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华南一流修船企业——访2005EMBA广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业宗校友
日期:2013-11-14
    在中国华南地区船舶修造行业,昔日的一个小航修站正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修船企业。近几年,广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正以年修船量百余艘次、销售收入和利润年递增60%的速度向着华南第一迈进,成为业内一颗璀璨的明珠。公司总经理董业宗正是打造这个华南一流修船企业的领军者。

改革创新 优势凸显

    在广州中远船务的发展史上,2000年10月进行的转制重组是一次脱胎换骨、绝路逢生的历练。重组后,广州中远船务飞速发展,2002、2003年连续两年跻身中国修船企业排行榜前十名。2004年12月董业宗上任公司总经理,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如何让企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如何为股东创造最大的效益?船务集团领导语重心长的嘱托犹在耳边回响。但多年的修船生涯,已炼就了他顽强进取、拼搏上进的性格,面对新的挑战他充满信心。
    从1999年3月起,董业宗就开始了转战南北的事业征程,几年中,他从南通到大连、从大连到上海、从上海到广州。他曾是南通船务第一批五个生产总管之一,先后担任南通船务船体车间主任、生产部副经理、大连船务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上海船务总经理等职务。长时间在修船企业的经历,不仅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磨练了他不屈不挠的意志,坚定了他对中远修船事业执著追求的信念。
    上任后,他马上深入一线,向干部员工多方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广州船务虽然转制以后提升很快,但由于规模小、参与国际竞争少,管理比较粗放,特别是在中远船务集团统一经营管理以来,更暴露出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人浮于事等深层次的问题,内部挖掘的潜力还很大。经过深思熟虑,他利用春节放假的时间,和班子成员进行了交流,提出了深化内部改革的设想。经过班子充分讨论、研究,一系列改革在2005年春节后开始了。
    首先,缩减机构和编制,职能部门的编制减少20%,中层干部减少30%,劳务用工减少40%。对岗位定员、分配方案、绩效考核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规范。然后,梳理生产组织系统,理顺了公司各环节的控制,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并强化总管小组负责制,提高科学组织指挥和总体协调能力。第三,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部门经济责任制,严格控制成本与支出;通过加强经济活动分析,改善管理。针对浮船坞烧油发电油耗大的问题,在华南地区修造船业首次成功实施“过江电缆”工程,将万伏高压电从码头经江底直接引入浮船坞。此举年节约燃油费1000多万元。第四,强化经营管理,及时与经营总部沟通,保证码头泊位在修船舶的饱和量。第五,加强应收帐款管理,保证资金流量,2005年收回帐款 4.6亿元,超过了当年的销售收入总额。
    董业宗在进行制度改革的同时,更不放过硬件的改造。他率领领导班子动脑筋想办法,从厂房车间布局不规范,生产场地狭小凌乱等问题入手,克服困难,重塑形象,尽快让企业从全方位与国际市场接轨。经过仅一年时间的整治,拆迁了污水处理站,新建了环保消防中心;清理了码头运输渡口,改善了水上运输通道的环境和安全状态;归整和修缮了车间、厂房,重新划分了车间场地;充分利用空间位置,新建了综合大楼,生产系统实行集中办公。经过多方调整,拆除不规范的楼房建筑等,共腾出生产场地3000多平方米。
    多管齐下的改革初战告捷。2005年,广州中远船务在厂区面积不变、且无大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收入比2004年增长43.61%,利润总额增长63.75%,成为中远船务五大修船企业单位面积创效最高的企业。同时,良好的发展氛围与环境得到了船东客户的充分认同,2005全年承接的新老客户达65家,其中外籍客户占81%,出口创汇4900万美元。
    “资源要向效益高的地方倾斜!”优势凸显的广州船务引起了中远船务集团领导的高度关注,中远船务集团领导在对广州船务调研考察是果断决策,在‘翠华山’坞平台南侧再放一座浮船坞,争取年底把大连船务的‘远洋二号’拖过来!”这个消息让董业宗激动不已,干部员工想把企业做大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希望。


