始的时候,求真务实的个性让我面临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难题。但随着对工作的逐渐熟悉,我学会了如何去把握一个管理的‘度’,既不过分,也符合现实,我国古代哲学里的中庸之道是很值得我们去领悟的。”另外,许进还向我们透露,作为一名管理者,除了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外,还要考虑提升教职工的福利。“我们这所大学有两百多名教职工,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我这个校长的管理水平有很密切关系。”一方面,电视大学教育经费拨款有限,再者这是一所面向社会普通大众的学校,收费不能太高,这也确实困扰着“当领导”的许进。最后经过多方讨论、研究,她与教职工们创出了一套电大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在她的带领下,他们一方面开设社会急需的新兴技术课程,一方面改革旧有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使他们更贴近社会需求。
祝福母校,寄语华工学子不断进取
    许进对学习有着高昂的热情,更有着深刻的感受。“希望师弟师妹们保持不断进取的态度,但是不能好高骛远。根据当前的环境,建立短期内可以完成的目标,并一步一步地去实现。不断树立新的目标,不断突破自己,完成自己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学会把握机遇”。在现今的激烈竞争当中,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强的人,能够在众多出色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能够迅速掌握自己不了解的技术,能够尽快适应不同的工作任务。同时,当代的大学毕业生有更大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职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性格特征,“所以如果你找到的职业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同时,也能与你的性格特征相匹配,这样你的生活将会更愉快”。
    对于母校的明天,许进浅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大学的使命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时代如何改变,社会怎样发展,始终要坚持这个原则。从一所大学的精髓来说,一种文化沉淀显得更为重要,必须注重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然而,想要在学术上有所创造的话,华工大学生在掌握了知识和技术的前提下,还必须提出创新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地拥有属于自己的成果。也就是说,科研团队的建设、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研究成果的开发方面同样需要付出努力。总的来说,母校的发展当以学术为主,注重特色专业,培养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的人才,希望通过这样,华工能在新时代迸发新的光彩,华工人能在新时期创造新世界
作者:陈祺荣 陈荧 黄炳翔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