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简介】余仲奎(1906—1998),男,汉族,广东台山人,生于华侨世家,1923 年随父亲去美国,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和电机工程专业,1929 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学院“科学学士”学位,次年又在该院研究生班毕业,获航空工程“科学硕士”学位。无党派人士。1952 年调入华南工学院任教。曾当选为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常委,广州市政协第一、第二届特邀委员、第二届常委。二级教授。
余仲奎教授,爱国华侨后裔,无党派人士,在航空科学研究和航空教育岗位上奋斗了60 多年,但他的事迹鲜为人知。为了弥补这段航空史上的空白,我们特函访了余仲奎之子余龙跃。承余龙跃提供了有关资料,现择其片断介绍如下。
20 世纪20 年代,中国的天空好像天天都在开“万国飞机博览会”,各国飞机在中国的天空飞来飞去。当时,许多国家生产的航空器材在中国的航材库中都能看到,而常用的消耗器材往往又供不应求,把后勤部门和机务干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火的阻碍,不少航空器材断绝了货源,致使一些飞机变成了废铁。航空器材的消耗和补充的矛盾,上升到了非常突出的程度。
为了坚持抗战,保障作战飞机能够起飞,当时中国政府的航空委员会认为,必须设法解决急需的航空器材,而利用国产资源仿制、代替,逐步做到自给自足,才有脱离依赖从外国进口的希望。为此,中国政府将全国有名的航空学者、专家集中起来,组成航空研究所(院)。余仲奎先后被聘任为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院器材系主任、副院长兼器材系主任、代理院长。航空研究院下设两个系,理工系由王助副院长兼主任,器材系由余仲奎任主任。器材系设有器材试验、木材试验、化工、电气、仪表、金属材料及兵器组,其中木材试验组、器材试验组由余仲奎兼任组长。后来,器材系又建立了5 个工厂:飞机层板试验厂、层竹飞机外挂油箱(简称副油箱)试验厂、麻质蒙布试造厂、麂皮试造厂和电气修造厂。两个试验厂是材料研究的重点,他均兼任厂长。那
时,他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敢于创新和开拓,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对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层竹飞机外挂油箱的试验,它完全使用国产的竹皮、生漆、酪胶做原料,既经济又轻便,还能保证外形流线光滑。
用竹子制造副油箱的设想传出以后,引起了许多同行的关注,一时间贬褒不一。大多数人赞成,不少人有疑虑,有少数人反对,甚至讥讽。
余仲奎不管别人如何议论,他以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投入到木竹材料的研究之中。为了探索用层木、层竹进行科学试验的合理性、可靠性,他查阅了可能找到的国内外资料,编写了两本指导试验的技术丛书,《飞机木材之处理、使用》和《木材力学试验标准草案》,用以指导层木、层竹的科学研究、试验。
他亲自率领科研人员,先后到川、康、黔、桂等省的深山老林地区多次调查,亲自领导进行了90 000 多次各种强度的物理试验,总结编写了《川产云杉之性质》《四川理番六种木材之性质》《黔产核桃木之性质》《川产泡桐木之性质》《川产柳杉木之性质》《中国木材之平行含水量》《中国木材之力学及其相关性质(西南地区101 种)》等专著。这些研究成果为制造飞机层板提供了最大科学依据。
为了确定竹材是否适用于航空,余仲奎还亲自领导进行了20 725 次试验,包括比重、收编、抗胀、抗压、抗弯、抗剪等强度试验,以及不同含水量与强度关系的试验等。其中仅对层竹的系列试验就有17 455 次。试验证明,用层竹制造副油箱,其强度与比重的比值,比当时用进口铝合金制造的副油箱高3倍,这说明,无论在经济价值还是在使用价值上层竹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木、竹层板用于飞机结构在地面试验成功后,还要进行空中试飞。对它的安全可靠性,飞行员虽不怀疑,但心里总有点不踏实。为了让飞行员放心,余仲奎亲自乘飞机试飞,这既可提高产品的可信程度,又可掌握第一手试飞材料。
试飞成功了,它大大鼓舞了人们的士气。
