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城市规划中的奋斗人生 ——访佛山SUPA·森磊国际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司周晓波校友 |
【人物名片】周晓波,男,45 岁,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建筑设计工学硕士。1983—1987 年在华南工学院攻读建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1990 年攻读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曾在佛山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建设部门工作。2000 年参与广东省建设厅主持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主要作品有顺德新城、郑东新区龙湖滨水规划、顺德花卉世界新城概念规划、清远“花塘水上庄园”高尚别墅区规划等。
八月的早晨,阳光明媚,周晓波校友穿着粉红色的休闲衬衫,带着满脸笑意地招着手,大步向我们走来。
一生事业的起步
1983 年,周晓波在高考志愿书上填下了“华南工学院”五个字,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一次重要的抉择。选择华工,是被它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所吸引。顺利被华工建筑学专业录取的周晓波,开始了在华工七年的求学生涯。
巍巍学府里,林荫大道上,时代在变,面孔在变,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工学子。若时针能逆转二十年,或许我们会在这座熟悉的校园里偶遇每日奔波的周晓波师兄。尽管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工建筑学系,但他在画图和设计等方面都要从零开始。但周晓波相信,只要努力和坚持,困难并不可怕。没有社团活动,没有卡拉OK,没有逛街消夜,只有通宵达旦的画图、孜孜不倦地读书与钻研。随着学习的深入,周晓波逐渐在广阔的建筑学中找到了自己的方 向———城市规划。
那时的周晓波求知欲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取着每一滴难得的水分,这里面满载了老师的汗水和付出。周晓波深情地回忆道,当年为他们讲授《城市规划》课程的是罗宝钿教授,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罗教授每每看着课室里兴趣盎然的学生们,都会讲得很起劲,毫无保留地传授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和心得,不厌其烦地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有一次,下课铃响了,罗教授却正讲得起劲,浑然不知已经到了午饭时间。时钟滴答滴答地走,十二点半,一点,一点半,罗教授饿着肚子,竭力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奉上知识的盛宴。最后在同学们再三关心的催促下,课堂才结束。“当时竟也没想到要请老师吃个午饭。”周晓波讲着这个故事时有些遗憾地笑笑,“只能在心里感激老师,默默念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啊。”
本科毕业后,周晓波在华工的建筑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师从胡荣聪教授。几年的学习让他褪去了少年的稚气,在知识和技术成熟的同时,却不知不觉平添了几分年轻人自恃的轻狂。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周晓波评价了某地的建筑,正值年少气盛之时,所谓“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少不了批评指点之语。导师胡教授本来是个不善言辞的朴实学者,看了之后,不禁眉头一皱,语重心长地说道: “扬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这句话令周师兄印象十分深刻,也给他之后的待人处事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华工七年的求学生涯中,周晓波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务实之根基;感受到“诲人不倦”的敬业奉献,这是务实之升华;领悟到心胸开阔的包容之心,这是务实之博大。七年的学习是周晓波作为一名华工人珍藏的回忆,更是他朝着自己的事业迈出的踏实的第一步。
不惑之年的抉择
毕业后,周晓波被分配到佛山市建筑设计院,后来被调任到佛山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弹指间十几年光阴,转眼到了2005 年,正值刚兴起的公务员热潮,周晓波却反其道而行之,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深感意外的大胆决定———下海创业。身边的朋友好言相劝:“毕竟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了,你可得想清楚,这里面有多大的风险啊!”周晓波则淡定地回答:“我有技术就不怕。”后来,这句话就在佛山校友中传开了,校友们称道他是“艺高人胆大”。
其实,真正令周晓波做出这个决定的并非“胆大”,而是“深爱”。记得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最憧憬的是造飞机、制导弹这样宏伟的专业,但由于华工未开设这些专业,就选择了国内远近闻名的建筑系。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爱上了设计中灵感碰撞的火花,以及将灵感付诸实践时获得的成就感。因为专业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更加专业”。捧着公务员的铁饭碗,满足了稳定,却是“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他多么渴望发挥所学专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选择下海,理由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般复杂,用他的话说,就是“做回自己深爱的专业”。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周晓波在不惑之年听从了自己的心声,开拓人生路上的另一个方向,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征程。
