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戎马英雄 学海无涯真心求索 ——访成都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刘真学校友 |
知道此次成都之行是要去采访一位将军,激动的情绪在我们每位队员的心里荡漾着。中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能成为共和国将军的大约只有5000人,我们竟然能与一位将军面对面访谈,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在与将军联系之前,我们在心底反复模拟着要以何种语态与他交谈。反复斟酌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鼓起勇气给刘真学将军发去了第一条短信,放下手机以后心脏都还在颤抖,毕竟这是我第一次与这么重要的人物交流,没想到一分钟内立即就收到回复!与他协商采访提纲的短信,也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了。虽然还没见到刘真学本人,但我们已经从他及时回复、简单明了的短信中感受到了他求真务实、平易近人的军人风格。
初入求学路———大任将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由于大环境所致,刘真学的求学道路可谓一路坎坷,上小学时就曾两度辍学。
年幼的刘真学每天要走4公里的路才能到达学校,一个礼拜也只能回家一次。那时的孩子都懂事较早,刘真学也不例外,从上小学开始他就自己做饭吃。在连保温瓶都属高档用品的年代,刘真学就靠着一个土砂罐每天给自己做饭,而配菜就是装在罐子里天天不变的咸菜,能吃到一顿新鲜饭菜实属不易。然而当读完小学第5册课本却被告知学校停办不能再上学后,10岁不到的刘真学伤心地向父亲哭诉“没书读了”。
幼子的伤心,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父亲心里,一直坚定地认为读书才是儿子的唯一出路。父亲在卖菜时得知邻村有一位教书的李玉先老师,在父亲的努力争取下,刘真学又可以上学了,这一次学校与家的距离由4公里变为了6公里。但是还没读完一个学期(7册) 这个学校也停办了,刘真学无奈之下只能再次辍学,年幼的他又一次痛哭不已。明智的父亲仍然不放弃让儿子读书的希望,半年之后,父亲找到了离家6公里的长河公社小学张维周老师,经过多方努力,刘真学插班到长河中心小学继续第8册的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5年级就当上了长河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长。也正是由于这两次辍学的经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在刘真学心底扎根,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已经投身军营、正值仕途光明的他在得知可以上大学之后,宁愿不提干也要坚持上学的原因。
刘真学喜欢吃粉蒸肉,这跟他中学时期的艰苦生活有关。他说: “那个时候是去区里的中学上学,离家有25公里,当时都是国家供粮给我们读书,每个人每个月32斤粮,餐餐都只有一点咸菜,正长身体的时候那一点粮哪里够啊,又没钱只能饿肚子。父亲每个月给我5毛钱,如果每周能在外面吃到8分钱一碗的盐水面都觉得是一次生活改善。当时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母亲就把家里那一点点肉,留到我回家时做成粉蒸肉给我一个人吃。直到如今,每当我看到粉蒸肉时是既感激又心酸……”
军旅生涯———艰辛入伍,志存高远
由于“文革”的到来,学校开始停课,初中后期就拥有一个从军梦的刘真学,当得知招兵时,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了,但却被告知自己是“三不合格”(身高、体重、年龄都不合格)。刘真学说:“当时又没有学上,农村青年除了当兵就只有种地,我父亲种了一辈子地,他坚决不让我再种地,但是他也不让我当兵。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有了梦想一定会想尽办法实现,哪怕是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在被公社征兵办拒绝后,刘真学并没有绝望。虽然家中没有关系可以帮助自己,但他总是相信成事在人,于是直接去找了当时接新兵的邓斌如排长求情。邓排长被眼前这个小伙子的执着所打动,他向接兵部队首长汇报,请求无论如何都要留出一个名额给他。就这样刘真学被部队宣传队特招入伍了。
“由于勤奋肯干、脑子灵活,在新兵训练班我就当上了班长。新兵班结束以后,我就到了宣传队。” 刘真学说。但上进的刘真学没有止步于唱唱跳跳,他觉得成天这样确实很愉快,但是没有得到锻炼,没什么前途,于是就主动找到连队的首长要求回连队。他说:“当时我的学历只能算是准初中毕业,连队新兵年龄差异最大有8岁,我算是年龄最小的,在师宣传队工作近一年后就回到连队,不久就当了文书,以后当班长,18岁就提干当了营部书记。” 虽然当时在连队里刘真学的文凭不是最高的,但是他的笔杆子在连队里却是一流的,凭着一流的文笔,再加上百倍的努力、灵活的头脑,19岁不到的刘真学就当上了副连长。
再入求学路———结缘华工,永争第一,掌握人生主宰权
在刘真学即将提干的前夕,部队的李世余科长告诉他,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问他去不去。当时摆在刘真学眼前的是两条路:一是提干,二是上学。没有半刻犹豫,刘真学直接回答了李科长: “不管是什么学校,不管是什么专业,我都要去上学。上大学是我一生的最大梦想,我一定要去上学。” 当时那个唯一名额就是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求学。
