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红柳般的华工人
——访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社长王国征校友
【人物名片】王国征,男,1947年出生,河北肃宁人。1964年从天津市第四中学毕业后支边新疆芳草湖农场。1973年考入广东化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就读于轻化工系制浆造纸专业。毕业后在轻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任技术员,两年后调任轻工业部团委书记。曾担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代理社长,后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社长、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维权委员会副会长等职务,多次参与策划国家级大型展览会。曾主编和策划编辑知青文学作品《那魂牵梦萦的地方》《天津知青在新疆》《知青图录———在新疆芳草湖农场》及《大时代的记忆》等。参与策划了天津电视台反映天津知青在新疆生活的专题片《天山英雄梦》和兵团卫视《支青来相会》栏目。
7月,大雨将北京的天空洗刷得一尘不染,首都在湛蓝苍穹的衬托下,显得清新而宁静。我们采访小组趁着这好天气,来到海淀区拜见华工北京校友会前副会长、现名誉会长王国征校友。从国务院发展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社长位上退休后,他又应邀在一家校友企业发挥余热。我们到时,他早已在办公室等候。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他声音洪亮、步履矫健、笑声朗朗,我们也不禁为他的活力所感染。简单的寒暄之后,王国征校友为大家泡上一壶新疆雪菊茶,开始讲述往昔的故事。
立壮志 支边中磨砺
王国征是河北肃宁人,出生在一个革命世家,在天津市度过了中小学时代。从祖父那辈开始,王国征的家人便积极参加革命。他的祖父当年就读于著名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中描述的、有着光荣革命传统、被誉为“红二师”的保定第二师范学校,是学生地下党员。父亲少年时便在抗大冀中分校学习,后一直在地方党组织工作。王国征的母亲、姑姑、叔叔等亲人,也都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家人对于革命事业的坚持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片赤诚,早早就在王国征年幼的心灵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他立志要做一个和长辈一样的革命者———时刻听从党召唤,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带着这份信念,即将高中毕业的王国征放弃了进入军事院校读大学的机会和天津大城市的舒适生活,选择到最边远、最艰苦的新疆,当一名支援边疆的知识青年。
带着一腔热血,王国征来到了新疆芳草湖农场。芳草湖农场面积960平方公里,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但是当年却只有2万人口。包括王国征在内的这批支边青年,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开垦荒地、艰苦创业的重任。当时王国征所在的连队参与培植了我国第一代花皮西瓜,进入大田试种阶段后,作为团委书记的王国征组织了良种繁育队。由于当时农村耕作条件落后,每天清晨繁育队员都要在星空的笼罩下,向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出发,开始一天的耕作,三顿饭都在地里解决,晚上又在星空的陪伴下回来。
“艰苦的工作条件让我逐渐体会到,建设国家,光有热情是不行的,一定要有科学知识,才能做出更大贡献。” 回忆起那段岁月,王国征不禁感慨道。恰逢当时邓小平恢复工作,教育被重视起来,1973年组织了一场全国性的大学入学考试。王国征很珍惜这次机会,找到所有能够找到的中学考卷,全力以赴备考。由于爱好文学,王国征填报了北京大学的考古学专业,通过刻苦的复习,他的考试成绩上线了,面试也通过了。可是由于突然冒出个“白卷英雄”张铁生,高考成绩作废,招生工作也暂停了。一个多月后,高考招生工作重新启动,王国征有幸被广东化工学院轻化工系制浆造纸专业录取,开始了改变人生命运的大学生活。
忆华工 峥嵘岁月稠
能够进入大学学习,是当时所有支边青年梦寐以求的愿望。而在求学路上经历过曲折,最终通过自己努力赢得进入大学机会的王国征,也就更加珍惜在学校的每时每刻。谈起在华工的日子,王国征仿佛刚毕业没多久,对华工的点点滴滴记得清清楚楚。王国征用三个词对大学生活进行了概括:
第一个词———紧张。虽然73级的同学是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大学的,但是学生们的文化水平还是参差不齐。有的是在入学前已参加工作多年的老高中生,许多知识已经遗忘;有的只是初中毕业,由于“文革” 动乱,经常停课,许多基础课程还没学过。对此,学校专门安排入学的头半年为全部学生补习基础的数理化知识。无论是重新拿起课本的老高中生,还是需要在半年时间内掌握三年高中知识的初中生,都在自觉认真地学习,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样的机会确实来之不易。而在后来专业课的学习中,学校主张“开门办学”,经常在工厂里上课。王国征还记得,制浆造纸的专业课程———制浆工艺理论,就是在广州造纸厂讲授的。白天同学们跟着工厂的师傅在生产线干活,对照着课本,了解生产流程、设备、构造原理,晚上就坐下来和老师一起学习探讨。这种紧张的学习氛围在王国征关于华工的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
第二个词———丰富。大学学习固然紧张,但也不妨碍20世纪70年代的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华工地势起伏,即使现在校园里盖满楼房,也不难看出当年山丘连绵的原貌,而现在的许多操场和道路,就是当年学生参加劳动挖出来的。王国征和班上同学们曾利用假期参加义务或有偿的建校劳动,挖掘、修建了现在的西区运动场,还有12号楼旁的道路。除了劳动,当时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当时王国征担任副班长,同时还是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校团委文艺部部长,经常组织课余的文体活动。1976年,作为学校文艺宣传队的主力成员,王国征编写了一部新疆小歌舞剧《戈壁红柳》。红柳是一种生长在沙漠的植物,非常抗旱,人们常用红柳来形容特别能吃苦的人。《戈壁红柳》描写的是从新疆来的大学生,到华工学习,学成后回到新疆参加生产,为当地发展做贡献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王国征对自己过去的描绘和对未来的希冀。在剧中,王国征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文艺天赋,并利用在新疆工作时积累的丰富资源,亲自谱写和选用了一些充满新疆特色的曲子,使整部歌舞剧充满了西域民族风情。在1976年高校调演时,《戈壁红柳》被评为优秀节目,还被珠江电影制片厂选用拍摄成了新闻纪录片。
