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简介】张力田,教授。山东德平人。193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2 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夏湾那炼糖公司、联合淀粉精炼公司高级研究员。1958 年回国后,历任轻工业部高级工程师、华南工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碳水化合物化学、淀粉和制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编著了《淀粉糖》《淀粉糖浆的制造》《多糖化学》等专著。
2009 年的11 月10 日8 时50 分,我国著名的淀粉与淀粉糖专家、我校轻工与食品学院97 岁高龄的张力田教授,永远地走了。
我得知这个消息,是在次日早上上班的时候。
当时始终不肯相信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待消息确认后,我的心突然很痛很痛……
张力田教授的名字和事迹耳熟能详,但真正与他见面,却仅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见面,给我和档案馆的全体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了他老人家和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2009 年3 月,为了抢救华工资深老教工心中珍藏的华工历史和华工故事,丰富和传承华工的历史文化,并发挥其教育和文化功能,档案馆启动了“华工口述档案工程”。张力田教授是首批口述档案的采访对象之一。
当时,我们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了解到张力田教授是“文革”前的二级教授,我国著名的淀粉与淀粉糖专家和淀粉与淀粉糖工业创始人。他1913 年8月生于山东省德平县;193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45 年留学美国,获得化学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任美国联合淀粉公司高级研究员,取得突出科研成果,被选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1958 年,他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返回祖国工作。1964 年来华工任教,亲自组建了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并于1972年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碳水化合物研究室。他是我国第一位碳水化合物硕士与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六届人大常委,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国家学
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理事、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会长……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制订了详细的采访提纲,并冒昧地与张力田教授之子张大同教授联系采访事宜。本以为,96 岁高龄的张教授不会接受我们的采访,但最终却得到了他欣然接受采访的答复,这让我们雀跃不已。
2009 年5 月7 日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张力田教授家,鹤发童颜、面带微笑的张力田教授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令我们非常感动。
在采访过程中,张力田教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努力地倾听,并在张大同教授的协助下,认真回答了主访者朱丽梅老师提出的问题。透过对他老人家的采访,我们不仅了解了他的人生故事,也从他的人生轨迹中读到了爱国、执著、平和、达观、健康……
一、内心充满了爱国之情
记得采访中曾问张力田教授,当年为什么要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回到中国,张力田教授的回答铿锵有力:“因为我是中国人,必须回到自己的祖国。”那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和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据张大同教授讲,1958 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交恶,美国移民局要求在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加入美国籍。那时多数在美国的中国人认为,加入美国籍是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张力田教授不入美国籍,并决定放弃美国的一切返回祖国。为了能顺利回国,张力田教授先只身前往英国,在英国给公司写了一封辞职信,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联络处的帮助下,辗转多个国家,最后经苏联入境北京。
若以当下人们对出国留学和移民之热衷、之迫切的心境,很难理解张力田教授当时的决定。但是,在那个国家亟须发展、迫切需要专业人才的年代,张力田教授拒绝了美国国籍,义无反顾回国效力,体现了他对祖国的大爱。
二、为淀粉研究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张力田教授在美国糖厂和淀粉厂当了多年的高级研究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回国前,他发现美国甘蔗制糖已逐渐走下坡路了。1964 年他来到当时全国制糖方面最强的华工制糖专业后,不仅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同行,并开始探讨淀粉制糖问题。1972 年他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碳水化合物研究室,并担任研究室主任,组织力量进行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等方面的化学和工艺技术及应用研究。其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双酶法生产注射葡萄糖新工艺”研究获得成功,为推动我国葡萄糖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一生中,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300 多篇学术论文,出版6 部专著,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成为国内外德高望重的食品专家。
张力田教授一生痴迷于淀粉研究,即使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干校,也是在与淀粉打交道。当时张力田教授被安排在干校食堂专门负责蒸馒头,他按照发酵理论,确定配方和工艺,每天早晨4 点钟起来开做,他蒸出的馒头又大又好吃,大家都喜欢。后来他还以“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做馒头”为标题在干校进行过讲演。
三、作为退休老人,平和、达观、健康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张力田教授以平和、达观、健康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他依然关注专业动向,坚持每期给《淀协通讯》投一篇文章,近两年因年龄太大才搁笔。
张力田教授一直喜欢运动,他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坚持。多年来他坚持骑健身自行车,每天三次,一次15 分钟;每天下午还出门散步;年轻时喜欢打网球,后来打乒乓球,学校古周全老书记曾经一直是他的球友。
记得采访即将结束时,在我们的热烈掌声中,张力田教授欣然骑上健身车为我们做起了表演,老人家边骑边风趣地说:“这么多人看着我,怎么好意思呢!”望着老人家那开心的样子,我们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健康、长寿。
采访过后仅仅半年,还没等我们将整理出来的口述档案汇编成册,还没来得及将拍摄的影像和照片送给张力田教授,他老人家就与我们阴阳相隔了……记得那天晚上,我流着泪回放了采访张力田教授的录像,那种音容虽在、斯人已去的痛,再一次从心底涌出……
时间如梭。转瞬之间,张力田教授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但是他老人家的爱国之情、钻研精神、音容笑貌、铮铮话语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并激励着我们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