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魅力引导他苦学和创造——记青年聚合物加工及机械专家瞿金平
日期:2013-11-04
【简介】瞿金平,男,1957年6月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1982年1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1987年6月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批准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和累轻工机械两个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系系主任,兼任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发明家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级火炬计划预备项目、“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中国、美国、日本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权,199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

     面对科研方面接踵而来的称号,瞿金平看得很淡:“所有的荣誉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对社会的贡献是永存的。” 前面的路还很长,他更多的是感到自己肩负的重任。这一路上他苦学、创造,正在于科学魅力的引导。

                                                  领略科学魅力,敲开学府大门

     60年代末期,地处鄂、皖、赣交界的湖北黄梅县农村十分贫穷落后,盆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使得许多家庭连温饱都成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和地理环境条件下,瞿金平开始了他艰难的求学生涯……
     奶奶是瞿金平最早的“老师”,在奶奶的启蒙教育下,他认识到:要摆脱贫困,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要读书,读好书。在家里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瞿金平才读完了小学。少年瞿金平领略到了科学的魅力,他踌躇满志,想到将来可以利用科学为家乡做点事,即使当不成科学家,至少也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
     初中刚毕业,濯港中学增开高中班,瞿金平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些有学问的好老师,这些老师大多是“文革”中被诬以各种罪名而处理回原藉的,有几位是名牌大学的老师,跟这些老师在一起,瞿金平学到了很多东西。那时,“文革”已处于后期的“斗批改”阶段,他在老师的辅导下,把“文革”前的数理化课程全部念完了。
     但由于“文革”时期,高考没有恢复,瞿金平只能在大队的小学当老师,1977年恢复了高考他和那时禁锢多年而又渴望知识的年轻人一样,积极投入到了高考复习的行列中。1977年底,瞿金平憧憬多年的高等学府终于被他敲开了大门。他被录取到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化工机械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科研征途首战告捷

     走进大学的殿堂,瞿金平如鱼得水。对老师讲授的各门功课,他不仅学得扎实,领会深刻,而且还参考各种文献拓宽拓深学到的知识。老师们很快发现他具有非凡的才能。瞿金平来自贫困的山区,家里几乎不能给他经济上的援助,只能靠助学金过日子。系里让他负责广播站,每天准时开放广播并搬到广播站值班,这样每个月可以得到8-10元的补贴,这对没有经济来源的瞿金平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同时,广播站的工作,又使他一直与自己感兴趣的电和自动控制在打交道。因为专业的原因,他同塑料加工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4年本科学习期间,除了学好本专业所有课程外,他还选读了自己颇感兴趣的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为他后来从事的机电磁一体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时,他作的论文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摘要被推荐到欧洲塑料工程学会发表,这是华工塑料机械专业第一篇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就这样,在科研的征途上瞿金平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本科毕业后,他留在了系里的塑料机械教研室。在学业校里谁都愿意和瞿金平一起研究,这个农村来的小伙子,任劳任怨,不计名利,以农民一般的淳朴在知识分子堆里默默耕耘。瞿金平每天钻实验室,蹲车间,跑图书馆,几乎不知道还有星期天这个概念。1984年他考上了研究生。其间,他又参加了几个项目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在聚合物挤出流道的数值分析方面,首次提出了聚合物挤出流道的“形象网络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将电网络理论形象地引入聚合物流场分析中,很好地解决了复杂挤出流道的理论计算与优化设计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首创世界新型挤出机

     经过不断的科研实践,瞿金平发现传统聚合物成型加工技术及设备存在许多问题,如能耗大、体积重量大、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噪声大等。他根据自己多年对塑料螺杆挤出机的动态过程及计算机控制的研究,发现高聚物在动态挤出时有稳态挤出时所没有的现象和特征。他透过现象,进行反复的观察、构想、论证,在艰苦的深层探索中,终于提出“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设备”的研究课题,尝试把当今最先进的高新技术有机地融入塑料成型加工工业这样一个传统工业的领域中去,对其进行全新的变革。
     首先进行的计算机模拟过程,他整整花了1年时间。那些日子,他几站天天都是在计算中心的计算机前度过的,第一个式子、每一个数据都进行反复推敲和验证。他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锲而不舍。终于,在1988年,新构想终于在计算机仿真模拟成功,完成了将机械、电子、电磁技术融合的“聚合物电磁动态成型工程原理”的全部构想。
     构想模拟成功,这仅仅意味着艰苦的发明历程刚刚开始。瞿金平谢绝了欧美一些大学业邀请他作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全身心地投入到电磁动态塑化挤出设备的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电磁部分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整机的安装与调试,样机诞生的每一个步骤都凝聚了他许多的心血和汗水。所有的机械设计和电路设计图纸都是趴在画板上画成的,图纸画好了要加工,都得靠自己去联系,他经常往返于工厂和实验室之间。安装调试时,他就蹲在工厂里和工人师傅一起干,有时一蹲就是几个钟头。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9月世界上第一台“塑料电磁动态塑化挤出设备”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研制成功。新型挤出机与传统设备相比,能耗降低了40%,体积重量减少70%,制造成本降低50%,噪声小,成型制品质量高。经过几年的修改与完善工作,新技术与新设备于1993年11月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鉴定会。包括两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是“国内外的新发明”,“是塑料加工工业中挤出成型方法及设备的一次重大突破”,“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995年12月,同样根据机电磁一体化聚合物动态成型原理研制的,同属世界首创的“电磁动态塑料混炼设备”和“注塑成型设备”样机通过了有两位中科院院士参加的技术鉴定,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过眼云烟看荣誉,非凡气魄挑重任

     瞿金平成功了,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他先后获得广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广东省优秀青年、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广东省第一线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称号他看得很淡:“所有的荣誉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对社会的贡献是永存的。”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瞿金平更多的是感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近几年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他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国家计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而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系系主任,他正带领着全系教职工锐意改革,为探索建立面向21世纪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而奋斗;同时,作为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产业化的道路,是摆在他面前的崭新课题。瞿金平以非凡的气魄与胆识,决心采用企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使工程研究中心直接面向经济主战专长。
     前面的路还很长,瞿金平任重道远,愿他的胸中永远都有万马奔腾!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