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学跻身ESI学科前1% 华南理工大学ESI学科增至18个 2025-09-12
- 章熙春书记在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寄语 2025-09-09
- 唐洪武校长在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2025-09-09
- 开启新“鲤”程 华南理工大学1.5万余名新生来校报到 2025-09-09
- 《现代食品科技》成为第一批被EI收录的中文食品学术期刊 2025-09-05
【建设者第170期】陈明(MIAN HABIB-UR-RAHMAN MAHMOOD),化学与化工学院2011级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两年前,对汉语一窍不通的他只身来到华园,一心向学。两年后,他不仅通过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四级,而且连续在专业领域的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华园,他的科研梦想异域开花,并将在中巴人民友谊之树上结出丰硕果实。
陈明和导师刘海洋教授在一起
陈明照片
深夜十一点,校道上的行人越来越少,华园即将进入睡眠模式。在化学与化工学院15号楼里,二楼的一间实验室却还是灯火通明。一位身材高大,穿着白色实验服、带着防护手套和口罩的年轻人,正在实验台前紧张地忙碌着。终于,当看到试管中的液体逐渐凝固时,年轻人深邃的眼睛里露出欣喜的神色。他摘下口罩,露出黝黑的脸庞。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我校2011级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中文名字叫陈明。
提起陈明,也许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几个月前,以陈明为第二署名作者,其导师为第一署名作者的学术论文《锰咔咯化学的新进展》在国际著名杂志《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两年来,陈明已在《Tetrahedral Letters》等各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篇,另有多篇论文计划发表。这样的成绩,使陈明成为华园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众所周知,巴基斯坦是一个位于南亚的多民族伊斯兰国家,东北部毗邻中国,在风土人情等方面与中国南方有着明显差异。那么,陈明是怎样来到花城广州继续他的求学之路的呢?这要从他在巴国的生活开始说起。
1980年,陈明出生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格赫罗尔。陈明家中共有6个兄弟姐妹,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陈明的父亲任职于当地一所颇有名气的公立高中,在家庭教育方面,对陈明的影响最大。父亲鼓励他要努力求学,贡献社会。在巴基斯坦国内最古老的学府——旁遮普大学,陈明度过了难忘的大学时光,并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理学硕士、哲学硕士学位。
来华留学前,陈明已是巴基斯坦拉合尔教育大学的一名教师,从事无机化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教研过程中,陈明觉得,教师必须要坚持学习,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抱着这样的信念,陈明密切关注着到国外留学深造的信息。2009年12月,一则在网上发布的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时不我待,陈明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凭借出色的教育背景于次年3月成功申请到了这一奖学金。
陈明选择到中国留学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兴起。在许多巴基斯坦人心中,中国是一个睦邻友好国家,中巴友谊源远流长。陈明觉得,中国人民非常勤奋,善于突破自我。更重要的是,广州的气候与他的家乡十分相似,华工无机化学专业领域的发展非常前沿,这使得华园成为他留学的“心水”之地。2010年9月,陈明带着全家人的期盼和对学术梦想的执着追求登上了飞往广州的航班。
对于一个在异国他乡留学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当地文化的融合和适应。故事发展到此,也许有人会认为,陈明一定是有过来华的经历或者中文相当“灵光”,才让他如此坚定地开始异国之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来华前,陈明没有任何出国经历,甚至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讲。像如何从机场去大学城这样一件对别人来讲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在陈明面前倒成了一个大难题。多亏国际教育学院为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报到接待服务,才使陈明顺利到达目的地。
来到华园后,陈明首先开始了一年的汉语学习课程。有人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陈明对此深有体会。拿普通话来说,汉字的读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分,字形由偏旁和部首组成,一个部分错了,字义就会变化。这对于刚刚接触中文的人来说,确实有些难以驾驭。但在陈明面前,一切学习上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课程结束后,陈明不仅通过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四级,还获得了国际教育学院颁发的“最佳成就奖”。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华园,陈明最思念的就是故乡和家人。他说,在巴基斯坦,妇女很少出去工作。作为长子,他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尤其是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他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妹,思虑谋划他们的将来。因此,陈明在科研上对自己的进步要求更为迫切。尽管对家人思念如潮,他却坚持每年只回国一次,把时间都节省下来搞科研。查文献、做实验,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0个小时以上,这样的状态已是家常便饭。常常是实验楼要锁门了,他才意犹未尽地离开。就连中国的传统新年,他也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对研究的沉醉和投入,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这令与他同在一个实验室的许多中国同学都自叹不如。
为了尊重陈明的留学生身份,同学们习惯叫他的英文名:Habib,有时亲昵地称他为Haby。汪华华是陈明实验室里正在读博二的同学,他说:“Haby在科研上非常认真努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Haby的责任感很强,我感觉他就像兄长一样,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对我帮助很大。”正在读研二的闻金燕说。
对于这个勤奋好学的弟子,陈明的导师刘海洋教授也是赞不绝口:“陈明基础扎实,学习刻苦。入学两年多来,学术水平获得长足进步,是一名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优秀留学生。”
沿着西湖边的小路散步,看湖中调皮的鸭子嬉水捕食,是陈明在科研之余最喜欢的放松方式。现在,他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片古朴雅致、生机盎然的校园,对成就自己梦想的母校和师长充满感恩之情。他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越来越美好。尽管明年就要毕业,但陈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重返华园,在无止境的科研之路上,继续圆梦。(文/苌伟 党委宣传部 视频/张薇 党委宣传部 推荐单位/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