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带着一丝兴奋和紧张,早上八点半我们准时来到宁夏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丁茂生校友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摆放着充满文化气息的书柜,处处显露出主人的宁静与雅致。一见面,丁茂生校友热情和蔼的笑容,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将我们这些小师弟的拘谨一扫而空。
怀抱理想来华工
当我们问丁茂生校友当初为什么选择来华工时,他深情地回忆道:“来华工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研究生导师来到了华工,华工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经济比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人的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而华工是一所理工类高校,办学规模大,设施条件相对比较完善,电力学科又相对不错。因此就跟随导师到华工,继续深造。”在华工就读直到博士毕业的几年是他最充实的一段时间。学到的知识和养成的习惯,都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谈及大学生活中印象最深的片段,丁茂生校友一下就记起了做论文时候的经历: “那时甚至一连两个月住在实验室,简直是以实验室为家啦!”过程如此艰辛,却还是坚持不懈,当收获之时,自然有一种无上的喜悦与自豪感。说起当年的学校老师,丁茂生校友非常感触:“印象最深的是教授对学生严格要求,细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学校期间,他一直热衷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始终以学“电”为乐,母校的专业学习开启了他日后事业的征程。
无悔选择建家乡
2004 年的暑假,学校组织了“博士生三下乡活动”,丁茂生校友一行十人来到了家乡宁夏,重点参观了正在蓬勃发展的宁夏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他这才知道,宁夏将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火电基地,将通过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实现大规模电力外送。
他原本以为,自己生活的轨迹是走出宁夏,寻找更广阔的舞台。然而,回乡的经历让他改变了初衷。浓浓的乡情令他割舍不下,厚厚乡土成为了他发展事业的沃土。
2005 年博士毕业后,丁茂生校友如愿以偿地成为宁夏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的一名“新兵”。他摘掉“博士帽”,穿上“工作服”,深入现场,和电科院的专家们一起组织各项试验。这几年里,他们先后完成了750 千伏线路短路试验、电网系统大扰动试验、设备启动调试试验和发电机组涉网试验等项目试验50 多次。作为技术骨干,他先后参与多个科研项目,完成了750kV 交流、±660kV直流试验以及大机组群接入后系统运行的多个关键问题专项研究课题。他未雨绸缪,主张及早应对未来电网的可能出现和存在的各种风险,通过建成宁夏电网动态监控系统、宁夏电网风光一体的功率预测系统等,以技术创新提升驾驭大电网的能力。
投身家乡建设,这是丁茂生校友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宁夏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电力行业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上宁夏高素质人才紧缺,电力又是丁茂生校友挚爱的行业,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这个明智之选。谈及事业,丁茂生校友对我们说: “用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成功。生活在哪个城市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要认清自我,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结合自身性格特点,用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丁茂生校友强调,做事即做人,要诚实,做事应该从最基础做起。成长虽然缓慢,但能积累经验,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也能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增强对大局的敏锐性,获得提升。“社会总体来说是公平客观的,人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条条框框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不要局限于死板的条例,而要有自己的判断,学会灵活变通。在规定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只要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迟早会有所成。”
准确定位谋发展
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环境,丁茂生校友给师弟师妹们的建议是: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这样就可事半功倍。在这种前提下,他强调了务实的重要性,凡事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夸大其词。对于职业规划,他认为有两条路:一条是迎合社会的需求,另一条则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第一种是为谋生,社会需要什么就去学什么。但社会的需要又总是变化的,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这种人会活得很累。工作往往占据了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因而如果能把自己的兴趣与谋生的手段结合起来,那么自己的一生很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也能在不断地思考创新中,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只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才能活得更快乐。
作者:马有福 金宝文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