那时候,刘真学不是进入大学就直接开始大学课程,因为初中刚读完就入伍,所以高中三年的课程空缺,他需要在一年内补回来。同样是三年半(当时的大学是学制三年半) 的时间,别人只用学三年半的课程,刘真学却要学六年半的课程。即使这样,刘真学在班里的成绩依旧很好。他说: “我在班里的成绩仍然很好,我们的数学老师和力学老师每次都表扬我。” “我当时是住在东三宿舍,经常做作业要做到半夜十二点。广州夏天很热,房间里既无电扇,更无空调,做作业时我就在脖子上挂条毛巾随时擦汗。当时还有个有利条件,就是宿舍隔壁就是冲凉房,太热了我就跑去冲个凉接着学。” 在华工的三年半里学习到的扎实专业知识,成为日后刘真学在部队一个人就能完成办公楼、干休所、医院楼等工程设计的勇气和底气,也为他以后的成长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刚进入大学,刘真学就当上了学生党支部书记,不久又当系学生会主席。用刘真学自己的话说,就是“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当了学生干部就更应该带头学习好。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理念就是一定不让关心我、信任我的人失望。所以,当时我的压力很大啊!既要学习好,又要工作好,要是学习不好、工作不好,不仅让那些关心我、帮助我的人失望,而且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学员也给军人丢脸呀!”当年华工有一支优秀的宣传队,刘真学也是宣传队中的一员。每天早上五点,刘真学和宣传队的队员们就要起床练功,有时下午、晚上甚至节假日还要参加排练。就这样学习、演出、组织活动,刘真学没有浪费丝毫在大学的时光。
“我非常感谢我在华工的岁月,要是没有在华工学到的专业知识,也就没有我后来的发展,是华工教会了我做人做事。” “我爱好非常广泛,当时在学校也是非常活跃的,毕业前夕领导劝我留校,但为了争做一名优秀解放军战士的追求,我放弃了留校,回到了部队。” 刘真学说。“我一直坚信人生的主宰权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做任何事都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要干就要干到最好,勇争第一,不让自己将来后悔。所以我现在也非常满足,对我过去做的事情也不后悔。”
待到功成名就时,傲视四方谁不识
能够成为共和国的一名将军,除了个人天资聪颖外,还要有坚定的信念、认真严谨的作风、永争第一的霸气,这些因素一同成就了今天的刘真学将军。
1979年,时任连队政治指导员的刘真学带部队赴广西中越边境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当时他的一个部下不幸阵亡。刘真学一直放心不下这个年轻战士的家庭,战后的这些年,他多次去云南昭通看望那位阵亡战士的家人。那次战役中他荣立了三等功。他曾两次参战,第二次是1987年老山轮战。
说到打仗,人们能想象到的都是影视剧留给我们的画面,战争往往给人们带来惊恐和绝望的感觉,有半点的闪失就是生与死的差别。但是刘真学给我们开玩笑说战场上的子弹是专打胆小鬼的,“真正的军人到了战场上绝对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军人最朴实的奉献精神。你们看这次四川的泥石流,难道那些救险士兵不知道情况有多危险吗?但是国家养育了我们,我们的使命是保护人民,保家卫国。我们只有以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才能完成各项任务!”
现在刘真学在自己的家乡和族里都是威望非常高的成功人士,家乡和族里无论是孩子升学还是成人办事,都希望刘将军能给他们一些人生忠告,以作警言。重情重义的他,只要自己有时间,总会尽量不错过回报乡亲的机会。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刘真学将军十分感慨地说: “我这一步步走来,有过很多艰辛,也有很多收获,自己所付出的也是自己所收获的。我有今天,要感谢那些养育我、帮助我的人。首先要感谢父母的养育和家人的关心支持;要感谢那些给我创造机会,给我提供平台的首长、战友和朋友;尤其要感恩华工,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而且教会我做人。这些年来我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用行动感恩亲人,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两个小时没有间断的采访,刘将军带我们一起领略了他的辉煌人生,非常遗憾的是,有太多动人心弦的军旅故事、太多感人肺腑的情义事迹没能在文章中展现出来和大家分享。同时我们也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能与将军一起回忆人生!
采访过程中,刘真学一直强调现在的大学生应该主动去适应社会。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是搞好自己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社会实践。在找工作方面,刘真学也是从学生的现实谈起。他觉得现在的学生找工作应该是先就业再择业,大学生千万不要眼高手低,在认清自己实力的同时,也要认清市场的现实,用他四川老家的一句话说,就是“在哪个山头就唱哪个山头的歌”。
作者:黄瑶 彭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