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菱重工金羚空调器有限公司的会客厅,我们见到杨庭超校友时,他穿着一件普通的淡蓝色工作服,简洁而质朴,让人难以相信站在我们面前的竟是大型合资企业的副总经理。杨庭超校友面带笑容,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竟是:“我们很有可能也是江门一中的校友。”亲切诙谐的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华工生活 记忆犹新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愿望,长大后做一名工程师。因为那时在人们心里,工程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而华工一直以来就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所以高中毕业便毫不犹豫地选报了华工。”杨庭超校友就这样与华工结下了不解之缘。
起在华工的学习与生活,他饶有兴致地说:“难忘的事有很多。我最记得的就是那时候看电影是站着看的,但是大家仍然看得很开心,每次要放电影的时候,都提前去抢占最佳位置。”杨庭超校友回忆道,那时候的生活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课余时间大家的活动基本上是运动和学习。华工的运动氛围十分浓厚,运动场和球场经常爆满,就连人行道上也满是跑步的同学。“当年华工的足球队在全国都是十分出名的”。
而当时华工学生自主学习的风气也很盛, “平时去自习都要很早去占座位,拿本书或本子放在那里,位子才是你的”。谈起这些往事,杨庭超校友仍记忆犹新,“我们读书的时候人没有这么多,设备也没有现在这么好,学校还有些楼没盖起来。前段时间我回华工看了看,变化真的很大”。说到这里,他感慨万千。
学习的方法和学习习惯是杨庭超校友在华工求学生涯中最大的收获。大学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能用的有限,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所以掌握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关键。除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注重结果,注重细节。“我们学工科的都重视结果,任何问题一定有结果,并且结果是唯一的。这是工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而在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产品,有很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了,产品才算做好了。只要有一个地方没做好,所有的劳动就白费了。”
把握机遇 主动学习
杨庭超校友1987 年毕业于华工的机械锻压专业,随后被分配到江门洗衣机厂工作。“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很幸运的。我们是‘文革’结束后比较早的一批大学生,在当时来说是国家紧缺的人才。而我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这样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企业,发展机会很多。”刚开始,杨庭超校友在车间实习做工艺员,帮着车间主任处理一些日常工作。在这期间,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自己找了一些教材来看,不断提升自己。半年之后,他就主动找到设计科科长说:“我想自己设计模具,能不能把一些简单的任务交给我做?”不久,他就能独立设计模具了。
谈到这里,杨庭超校友感慨道: “一个人的成长同自己的努力很有关系,自己要学会主动学习,在主动的过程中,你能学到很多东西,你的上司也会更加注重你的表现,给予你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不要去计较一时的得失。”
谈到成功的秘诀,杨庭超校友总结出四点经验:第一是主动、热情地做事情;第二是沟通,要经常找上级沟通,把你的想法告诉他,如果他认同你,那么事情就容易实行很多;第三是学习,毕业后的学习是技能的提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第四就是注重结果,以结果为导向,任何事情都不能不了了之。“我们现在招收员工也是这样,注重员工的工作热情。开始的时候可能会看重你的学历,但真正工作起来就更加注重员工的工作结果。”
当谈到自己如何从技术人员转变为管理层时,杨庭超校友告诉我们,这其中有机会的因素。早在1994 年,身为车间主任的杨庭超校友就参与了同日本三菱重工合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此为契机,把握机会,慢慢地转变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成功不外乎由两条线主导,一条是机会,一条是能力。机会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的机会,至于能不能把握,就要看你的能力了。机会来了,你的能力达不到,就只能看着它白白流失。只有当这两条线交汇时,才是一个人最有可能成功的时候。我可能称不上很成功,但就是有这样一个机会摆在我面前,而我抓住了。”
科学管理 用心经营
江门三菱重工金羚空调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合资企业,处理好合作关系非常重要,杨庭超校友说: “文化的融合是关键。两家公司有着共同的长远的利益,也有着共同的经营理念,要实现双赢,就要做到四个满意。第一是股东满意,要使公司的回报率达到预期目标。第二是员工满意,这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做到员工满意,不仅仅是增长收入,更重要的是员工自身的发展,是他们能力的提升和锻炼,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是客户满意,这应该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第四是社会满意,企业是处于社会这个大家庭里的,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肩负起一定的环保、税收、慈善等责任。”
谈到企业的管理,杨庭超校友说: “品牌其实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载体,体现了企业的文化、战略、人力、研发、过程控制和营销等的综合能力,光靠广告宣传吹出来的品牌是不能长久的。而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风险,要使一个品牌能够长久发展,就要不断地总结,对其错误要及时更正。”
心系母校 建言发展
在工作和生活中,杨庭超校友也接触过不少华工毕业生。对于华工人的总体特点,他有着自己的看法:“华工毕业的学生,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广东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十分发达,而前赴后继的创业者更是数不胜数。在华工,也有一大批这样的有着创业精神的学子,他们敢想敢做,努力尝试着自己的梦想,这是优点。从另一方面来看,正因为前面有太多成功的例子,个别人容易浮躁,不能在某一领域静下心来发展,这就是缺点了。”回想杨庭超校友自身的奋斗经历,他投身社会工作的时候,本科学历不似如今的普遍,有着高学历背景的他,仍然能踏实地潜心工作,此份敬业与专注使人敬佩!
到大学生创业,杨庭超校友说:“我觉得不要太过刻意追求创业,有很多其他的机会都可以成功,做一项事业最重要的是习惯性、学习能力、结果导向等要素。但如果真的要创业,就不要过于思前想后。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一切都只是起步,创业也一样,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
说起母校的发展,杨庭超校友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校的建设和企业的建设有一定的共通之处,要突出自身特色,并加强强势项目的建设。他说:“华工应致力于保持自己的特色。做学校与做企业都要准确自我定位,想要在每个方面都做第一是不实际的,只要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做到最好就是成功。”此外,他认为学校地处广东经济强省,要利用好资源,立足广东,主动参与广东省的经济建设,不断提供优质人才。
作者:卢亚慧 刁文君 黄家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