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甜 苦耕来——记青年制糖工程专家李琳
日期:2013-10-28

【简介】李琳,男,1962年11月出生。福建南安人。1982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制糖工程专业。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制糖学会理事、广东省碳水化合物学会理事等职。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广东省高等院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有一位26岁就取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李琳,到每家糖厂工作时,都坚持和工人们一道三班倒,不分昼夜地奋战,手把手地教操作人员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他总是淡淡一笑:“没有大家的合作,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一切。”他兢兢业业地耕耘,实实在在地把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我国的轻工食品工业。

几番拼搏,准确模拟蔗糖连续结晶过程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琳,从小就在父母的熏陶下养成了诚实为人、勤奋好学的优秀品德。1978年,他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入了华南工学院轻化工系的制糖专业。几度春秋,几番拼搏,本科4年的学习日子就要过去了。当李琳满怀着理想,准备到社会上大干一番事业时,他的专业老理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干大事业的人眼光要看远一点,4年的知识积累还够啊,小伙子!”老师的话点醒了他,父母也不断鼓励他深造。1982年,他考取了华南工学院化工二系的硕士研究生,由杨倬教授、李兴仁教授指导,致力于制糖生产过程节能方面的研究。1985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之后,他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制糖专家陈树功教授。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选择了当时制糖工业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蔗糖结晶过程连续化”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他不辞劳苦地到我国数家曾开展蔗糖连续结晶试验的糖厂,进行实地考察和向当时参加试验的科技人员了解情况,提出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蔗糖连续结晶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的学术思想,以使这一难题的解决得以突破。凭着多年的科研积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李琳每天在计算机前工作十几个小时,终于用高级语言编译出了几千条的计算机程序,可成功地对蔗糖连续结晶过程进行仿真分析。
     计算机程序编译好了,还必须对有关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当时,由于电力供应不足,实验室的电压经常不稳定,为了获得有对比价值的实验结果,李琳选择了下半夜来进行实验研究,因此,他只能白天进行计算,晚上在实验室里工作,每天休息4个小时左右,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钻研,终于换来了硕果:他的计算机程序能够准确地模拟分析蔗糖连续结晶过程。1988年,李琳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技术攻关三班倒,不分昼夜勤奋战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李琳留在华南工学院轻化工研究所工作,他依然是那样的谦逊好学,与人为善,任劳任怨,他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在短短的几年里,他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加了3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152篇学术论文,其中29篇被国际著名文摘刊物Chemical Abstract收录,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并获得了广东省高等院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二等奖。为了表彰他在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1995年授予他“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1996年授予他“广东省第四届丁颖科技奖”。
     李琳不公在理论研究中硕果累累,在应用技术开发上也成绩斐然。他曾负责了20余项企业委托的横向科技开发项目,致力于糖厂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新产品开发等。1989年,广东省湛江地区的甘蔗糖厂因出口创汇需要,决定生产优质白砂糖,但却苦于技术上不过关,因此,要求华南理工大学提供技术援助。当时,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李琳就作为生力军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与郭祀远教授等人一起组成了技术小组,风尘仆仆地进驻湛江地区,在湛江糖厂、濂江糖厂和雅塘糖厂摸情况、查原因、定方案、搞设计、指导安装、实施方案等,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这些糖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工厂,采用不同的生产方案,终于使这些糖厂都顺利地生产出了合格的优质白砂糖,彻底结束了湛江地区甘蔗糖业不能生产优质糖的历史,并在当年就为湛江地区创汇近800万美元。随后的1990年~1993年期间,李琳等人不仅在广东省的糖厂继续推广应用这项技术,而且还马不停蹄地向广西、福建等地的甘蔗糖厂进一步推广,使得数10家糖厂采用了这一先进技术,每年可为这些糖厂创收利税1600万元以上。
     到这些糖厂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的条件是相当艰苦的。糖厂都是在农村,生活环境远不及城市,有些糖厂用水用电还很不方便,尽管如此,李琳他们到每家糖厂工作时,都坚持和工人们一道三班倒,不分昼夜地奋战,手把手地教操作人员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几天几夜不合眼对他们来说是经常的事,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硬是把一家又一家糖厂的技术难关攻克下来,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也赢得了企业科技人员的尊重。
     由于李琳的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1990年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增补为博士生导师。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这位华南理工大学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总是淡淡一笑:“没有大家的合作,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一切。”

为人师表,默默耕耘

     李琳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级重点学科——制糖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拓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从1994年开始,他招收的硕士生和随后招收的博士生没有局限于制糖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而是广开生源,从食品工程、发酵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物理化学业、分析化学业、生物医学等学科中招收研究生,因此,在李琳的实验室中,从此取集了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生们,他们相互切磋、相互补充共同攻克制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学难题。
     由于研究生的学术背景不一样,在每次为研究生确定研究课题时,李琳都要根据每个研究生过去的研究经历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前沿研究情况,与研究生们一起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地发挥特长和利用已有的经验,更专心于科学研究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每个学期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寻找攻破各类学术难题的突破口,因此,他几乎每天都到实验室中,与他的同事一起做科学实验或者指导他的研究生进行研究,晚上也经常到实验室里加班加点,在李琳和他的同事们的带头下,研究生们都能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地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的灯光都要亮到很晚很晚……
     李琳为人师表,默默耕耘,把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始终看作高于一切,有强列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为了把国际上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地传授给他的研究生们,每个星期都要抽空到图书馆,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大量摘录有关的成果或研究数据,并把它们融入到研究生的课程中,用英文直接教学,因而,每年他所讲授的研究生课程都有新的知识内容,不仅拓宽了研究生们的知识面,而且也增中了研究生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研究生们的学术水平。
     为了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研究生们能够畅所欲言,交流科研经验和心得,李琳平均每个月都要组织研究生们至少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或报告会,使研究生们在会议上广泛发言或辩论,不少学术难题都是在这种会议上找到解决方法的,不少创新性学术思想都是在这种会议上形成的。
在审改研究生们撰写的科技论文时,李琳总是把每篇论文从头到尾他细阅读,认真地进行修改,包括概念、语法、逻辑问题,甚至标点符号等都一一给予指出、纠正,并当面讲解给研究生们听,一点也不马虎。他的这种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不仅为研究生们培养良好的学风作出了好榜样,更赢得了他们的敬重。
     1994年,李琳曾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工系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1996-1997年,他曾作为访问教授赴香港大学植物学系从事合作科研工作,在这些期间里,目睹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更加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地为华南理工大学带回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信息,甚至自己花费5000多港元购买和复制了国际上的最新科研书籍,为研究生们和同事们解决许多科研问题。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