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凝固音乐的大师——记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
日期:2013-11-04
【简介】何镜堂,男,1938年4月生于广东省东莞市。1962年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本科毕业,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994年国家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并任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广东省第八届政协常委、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广东省土建学会副理事长。

     何镜堂的成功来自他坚实的建筑创作理论基础,主动思维的习惯,永不满足的创作激情的勤奋好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他才思敏捷,思想开放,有胆识和毅力,在建筑创作上一步一个脚步印。正是这种高沿的职业道德和永不休止的创作精神使他得以主持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优秀作品,在探索岭南新建筑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投身岭南建筑,弹奏韵律造型

     1961年何镜堂考上研究生后,师从早期留学德国、对现代建筑和园林建筑素有研究的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学家和岭南建筑创始人夏昌世教授,从事岭南园林建筑和公共建筑调研工作,对中国传统园林、江南园林和广东四大名园及粤东园林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实测和研究,为日后从事岭南建筑研究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何镜堂长期致力于岭南新建筑、文化类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研究和创作。他认为:一座优秀的建筑,必然是融于环境、表达地域特征、具有文化品味和时代精神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是建筑创作能否突破和创新的关键。这是何镜堂设计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广东位于亚热带地区,广东的建筑设计应在结合亚热带气候特征上多做探索。他主持设计的江市市五邑大学教学主楼便函是这方面的成功实例。这幢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综合教学大楼,在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同时,十分注意适应亚热带气候特点。在设计中采用了“位移”的剖面设计手法和底层架空的处理,成功地解决了遮阳、通风、挡雨和创造交往空间的问题。整个建筑物造型新颖,富于时代感。该设计于1987年获人国教育建筑优秀设计二等奖,其研究论文《五邑大学规划与主楼设计》被黄文权威刊物“API”(Architecural Pordicals Index,Vol.19.1991.U0030)摘录,同时编入《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和《中国建筑四十年》。
     建筑又要体现所处的小环境的特征。现代建筑设计,除了注重其实用功能外,更要注意其自身的空间形式、艺术风格、民族传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因境立意,顺应自然,综合环境条件、地形特点而“化整为零,融于山水”的桂林博物馆设计是何镜堂的又一成功之作。该建筑造型简洁而又富于韵律变化,既反映了陈列厅的个性,又具有地方特色,1991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设计三等奖。

研究地域文化,赋予空间灵性

     何镜堂认为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满足于功能和经济的需要之外,成功的建筑还必须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由莫伯治和何镜堂共同主持设计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位于文物出土原址狭窄的陡坡上,邮陈列馆、墓室和珍品馆组成。为了让古墓与相邻的市中心大马路相隔开来,主入口面向马路的两堵厚重红砂岩墙壁不设窗,上面塑有南越文化构图的浮雕。穿过两墙中间的入口,一线缝隙,顶上是玻璃的顶棚,阳光照射下来,赋予了空间空灵的感觉。拾级而上,收紧的空间骤然开放,两旁是宽阔的展厅。最上部是上罩玻璃光棚的履斗墓室,墓室旁则保留了一片山地,也留下了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究。别具匠心的设计把新与旧、过支与现在截然分开又糅合在一起。而珍品馆则采用地下展厅的布局以突出历史主题,营造古墓博物馆的气氛。该建筑造型简练雄浑,构思独特新颖,既尊重历史又尊重环境,体现了较高的文化品味,获得了191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及国家金质奖,1995年又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和环境艺术优秀奖。
     由何镜堂主持设计的东莞虎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划和鸦片战争海战馆是国家重点工程,该设计体现了他在纪念性建筑文化内涵表现方面的最新探索。此设计得到省领导、省建委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等有关方面的肯定和好评。
     何境堂非常注意对地域文化内涵的研究。他认为岭南文化本身来自于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这形成了广东人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兼容性”成为岭南建筑创作的特征之一。由莫伯治和何镜堂共同主持设计的岭南画派纪念馆便是一个不拘一格地运用国外建筑流派手法来表达特定主题内涵的成功实例。建筑设计上运用新艺术运动的独特造型,表达了岭南画派的文化内涵。该设计于1993年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何镜堂认为传统建筑的精华部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历史的传统只有现代的功能、材料、技术、现代美学原则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纵观何镜堂的建筑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现代建筑的特征。何镜堂早期的作品深圳科学馆就是典型的现代建筑。该馆从环境特征和内部使用功能出发,形成以八角形为主题的体型组合,并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条件,着意表达现代建筑的内涵,使复杂的功能和多样的变化高度地统一起来,以获得雕塑般的整体效果。该建筑获1989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1988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何镜堂主持设计了一批在国内及港澳地区较有影响的工程。在体现建筑时代性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诸如集办公、商业、居信、娱乐为一体的城市高层现代建筑群体的京光广场;功能复杂、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智慧型高级写字楼中国市长大厦及大都会广场等。

表达现代建筑,力突时代气息

     1983年5月,何镜堂从北京调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后,全面开始岭南新建筑的研究及创作实践。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文教建筑、博览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三个方面。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便是他结合对校园建筑的研究而进行的设计实践成果。该馆在满足使用权用功能的同时,在布局、体形、体量、高度、材料与色彩等方面与整体环境取得有机协调,是一幢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品味的校园新建筑,综合体现了作者对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的追求。1994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第4批邵逸夫捐款项目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建筑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和1996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提名奖。
     何镜堂肩负领导工作,且社会兼职颇多,尽管如此,他却始终坚持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带20多名研究生,现在在读的有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2名。
作者:林猷秩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