为满足作战飞机作战、训练对这些材料的需求,试验厂也改成生产厂进行了批量生产。使用这些材料的飞机有苏制N - 15、N - 16、C6 - Ⅲ和美制P -40、P -51 等战斗机和轰炸机。此外,也供应给陈纳德将军指挥的美国援华第14 航空队(飞虎队)和苏联空军援华志愿航空队使用。而且受到了苏、美专家们的好评。这种将科研成果迅速投产,使之为抗战服务的作法,也是十分可取的。
由于木、竹层板所需的原材料,都产于边远偏僻山区,交通极不方便,更无电力供应。为了加快生产,降低成本,只有在山区建厂,以便就地取材加工生产。这样,有关技术人员,必须常年奔波和工作在深山老林,从事选购原木、刨切薄木片、胶粘压制和锯裁成型等工作。有的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这种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为我
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飞机木、竹层板的研制成功,除解决了飞机工厂和外场修理的急需外,还为研制木竹结构的飞机与滑翔运输机提供了条件。如航空研究院研制的研教- I双冀教练机和研教- II 单冀教练机就大量采用了木竹结构。特别是研教- II 飞机,除发动机、起落架、操纵系统和仪表外,其他结构全部由木竹材料制成,属半硬壳式结构,为世界航空材料史之首创。
航空研究院器材系下属各组、各工厂,共生产层板27 959 平方米,层竹2 328平方米,各式副油箱16 089 只,冷凋酪胶粉20 048 千克,羊皮18 085 平方米,麂皮5 632 平方米,飞行线水平仪50 具,机枪校靶水平仪50 具,以及若干发动机胀圈、活塞、轴瓦、活塞销子等。这些科研成果和产品,满足了当时作战训练的急需,大大提高了飞机的维护质量,受到了航空委员会的嘉奖。
器材系下属各组及工厂,撰写的论文并列入研究院正式研究报告者有25篇,超过了全研究院34 篇的70% 。余仲奎还领先发表了竹材研究报告论文14篇,如《川产楠竹性质之研究》《层竹之制造》《川产慈竹性质之研究》和《竹质飞机外挂汽油箱》等。这些宝贵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航空科研史上一笔难得的财富。
余仲奎,广东省台山县人,1903 年出生于华侨世家。在家乡读完中学后,1923 年随父亲去美国,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和电机工程。8 年寒窗,他勤奋苦学,于1929 年获得该学院“科学学士”学位。1930 年在该院研究生班毕业又获航空工程“科学硕士”学位。
1931 年,余仲奎在该院毕业回到中国,在广东空军航空学校担任航空理论学科主任兼航空理论教官。他除负责广东航空学校航空理论教育的领导工作外,还亲自给空地勤人员讲授《飞行原理》、《空中射击学》和《飞行仪表》等理论课。
1934 年,广东空军为了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兴办飞机工厂,派余仲奎赴德国考察,到著名的亨克尔飞机制造厂和B M W 发动机制造厂实习。在他1936 年底回国时,广东空军已统归中央空军。中央空军委任他为南昌第二飞机修理厂设计科科长。从此,他置身于航空工业的科学研究、试验、生产工作。
1947 年秋,余仲奎应广州中山大学的邀请,任机械系教授,并兼岭南大学、国民大学的教授。1949 年10 月14 日,人民迎来了广州的解放,年已半百的余仲奎和学生、工人、市民一起走上街头,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
入城。
1953 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余仲奎从中山大学调到华南工学院机械系任教授,将全部心血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余仲奎是广东航空界的老前辈,现已年过九旬。如此高龄,理该颐养安度晚年,但他仍在为振兴中国的航空事业继续奋斗。现在,他是广东航空联谊会的名誉会长。他不挂虚名,努力去做对促进航空事业有益的实际工作。1987年,当时已84 岁的余仲奎,顶着高温酷暑,亲自主持召开了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 周年的“航空救国”学术研讨会,纪念抗日战争50 周年的“广东空军抗日功绩”专题研讨会。他还亲自接待了广东航空先驱杨仙逸、黄光锐、林福元、关荣等人现居海外的子女,做了许多承前启后的友好工作,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尽力。
作者:韩孟子
(选自《航空知识》1994 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