第三个词———团结。回忆华工岁月时,王国征用得更多的人称是“我们”,而不是“我”,可见集体在王国征心中的重要性。王国征所在的73级造纸班,学生党支部力量很强。当时班上大部分同学是知青,下过乡,很多人在生产队里当过队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班级党支部组织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团结。班上有同学生病了,班干部便会安排同学去看望照顾;有同学情绪不好,班干部会进行谈话,了解情况,积极帮助解决困难。下工厂学习时,班级党支部还经常组织学生与工人进行篮球、排球等比赛。当时班上的同学遇到困难或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往往不是老师,而是班级党支部。
2012年11月17日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当天,73级造纸班全班59位同学,有31位同学回到母校,探望师长、同窗,漫步当年的教室、宿舍,以及大家参与修建的运动场和道路。在各自走过精彩的人生道路后,回首往昔,才发现一同经历过的大学时光,才是最值得留恋的。
独立自主的学生党支部,并不能取代老师给王国征带来的影响。说起印象最深刻的老师,王国征提到当年为自己上过课、后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的刘焕彬教授。当时主张工农兵大学生要上大学、“管”大学,因此设有老师和学生的联合党支部。上课时学生对老师不能言听计从,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分析、提出意见、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当时年轻的刘焕彬老师上专业课,王国征便经常有机会和刘焕彬老师讨论问题,课下也有很多交流,没有隔阂。王国征毕业后到北京工作,刘焕彬老师带领学生来北京实习时,便是王国征和同为华工校友的同事接待,腾出宿舍让老师和学生住下。临走前为了表示感谢,刘焕彬老师不顾感冒不适,坚持到王府井的全聚德烤鸭店排了半天队,就为了请接待他们的几位学生吃顿饭,这令王国征十分感动: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感觉,像刘老师这样的,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益友!”
除了刘焕彬教授,还有原学校党委书记刘树道教授以及其他许多老师,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关心学生,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即使学生毕业了,也经常保持联系,维系着师生情谊。这也是后来王国征积极参与校友会工作、为学校做贡献的重要动力。
用所长 工作中闪光
从华工毕业后,王国征被分配到轻工业部第一设计院造纸室,曾参与过中国援外造纸厂的设计工作。由于表现出色,两年后被任命为轻工业部团委书记,由技术骨干改行做行政管理,从事团委和宣教工作。之后又分别担任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代理社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社长、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副秘书长等职务。王国征笑称自己大半生时间都在转行,但是作为基础扎实的华工学生,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能很快地适应并熟悉该领域的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1986年,王国征参与了与美国著名杂志《商业周刊》联合出版中文版《国际商业与管理》杂志(后更名《商业周刊》中文版)的工作,并担任了中方出版人。后来,王国征又策划过几个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大型展览会,例如“中国工业40年”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成就展”“中国改革开放15年大型企业发展成就展” “中国保险行业改革开放成就展”等。其中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的“辉煌十五年” 文艺晚会中,一首由王国征亲自选用的歌曲《春天的故事》,通过电视荧幕红透大江南北,这首歌后来成为人们心目中改革开放的主题曲。不难发现,在各个国家级大型展览会上忙前忙后的王国征,和当年在学校活跃于文艺舞台、指导同学们表演的年轻的王国征,是多么的相似。他的身上闪耀着作为新疆支边青年和华工人的光芒。
念母校 余霞尚满天
虽已离开校园多年,王国征仍心系母校的发展。1997年起,在时任校党委书记刘树道和校长刘焕彬教授的邀请下,王国征正式担任华工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在王国征等前任北京校友会管理层的努力下,北京校友会成为联系在京华工人的重要平台。谈起是什么支持着他这么多年来坚持为校友、为校友会服务,王国征说道:“要做好校友会工作,首先要有浓厚的情怀,其次要有奉献精神,因为校友工作是没有任何功利的,而且的确很费精力。但是校友是潜在的非常大的资源,在某种情况下,校友关系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利用这种宝贵的关系,为广大华工校友搭建起联络的平台,促进大家共同发展进步,同时也团结华工人为提升华工知名度、为母校发展争取更多资源,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成立时间较早、规模较大的校友会,北京校友会有一个原则,就是很多事情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做华工各大校友会中的标杆,让大家体会到作为华工人的荣耀,虽远在北京,仍能感受到华工校友的团结与热情。
王国征还表示,虽然他已经60多岁,退休了,但是身体还可以,只要精力允许,还会热衷于校友会工作。希望将来校友会不仅仅停留在联络方面,还要往更深更广的方向去挖掘。简单言谈间,大家都被王国征对于母校的一片赤子之心所感动。
两个小时的访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王国征校友对过往人生的回忆,仿佛一幅立体画卷,展现着他的人生轨迹。“支边青年” “华工人” 是王国征的关键词,奉献和奋斗则是他的主题曲。夕阳的暖光洒进他的办公室,希望王国征校友能享受如夕阳般红彤彤的精彩晚年。而华工后辈定会继承发扬他的精神,为祖国的强盛奉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周炜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