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寒窗磨剑赢硕果 创新求变谱传奇——记重庆美福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上福校友
日期:2013-10-17
寒窗磨剑赢硕果 创新求变谱传奇 ——记重庆美福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上福校友 |
【人物名片】谢上福,男。1980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橡胶制品专业,工程师,中共党员。毕业以后曾任重庆翻胎厂厂长、企业法人代表,中国翻胎协会理事,四川省翻胎协会副理事长;现任重庆美福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川渝地区轮胎翻修与利用协会专家组成员、协会副会长。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橡胶制品研发技术工作,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承担国家相关项目,并获得科技进步奖以及行业科技创新奖。
要学就学最好的技术
在谢上福小学刚刚毕业的那年,中国陷入了“文革”的阴霾中。
“一个人要把知识作为力量,要不断读书增加新的血液。”谢上福校友与我们交谈时,总是喜欢这样讲。然而热爱读书、渴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谢上福,最终因为“文革”的阴霾而与初中高中无缘。
进华工之前,谢上福在中国最早最老的一个翻胎厂——重庆橡胶厂里工作。该厂解放前叫西南军政委员会车胎厂,解放后就成了重庆橡胶厂,是四川省交通厅直属的企业。这个厂当时是四川省唯一从事轮胎翻新的官办企业。加工轮胎,是谢上福最初的工作,也成为他致力一生的事业。
谢上福从小喜欢读书,到了厂里,就想学最好最新的技术。厂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师傅,用谢上福自己的话来说,那个师傅“不得了”!师傅是“文革”前的八级工。在当时有90元工资那是相当了不起了。好学又喜欢思考的谢上福认真跟师傅学习技术,很快成为厂里的重点培养对象,19岁就被允许独立搞技术。本来要学三年的东西,他学习一年就可以独立操作。那时虽然不是党员,但是在整党、建党当中他已经成为了年轻工人的代表。他的上进心、事业心和责任心,让厂里的领导和同事都十分欣赏。
1977年是教育史上不寻常的一年,中断十年的高考恢复了。中国各大高校开始重新招生。身为厂里的重点培养对象,谢上福用较短的时间学完了初中高中六年的课程,带着单位对他的期望,怀着一腔热忱步入了华工。
“我就是要学最好的技术!”谢上福执著于这个信念,“工农兵”大学生成就一番伟业的传奇经历由此拉开了序幕。
华园立志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远离家乡的华工,谢上福校友是这样回答的:“我肯定选华工了!华工的橡胶(专业)在全国都是一流的!”据说在当时,全国只有两所学校开设了橡胶相关专业。一所是山东化工学院,即现在的青岛科技大学,还有一所就是华工。“华工的橡胶专业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而且我们国家现在的橡胶产量主要是在华南地区。”谢上福校友这样说,事隔多年,他还为当初能够在华工读橡胶而感到骄傲。
来到华工以后,谢上福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学习什么,以及单位对他的期望是什么——“是学习文化,搞技术”。
“在学校期间我不会打麻将,也不去看电影”。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不少电影解禁了。课余时间搬着小板凳去看电影成为当时大学生学习之余最喜爱的休闲方式。然而谢上福校友最爱的却还是看书。他看各种各样的书,化学、机械、制图,等等,学习新知识得到的满足感不断充实着他的心灵。“每学习一样知识,都有一个从新鲜感到厌倦感的过程。老学同一样,总是最初感到新鲜,久了就有些厌烦了。这时我就会换一样学:看物理看累了就看化学,看化学看累了就学制图”。
我们来到谢上福校友家参观时,他带我们来到书房,满满一排书柜还留着他在校期间读过的书,泛黄的纸张书写着那个年代属于他的独特回忆、他的奋斗和决心、他的收获及沉浸在书香中的美好的华园生活。
谈到教过他的老师,谢上福笑了。他点燃一支烟,明灭的火光中他的眼神仿佛飘向远方,飘向那已经过去、却依然存在于记忆中鲜明如旧的大学时代。
“老师……”他沉吟,“那时候的老师都很好。我说华工好,很大部分原因是说华工的老师好。那个时候不是学生找老师,是老师找学生啊。说自己有什么不懂,你跟老师约个晚上9点多或10点多的时间,他肯定准时到。”问起最崇拜的老师,谢上福形容:“我们华工的老师,都很厉害的。院长冯秉铨教授,他是声学家、光学家、无线电学家,很多称谓。他去世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的。他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是我非常崇拜他。我总是想,老师们那么厉害,我们干企业、搞技术,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们身上的创新精神才对。”
“很多人都说,‘工农兵’大学生出来都是最差的。我就不这么认为。我就要说我是‘工农兵’学员,但我肯定不是最差的!”