规模扩大 发展提速

    2005年下半年,“远洋二号”浮船坞抵达在即,董业宗的压力突然上升到极点。要在广州船务所在的繁忙水域内再放一座浮船坞,单是水域勘察、报批程序和通航论证都要经过几道关,时间紧迫。况且同时还要在这么短时间内找到与之配备的码头,有人直摇头,认为简直是天方夜谈。“不能犹豫,机会不等人!”董业宗说干就干,他和负责基建的公司副总一股脑地扎到了增坞的论证申报中,每天马不停蹄地奔波在与海事局、港务局、专家小组、设计院的沟通中,番禺、新会、东莞附近的码头、修船厂逐个察看,调查、研究、论证……几个月下来,他整整瘦了一圈,体重减了10斤。
    功夫不负有心人,似乎董业宗的真诚和顽强感动了上天,不可能的关口竟被他一个一个突破了。经过一系列论证勘察,9月10日,广州中远船务与广州海洋勘探开发总公司正式签订了东江口码头租赁合同。9于16日,《广州船务坞平台南侧增靠四万吨级浮船坞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广州海事局、广州港务局、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专家的审核。11月27日,“远洋二号”浮船坞成功地从大连船务拖至广州,并在“翠华山”坞平台南侧落户。12月底,海事部门顺利通过了《东江口码头改变使用功能通航安全论证报告》。
    天时地利人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增坞、租码头一系列工作的实施,改写了广州中远船务的发展历史。广州中远船务的规模和能力成倍增长,厂区面积从4万平方米增至12万平方米,生产规模从“一坞两泊位”增至“两区域两坞四泊位”。
    面对成绩,董业宗没有丝毫停顿,“两厂三地”必须尽快形成产能,投入才能及早得到回报。“东江口码头必须早日投产!”他给自己,也给大家下了一道死命令。
    为了加快东江口码头建设,董业宗成立了东江口码头开发小组,并亲自挂帅。2005年10月,东江口码头改造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各施工项目紧锣密鼓地进行。董业宗不论工作多忙,都按时召集各工程项目负责人协调、督促施工进度,及时解决码头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经过工程人员们的艰苦奋战,2006年2月21日,东江口码头正式投产,比原计划提前了三个月。
    产能效应立竿见影,2006年上半年,广州中远船务已完成销售收入3.25亿元、利润7700多万元,分别比2005年同期增长61%和72%。


学无止境 创新无限

    中远船务集团董事长、中远集团总公司李建红副总裁在广州中远船务视察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资源有限,创新无限”,董业宗多年的企业管理的经验也让他深深体会到,创新是企业发展不尽的源泉,而一个人、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积蓄创新的深厚底蕴。
    多年来,董业宗虽然在中远船务各企业转战南北,但不管工作多忙,压力多大,他都不忘给自己充电。在大连船务工作期间,他报名参加了东北财经大学的学习,到广州船务后,他又马上参加了华南理工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的学习,利用晚上和休息时间充实自己的管理知识。他不仅自己学,而且还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公司的管理和发展中,用现代企业观念感染干部员工,带领员工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面对广州中远船务的喜人成绩,董业宗要求自己始终保持清醒,“企业要发展没有先进的技术不行,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也不行”。因此,他全力推进公司的技术进步,用技术推动企业新的高速发展。
2006年,广州中远船务成立了技术部,以技术为先导带动产品优化,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大幅度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一定要加快产品转型,从常规修理向改装和制造迈进!”董业宗又向自己和员工们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广州船务虽然有30多年的历史,但在2001年以前基本上只承接远洋公司内部的修理任务,中远船务集团统一经营后,更多地接触了外轮修理,公司的常规修理技术日益增强,但要马上涉足改装产品,大家心里都没底。2006年4月初,船务集团经营总部与广东省珠江油运公司开始洽谈“粤油901—902”的改装合同。得到消息后,董业宗立即率领经营人员积极向经营总部争取承接改装任务。“这可是船务集团承接的第一条化学品改装船,广州船务能行吗?”“可能会亏本的!” 面对不同意见,董业宗态度非常坚定,“承接改装工程易早不易迟,总有第一次,我们要树立必胜的信心。”
    如今,参与“粤油901”轮改装的每一个工程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忘不了为了第一艘改装船所经历的日日夜夜。4个多月里,董业宗和员工们同苦同乐,共同研究改装设计问题、现场施工问题,亲自与船东沟通,不断改进工作,共同感受着华南地区首次在浮船坞进行的加长分段对接合拢的成功喜悦。

    我们了解到,2007年6月,广州中远船务的“远洋二号”浮船坞又成功实现了从8万吨级到15万吨级的改造,并正式投入生产,为华南地区船舶工业产品升级再添砝码。对于董业宗来说,他的目标就是把广州中远船务打造成为华南修船企业的领军者,让广州船务和中远船务的兄弟企业一道做大做强,超越自我,永不停步。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