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人物名片】郑钟强,男,高级工程师,1983 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学工程二系制糖专业。现任中山市中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曾先后任中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兼中山市正业中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中山市用企业管理局党委委员、科长,中山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中山公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董事长,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代理董事长、总经理。曾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中一项获国家“星火奖”三等奖,三项通过省级鉴定,多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在全国性及省级学术刊物发表科技论文10 篇;曾获“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第一轻工业厅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山市科技金菊奖”、“中山市新长征突击手”、“中山市优秀青年”、“中山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及奖项。
初次见到郑钟强校友,是在中山中汇投资集团的总经理办公室。
他穿着一件浅青的衬衣,简约随意,戴着一副眼镜,浓密的眉毛、宽阔的额头,显得睿智而不失英气。由于刚会见完客人,郑钟强校友有些许疲惫,但仍然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并随手点了一根烟,笑着对大家说:“其实我很普通,没什么好采访的。”
想要有所成就,就要脚踏实地
采访一开始,郑钟强校友就坦言他读大学的时候不是一个好学生。他认真地说:“真的,我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的,别误导了师弟师妹。”抽了几口烟之后,郑钟强校友接着说:“大学的我是一个比较自由散漫、不听话的学生,跟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形象有点距离。比如我那时候就会抽烟,当时全班就只有我一个人藏有香烟,而且我还会和同学一起偷偷到西湖钓鱼。”回忆起当年的趣事,郑钟强校友露出了顽皮而灿烂的笑容。
当我们问及是什么促使他取得今天的成功时,郑钟强校友说:“我不知道我现在算不算成功,但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三十年来,郑钟强校友身体力行,一路践行着自己的信念。
“我的简历有点奇怪,1983 年7 月毕业,1983 年10 月才参加工作,中间相隔了3 个月。”郑钟强校友解释说,由于他在大学就不太听话,有些桀骜不驯,面对第一、第二次分配方案(一次是分配到湖南,一次是分配到韶关),他没有无条件服从,表现得比较抗争。
于是,从7 月到10 月,他一直没有去领取派遣证。可是,一直拖下去也不是办法。那年秋天,郑钟强校友在抗争了将近3 个月之后,决定妥协了。原因很简单,口袋里没钱了,再也不能维持生活。国家政策规定,如果在每月15 号之前报到,就可以发一个月的工资,而如果在15 号之后报到的话就只能拿半个月的工资。为了多拿半个月的工资,10 月初的一天,他匆匆地赶往广州火车站。
当时火车站的一幕令他终生难忘:人潮涌动的售票窗口前贴着一张字条:“15 号前衡阳以南票已卖完。”看到这个告示的时候,他忽然松了一口气:“反正拿不到一个月工资,不去了,回学校继续磨,要去的话,月底再去也不迟。”
回校后不久,经过几番周旋,郑钟强校友最终被分配到中山糖厂(当时的全国八大糖厂之一)工作。
回忆起往事,郑钟强校友感慨万分:“人生真的很奇妙,现在我仍旧记得那张‘15 号前衡阳以南票已卖完’的字条,是它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否则,我已坐上前往韶关的火车,去领取那一个月的工资了。”
对每一项工作任务,我都会认真去对待
相对于韶关那家农村糖厂的分配结果,能最终辗转到中山糖厂工作,对郑钟强校友而言是种幸运。而分配到中山糖厂当技术员的工作听来轻松,实际上却十分艰苦。从1983 年到2002 年,整整19 年的时间里,郑钟强校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通过扎扎实实的学习,认认真真的努力,从一个“坏学生”变成了一个“好技术员”。当问及“是什么动力让你能甘于寂寞从事基层工作19 年”时,郑钟强校友只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都没有主动要求做什么,都是在接受任务。但是对每一项工作任务,我都会认真去对待,完成好。”
郑钟强校友在糖厂工作的时候,总是不忘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坚持每年在国内制糖领域的权威杂志《甘蔗糖业》上发表一篇论文。也正是建立了这样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帮助他主持和参与了很多国内技术前沿的制糖技术研究和企业技改、扩建项目,并取得辉煌的成绩。
“对少数人而言,把握机遇做好一两件大事就算成功,而大部分普通人,成功就是做好了100 件小事。”踏实工作,注重积累,郑钟强校友不仅在工作和技术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他的思路和视野也随着工作和学习的历练不断地开阔起来,开始从纯技术研究领域拓展到宏观的管理领域。19 年的漫长积累期虽然艰辛,却也为他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再到董事长的职业生涯蝶变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要想得到很多,要珍惜已经得到的
尽管现在身兼数个高级管理职位,但对待金钱、名誉和地位,郑钟强校友一贯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说: “金钱和职位升迁从来都不是我工作的目的,它是我工作的时候顺便得到的。”他忠告我们在工作时不要总想得到什么,要以一种“顺便”的心态去工作,往往得到的更多,走得也更远。
郑钟强校友说: “我的经历非常累!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走的这条路很辛苦,没有丝毫投机取巧,大多数人对此无法忍受。然而,这条路又是大多数人想要成功的必由之路。有朋友曾经问我,‘你不算特别聪明,怎么就坐到这个位置呢?’所以,我想说不要过分地宣扬我的成绩,我希望同学们能看到我成绩背后的路,一条不急功近利的路。”
谈到事业,郑钟强校友显得从容淡然。“我认为企业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家综合实力强大,难以被取代,是国家的栋梁和支柱,如张瑞敏、柳传志;第二类企业家聪明而富有创造力,如马云、王石,他们处在经济发展的风口浪尖,是中国经济的弄潮儿,引领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而大多数的企业家是像我这样,不拔尖,不夺眼球,虽默默无闻,但却扎实勤奋,这个群体构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也许正是因为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才能使郑钟强校友在事业低谷时,虽有失意但不至于消极沉沦,虽有愤慨但不至于撞得头破血流。“面对困境,要沉得住气,保存实力。”“不要想得到很多,珍惜已经得到的。”郑钟强校友的这两句话,足以体现他的处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