乘风破浪的前行
当初潇洒地搁下“我有技术就不怕”的狠话,实际上,在商海中创业的周晓波并不总是这般潇洒。
在创立SUPA·森磊国际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司时,首先困扰他的是“做大”还是“做小”的问题。为了降低风险、更快地适应市场,周晓波决定先从“小”做起。而小团队的创作则要求做到“精”,对团队人员的要求很高。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了公司成立之初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者,他还要为筹措公司的流动资金头痛,为拖欠的设计费奔波也是家常便饭。谈到这些困难时,周晓波始终保持着泰然的笑容,在他看来,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困难不会将人击倒,真正将人击倒的是灰心丧气。
白手起家的公司渐渐步入正轨,一个新的问题横在周晓波面前:作为一家小公司,如何发展核心竞争力,在众多同类型公司中脱颖而出呢?他急需一个机会来打造公司品牌,在市场中建立口碑。不久,机会真的来临了———佛山市“顺德新城”的规划进行招标。周晓波闻讯后,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立刻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竞争力,周晓波与远在美国的华工校友联系,寻求合作。在校友的帮助下,森磊设计事务所与美国SWA 设计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各展所长,SWA 公司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即注重与当地自然环境结合,主张低碳环保;周晓波则凭借在佛山市工作十几年的设计和行政经验,对当地人文和自然环境了如指掌。根据顺德新城区位、土地、自然、交通等特点,一个生机盎然、优质宜居的城市规划方案诞生了。它结合了活水水网、生态池塘、湿地、绿地、森林等元素,为市民构建了生机勃勃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也为大自然的其他物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当然,竞争对手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是多个国内大型的设计单位与外国著名设计公司的强强联合,如德国欧博迈亚、法国AAUPC、新加坡DP、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答辩当天,周晓波也是暗暗捏了一把汗。答辩刚开始不久,项目招标的一个主要领导就对其中一个方案十分肯定,多次赞道:“做得真不错,很好!”周晓波心里不禁咯噔一下,但多年的经验使他提醒自己静下心来,目前能做的唯有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博得更多的认同。他自信、清晰地介绍了整个规划方案,其中环保节能的理念以及运河、湿地的巧妙运用引得全场赞叹,成为答辩场上的一大亮点。
最后,SUPA·森磊国际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司与美国SWA 设计公司众望所归,顺利中标。国际竞赛评委的一席话充分肯定了周晓波与众多同事的努力———“该方案最理解、珍惜‘水’这个概念,也合理利用了‘水’这个资源。设计的构思从水而来,将顺德新城巧妙地和水融为一体。在不同尺度的水的塑造上,让水的壮美、水的洁净、水的亲切、水的细腻在景观塑造上得以充分地体现。相比于过于强调人工造城的常规规划套路,该方案中的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这种崇尚自然的发展思路令人赞叹。虽然存在交通和土地利用方面的瑕疵,但是如果按照这个规划发展思路来建设顺德新城,恐怕是
世界上最具有特色的新城之一。”
今年,SUPA·森磊国际迎来了发展的第四个年头,在城市规划行业中崭露头角。周晓波就像一名航海者,一路上乘风破浪,扬帆前行,终有一天会到达梦想的彼岸。
奋斗二十载的回首
问及奋斗多年的感触时,周学长慢慢抿了一口茶水,若有所思地道来。
首先,周晓波的人生与城市规划是分不开的,这是他的专业,更是他的所爱。他把对城市规划的理解融入SUPA·森磊国际的设计理念中———“Listening (倾听)、Thinking (思索)、Designing (设计)、Sublimating (至善臻美)”。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建立在技术之上,饱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只有经过上面四个螺旋上升的流程,才能造就直达人心的作品。这凭借的不仅是书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的磨砺。
说到这,周晓波不禁做起了手势,张开的双手模仿深入大地的根系,然后,向上的双手是那挺拔生长的树干,最后缓缓打开的是成功之花的绽放。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华工的求学生涯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多年在机关工作的经验让他得以深入了解政府和市民对城市建设的要求。回想起来,才发现每一步走过的路都与他自己现在的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仿佛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安排。也正是这样,他更加认识到,只有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才能为明天积攒更多的能量。除了城市规划这个主色调,他的人生中还有一抹温暖的底色———来自华工大家庭的温情,“无论毕业与否,无论成就大小,我们都拥有‘华工人’这个共同的名字”。面对新一代的华工人,周晓波师兄真诚地分享着自己的感悟。大学毕业的学生仅是待售的“产品”,只有被社会接纳,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商品”。要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就要主动走出学校,通过实习去了解外面社会需要的是什么“商品”。当你成功地转变为“商品”时,态度的作用就慢慢突显出来,这包括了对待工作的态度、与人相处的态度、面对困难的态度。态度决定了升值的空间,态度决定一切。
已是正午时分,外面的阳光更加耀眼了,师兄同我们一起来到华工的正门合影。那个在谈起事业和人生时严肃谨慎的创业者逐渐消失了,一抹温暖而单纯的笑容在他脸上绽放开来,那灿烂的笑容,是否正如二十年前走出华工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