谢上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曾经发下的誓言。广读博览,大学几年他越学越轻松;到了毕业实习的时候,他参观了广州所有的橡胶厂,又从实践中学到很多东西。毕业论文中更是提出了创新的见解,被评为优秀。从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单位,他没做技术员,直接就当上了工程师,也没做过副厂长,就当上了厂长。
“人要有奋斗目标。我的目标就是不能辜负单位对我的期望,不能辜负华工对我的培养,‘积极创新,不断发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相关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才当得起‘华工人’这三个字。”
身为成功的华工人,谢上福校友对华工精神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华工精神就是求实、奋进,还要再加一个创新。”他如是说。在华工的知识积累,以及华工的文化底蕴给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曾经渴望翱翔于蓝天的小鹰,最终经过华工四年的寒窗积累,一跃成为浴火涅槃的凤凰。
30载国企发光发热,10年创业再攀高峰
毕业后的谢上福回到单位,将在华工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就。尤其是他独有的创新精神,使他在橡胶制品研发技术领域成果累累。他曾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多次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并获得了科技进步奖,以及行业科研创新奖。但是一向脚踏实地的他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搞那些东西时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想到会取得这些成就。”总结起自己的成就,谢上福校友认为关键有三点: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求变的精神,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态度。
上大学前后,谢上福在国企干了30年。30年兢兢业业,发光发热,着实作出了许多贡献。离开了国企,谢上福正式开始开创自己的新天地。
2000年带着24900元钱离开国企,谢上福开始创办起“美福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公司成立第一年就有盈利,第二年就还清了贷款,第三、第四年就买了房子车子。用谢上福的话说就是:“我做生意从来不亏本!”
谢上福一直是个目标明确的人,谈到现阶段的目标,他说当然是“把企业办好,把品牌做大”。虽说谢总办企业从不亏本,但想办好一个企业,还是困难重重。“困难可多咧!资金问题,产品的销路、开发,人力资源问题,上下左右的关系,最重要还有产品是否能被社会承认”。踏实低调的态度,创新求变的精神帮助他摆脱困境,身为华工人的信念更是给了他勇气。“人不一定要有很多钱,但是一定要有精神支柱,精神理念要清楚。”他说,“用华工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相信华工人能战胜一切困难,有信心就有勇气。”
“美福轮胎,诚信成旗”是谢上福办企业的宗旨。“有诚信,就自然会在人们心中树起一杆旗。诚信精神正是企业家最宝贵的精神,有了诚信,才会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点滴难忘,回首华园献祝福
“华工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谢上福校友献上自己对母校的祝福。
华工的文化底蕴给他带来的影响渗透进生活的一点一滴。“我的爱好非常广泛,从书法到厨艺,甚至是刺绣,都会一点点。全面发展正是华工人应具备的素质”。谢上福校友家里的每一处独具匠心的设计都是出自自己之手。他戏称其为大学时代学制图产生的影响。
关于学校未来的发展,谢上福校友还中肯地提出建议:“我们应该着重研究一下,我们的学生能不能被社会承认,能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的专业能不能适应社会。华工的底蕴不能丢,要在经典的东西上创造、发挥。”
对于小师弟小师妹们,谢上福总结自己的经验:“师弟师妹应该综合全面发展,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良好的土壤里面茁壮成长,成为栋梁之材。”又补充道:“这些做起来的确很难,但只要思路清晰,脚踏实地,善于总结,有创新精神,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成功而有魅力。创新给了他新鲜的血液,让他随时随地都充满年轻的活力;善于总结让他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不断踏上新的台阶。他的拼搏精神和创造精神正是华工精神的完美体现。他,是个真正的华工人!
作者:徐然 汤晋晖 谢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