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千行绿 春泥更护花——访我国著名强化传热专家邓颂九教授
日期:2013-10-17

桃李千行绿 春泥更护花

——访我国著名强化传热专家邓颂九教授

   【简介】邓颂九,湖南长沙人,教授。194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6 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次年回国,曾任湖南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华南工学院教授、化工机械系主任、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化工能源利用和高效换热设备的研究工作,研制天然高发子絮凝剂和无相变及有相变的多种强化传热管获得成果,并推广应用,是我国著名的强化传热专家。

    1988 年8 月,在华南理工大学云集着英、美、日等15 个工业发达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参加国际强化传热与节能学术讨论会。会议由我国著名强化传热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邓颂九教授主持。会上宣读的130 多篇论文中,就有15 篇是邓教授领导的化工所的成果。这些论文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美国半球公司还正式出版了邓教授主编的会议论文集。

   拳拳赤子心 为报春晖情

    邓颂九教授1918 年生于长沙。邓教授的青少年时期,正处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强烈的民族奋发感激励着青年邓颂九发愤读书,立志以科技振兴中华。
    邓颂九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长沙明德中学,1942 年以全班第一的成绩完成浙江大学化工系的学业,1944 年赴美留学,获得具有一流水平的密西根大学化工系硕士学位。他勤奋好学,工作能力强,深受导师的赞赏。就读密西根大学期间,已有几家美国公司表示愿意与他合作。然而,此时此刻邓颂九惦念着饱受殖民地蹂躏的祖国。毕业后毅然决然地回绝了美国公司的高薪聘请,又谢绝了导师和同学的挽留,返回祖国。
    在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邓教授虽才华横溢,但却报国无门。直到1949 年,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邓教授终于看到了广阔的报国之路,并沿着它坚定地走了四十多个春秋。这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海外学子的拳拳赤子之心。

  奉献四十年 节能硕果累累

    1950 年,邓颂九成为湖南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他个子不高,白皙的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明亮的眼眸中充满睿智。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邓教授南下广州,在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任教。斗转星移,在这里他四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精力和才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化学工程事业。
   “邓先生有渊博的学识,有很强的事业心,然而更难得的是他的远见卓识,具有很强的科学预见性。中国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这是美国一位多次获得国家大奖的著名化学工程权威来我国访问时对邓教授的赞誉。早在20世纪50 年代初,邓教授就预见到能源短缺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拦路虎”。他在节能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52 年,邓教授就组织起一支中青年技术力量,从事化工原理和热能利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对糖厂热力利用提出了多种方案和理论分析,为珠江三角洲糖厂的节约能源作出了贡献。
    1973 年,邓教授承担了地热发电的任务,经过一年努力,纵槽管冷凝强化有机蒸气的高效冷凝器,比普通冷凝器节省传热面积60% ,科研成果用于广东丰顺中间介值法地热发电。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教授提出的高效传热课题很快得到了教育部、国家科委、经委及化工部的支持,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雪尽马蹄轻”,邓教授带领着科研组专心致力于强化传热和高效换热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工作。十多年来,他们共完成了上百个科研项目,研制出多种新型强化传热元件。其中两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四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项
获国家专利证书。
    这些成果分别应用于全国各地三十多家企业,经济效益上亿元。如上海溶剂厂造甲醛车间,原来耗能严重。采用邓教授研制的螺旋槽管余热锅炉后,能耗指标减少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被评为化工部节能标兵单位。
    20 世纪90 年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能源专家们认为,“到2000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要翻两番,而能源只能翻一番。我们的出路只能在节约能源上下工夫,节约能源已成当务之急”。为了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邓教授不但积极主动地把高效节能工作推向国有企业,而且积极开拓乡镇企业节约能源的新局面。1991 年,由邓教授指导的一位博士生,主动叩开了乡镇企业的大门,仅三个月就研制出国内一流高效空调机样机,冷重比大大超过轻工部标准,在同等重量的空调器中,节能36% 。此项成果一年可为企业新增产值1.3 亿元。
    邓颂九教授还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呕心沥血。20 世纪60 年代为打破国际禁运的局面,他毅然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委托,研制出铀矿提炼所需的絮凝剂。此项科研成果具有与美国合成絮凝剂相似的效果,并荣获1964 年国家科委新产品二等奖。为表彰邓教授的卓越贡献,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 年授予他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90 年被国家教委、科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 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桃李千行绿 春泥更护花

    1962 年邓颂九教授就开始招收硕士生。他以二十多年积累的教学讲义为基础,并广采博纳了国际上数十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化学工程文献资料,编写并出版了《传递过程原理Ⅱ》。该书作为研究生教材颇具特色,它不但将流体中或流体间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作理论研究推导,还引导读者更好地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科研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尽管邓教授在化学工程学科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但他在教学上从不满足。他总是十分认真地备课,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学术新动态。他的课讲得非常生动,学生们都喜欢听,甚至有不少同行和外单位的科技人员也赶来听课。搞科研时他更是严谨认真,经常亲临指导学生做实验。有时生病,就通过电话或请学生到家里进行指导。发表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时,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邓教授始终倡导:“团结协作、学术民主和实事求是”的致学作风,是言传身教的好园丁。
   “手浇桃李千行绿”。自1978 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和1981 年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以来,邓教授已培养出硕士14 名,博士7 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成为科研战线的主力军。如在校工作的学生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省部科技进步奖七项,霍英东教育基金奖3 人;1991 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2 人;有2 人被破格提升为教授,2 人为副教授。当记者采访他们时,他们都由衷地说: “感谢邓老,他为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他不但是我们的学业导师,还是我们做人的表率。”看到芬芳桃李成为国家栋梁,邓教授感到万分欣慰。为了中国早日腾飞,他愿化作“春泥”,为祖国护育更多新花。

落日心犹壮 霜叶红于花

    在20 世纪90 年代的开篇之年———马年到来之际,《广州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八骏争春图》的文章,报道了羊城8 位属马的标兵。72 岁的邓教授便是其中的一匹“骏马”。文中写道: “回首过去,邓教授并没有为成绩所陶醉。他告诉记者,现在他虽已辞去所长职务,但今年还继续招收博士生,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此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邓教授不但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参加许多社会工作,并身兼数职。他历任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组员,华南理工大学化机系主任、化工所所长,全国化学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联合会顾问,以及《化工学报》《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篇)》《化学工程手册》等书的编委。邓教授的工作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的。他虽年事已高,又疾病缠身,但这些并没有削弱邓教授的工作热情,他正着手整理历年来在国际会议和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准备出版《强化传热节能》英文论文集。“落日心犹壮”,在邓小平同志南行讲话精神的鼓舞下,邓教授决心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
   “霜叶红于二月花”。相信邓教授的晚年将迸射出绚烂的光彩。

 作者:邓先敏

(选自《化学工程师》1992 年第6期)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