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江楠:当 “50后”教授遇上“80后”研究生
日期:2013-10-28


江楠与硕士毕业生合照

江楠在企业指导学生参加实践

    【建设者第166期】怎样的导师最受欢迎?在现在“80后”研究生居多的年代,或许时尚前卫、个性突出、有明星范儿的年轻老师更能得到学生的欢心。然而,在刚公布的“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中,有一位教授显得格外特别,她一身传统打扮,面容和蔼,说话客气,是典型的“50后”“妈妈型”导师。学生这样描述到:“她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让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她的儿女。”这就是江楠,1954年出生,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开始培养硕士,目前已培养全日制和在职硕士60余人。

    有人说“80后”是智商过人、有激情有个性的勇敢一代;有人说他们是颠覆传统、没理想没信念的失梦一代。即便社会上对“80后”毁誉参半,江楠并不觉得“80后”学生有多难教,在她眼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最可爱的人,无论他们是“70后”、“80后”,还是“90后”。

担当“家长”,给予妈妈般的温暖

    大部分“50后”都有一个“80后”的孩子,江楠也有一个“80后”的独生子,或许正因此,江楠更能理解“80后”学生的苦恼和担忧。前两年,江楠的学生乐增因急性阑尾炎住院。江楠明白,异乡求学也许是很多“80后”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他乡,父母不在身边,生病的时候会让他们感到特别孤单无助。于是,她主动当起“家长”,每天精心泡制爱心鸡汤送往医院,以自己生病住院的经历安慰鼓励乐增,让他平缓心情。江楠说:“当父母不在身边时,我就是他们的家长。”
    对于江楠慈母般的温暖,每个学生都感同身受。“她待我们像亲生儿女一样,让人感觉特别温暖。而作为‘儿女’,我们特别希望能给老师争光,所以学习都很自觉”,学生万玉婷说。知儿莫若母,哪个学生要是生病了或有心事,江楠定能第一时间察觉。每逢节日,无论多忙,江楠总是能挤出时间从家里赶来跟学生们一起喝个茶、吃个饭,就像家人团聚一样闲话家常。正是这样的真心相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江楠得以走进学生心扉。在江楠的办公室里,保留着许多学生送给她的礼物,其中一份写着:“亲爱的江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的教诲,让我们每一天都陪伴着您。”

春风化雨,像朋友一样相处

     “80后”渴望平等、自由,他们不喜欢听长辈们唠唠叨叨的大道理,“填鸭式”的“说教”已不起作用,朋友式的交心谈心更能奏效。江楠看到了这点,即使年龄上足以当长辈,她仍然非常注重与推崇“像朋友一样与学生相处”。
     江楠的平易近人,让许多学生愿意跟她讲心事、谈烦恼。一次,有个学生因论文选题想法与导师不一致,产生误会,扬言要退学或换导师。江楠深知,学生年轻气盛,遇事容易冲动,面对这种“问题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缓”克“急”。她一面耐心开导这个学生,劝他先把事情缓一缓;一面当起“和事佬”,促成他们师徒俩的深入交谈,最终让误会得以冰释。“师生间难免会有误解,朋友般对等的沟通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江楠说。
    江楠了解学生,更能理解体恤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她着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让学生凭兴趣选择课题、研究方向。在一次指导论文时,江楠发现2011级硕士生张建对专业外的“哲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不但没阻止,还支持和鼓励张建继续研究。2012年6月和2013年7月,张建分别在《自然》和《科学》主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评论文章,对于江楠的教导和帮助,他心存感激,他说:“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感觉特别亲切和舒服。”

“hold住”学生,教学科研有妙招

     “80后”被认为“聪明”、“有个性”,他们不再是听话的“乖乖学生”,不感兴趣就不听课甚至不到课,不少老师直摇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看来想要“hold住”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hold住”学生,把学生“粘住”是关键。为了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江楠在第一堂课就下了不少功夫。她结合事例介绍专业前景、应用范围,告诉学生:“科学是触类旁通的,即使以后不从事相关工作,知识也会有用到的一天。”江楠的课堂饱含着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她所主编的教材,提取了各方精华,有重点有主线;她的PPT课件融入了多年积累的项目实例、案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而对于个别上课玩手机的学生,江楠自有妙招,她笑言:“碰到这种同学,我就提问,回答对了打个勾,错了打个叉,提问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江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她的学生当中,不乏有当了“优秀干部”的、获得“最佳实践奖”的。对于“越来越有想法”的“80、90后”学生,她表示赞赏:“现在的学生懂得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创造条件,这样很好。”为了支持学生的“想法”,江楠总是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她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给学生实习、实践创造条件;为前来找她指导课题和竞赛的“门外”弟子提供实验场地、报销实验费用,为他们提供资料、传授方法、答疑解惑。在江楠的指导下,冯名忠等本科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她本人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面对聪明的“80后”学生,江楠很有“危机”意识。“做老师不容易,既要有学术造诣,又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教学方法。别人可以停下来了,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新的东西。”江楠说。时代在进步,信息革命带来了教学工具颠覆性的变化,却也让江楠这样的“50后”感到为难。当年学做PPT,江楠还处于不太会打字的状态,习惯于黑板粉笔的她曾一度感到不适应。然而,“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让她坚持学了下来,她虚心向学生请教,由浅至深,最终能够得心应手。除了自身的学习,江楠更注重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搞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学生们至今记得江楠说的这句话,她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感染着每一个人。
    虽已年近退休,与学生在一起的江楠心境依然年轻。她依旧保留着年轻时打乒乓球的喜好,童年在“少年之家”学习乒乓球的经历还让她津津乐道,《我是歌手》也是她追逐的电视节目。“50后”的年纪、“80后”的心境,这也许就是江楠与学生之间能够彼此打开心扉的钥匙。(文/张薇  视频/王云昀)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