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人物名片】郑泽宗,男,1965 年生,福建省永定县人。1986 年6 月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本科毕业;1991 年6 月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上海市有机氟材料研究所助工,珠海华成化纤有限公司工程师、厂长,珠海悦华石化有限公司工程师;现任珠海健发轻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和珠海金力防水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泽宗校友喜欢笑,一笑,露出的绝对不止八颗牙齿,微仰着头,质朴而尽兴,你会很容易被那种爽朗与大气所感染。
闲聊几句,打算步入正题,郑泽宗校友马上说道:“今天,我们就随便聊一下,不要太正式。你们既然这么辛苦地过来,那咱就写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我从成长之路、学习和企业三方面来讲,你们再提炼,怎样?
于是,整个采访过程我们仿佛是跟着郑泽宗校友的步伐一起前行,华工人严谨而求实的风格在郑泽宗校友身上彰显无遗。
困难是财富
郑泽宗是农民的儿子,早上六点下地干活可以一直干到晚上七点,骨子里透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外表看来,郑泽宗校友是一个朴实无华、自然纯真的老实人,而他的内心却是强大无畏的。1986 年他分配到上海市有机氟材料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要产生许多有毒的物质,如果操作失误或者有毒物质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当年,中试车间因为操作失误发生过一次事故,导致一名工人死亡,两名工人失明。而济南化工厂情况更糟糕,每年都有工人因为生产过程的有毒物质泄漏而失去生命。
郑泽宗校友心痛不已,下定决心再不能让这种事故发生了,于是他就带着生产工艺的几个同事开始下车间摸流程。每次下车间,都要鼓着好大勇气,因为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毒气又会泄漏,什么时候又会死人,这是拿自己的生命在斗争啊。万幸,在再一次不幸中毒事故发生之前,郑泽宗校友和他的同事们完美地解决了毒气泄漏问题,找出了事故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安装了报警系统,从此,再也没有工人因毒气泄漏而中毒。正是郑泽宗校友这种敢于牺牲、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精神赢得了领导与同事的赞许,也为华工人赢得了尊重。
1991 年研究生毕业后,郑泽宗校友被分配到珠海纺织集团,厂里的老师傅摆架子,看不起新到的大学生。可郑泽宗不服输,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渐渐赢得了老师傅们的尊敬。有一次,郑泽宗校友从早上八点钟到第二天早上七点,连续工作23 个小时,硬是把新筹备工厂的第一张订单赶了出来,曾经摆架子的老师傅们被他深深触动:哪里碰到过这么拼命的年轻人啊!
当时车间工作的环境很恶劣,车间温度高达45℃,为了赶项目,郑泽宗校友坚持在车间工作了一个月,那时候一下班回到住处,他就捧着两大壶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得精光,那感觉真是痛快淋漓。
企业家要能坚守道德底线
1996 年是郑泽宗校友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郑泽宗校友在当时没有任何资金和任何担保的情况下,从某单位借到了价值数百万的设备,并无偿获得价值20 多万元的材料,开始投入生产。郑泽宗校友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地取得设备和材料,就因为该单位的负责人之一也是华工的毕业生,这位令郑泽宗校友特别感激的师兄叫曾唯波,1966 年毕业于华工制糖专业。“华工的研究生是不会骗人的。”就是师兄的这句话为郑泽宗校友的创业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正是这段经历,让郑泽宗校友更深深感受到华工人的情谊、团结和自豪感,也更加深刻地铭记:“我是华工人,要为华工争光。”
1998 年下半年,厂子还是刚起步,资金对于工厂日常的运转非常重要,这时一笔价值几百万的保温产品订单摆到了郑泽宗校友的面前,是接下还是推掉?因为工厂生产能力有限,如果接下就要把已经签订的老客户的小额订单合同放弃,全力投入保温产品的生产,这无疑将是一笔可观的收益,但对老客户将是一次伤害和失信。郑泽宗校友毅然推掉了这个唾手可得的几百万元大单,继续执行已签订的小额订单合同。在他看来,一诺值千金,信誉和情义比金钱更宝贵。
“我们做的主要是防水材料,这是个隐蔽工程,如果工程出问题了,我们完全可以说是其他方面的责任,所以说这是个良心工程。做人要外圆内方,残酷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家要能坚守道德底线,只有看得远,才可以走得远。”在郑泽宗校友的坚强领导和道德信念下,金力防水技术公司不断取得进步,比如成功中标广佛地铁、重庆地铁、武广客运专线和广州地铁五号线以及亚运会主会场等一些重大项目的材料供应。
一日华工人,终生华工情
一直以来,郑泽宗校友都在思考怎么提炼华工的“二流子”精神,他觉着这是褒义词,表现了华工人极强的适应能力,实在,不虚荣,体现了大江南北任尔闯,踏遍天下无所惧的勇气和朝气。
一日华工人,终生华工情。长期以来,郑泽宗校友一直关注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及母校,郑泽宗校友侃侃而谈:“华工应该走技术路线,国家的前途在于创新,现在太多大学生都走与自己专业完全不同的路,学校应该鼓励、引导大学生走科研路线。”“现在很多大学教授并没有社会经验,如果大学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做导师,那就是进步!”
关于大学生创业,他说:“少年比才华,中年比经历,老年比境界。积累需要一定的经历和时间,大学生积累太少,过早创业风险太大,尤其是实体类公司创业难度太大,文体类、IT 类还有可能。”关于毕业生城市的选择,郑泽宗校友倾向于选择包容性大的城市,通常沿海城市人文特征比较包容,有开放的心态与合作双赢的理念。同时,郑泽宗校友强调:“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规划,有比没有好。读研究生的话,最好是工作几年再读,这样你的感受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