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汲取多重滋养 编辑精彩人生 ——访广西新闻出版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黄健校友 |
走进黄健校友的办公室,空间很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大的橱窗,里面有很多的照片和书籍,有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毕业时与校长习近平等人的合影,中央电视台CCTV2专访他时的近照,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合影,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合影,一张在他女儿就读的北京大学照的全家福等。书柜里有各种文学的书籍,也有一些专业的学习书籍,别人送赠的书,还有他自己写的书。他的办公桌上一摞摞整齐分类的文件,桌脚边堆放的也是一摞摞的文件。会客桌上有各种杂志,也是整齐分类放好。众多的文件和书籍杂志都是黄健校友平日里会翻阅的。靠窗的一角,地上放着黄健校友新写的几张唐诗宋词墨迹。黄健校友的办公室给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十分勤恳、有追求的人,不由得让我们心生敬佩之情。
三次高考 方入大学
1969年1月寒冬,刚满15岁的黄健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于是他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接受再教育。黄健年幼个小,每天和别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方归,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得到6个工分,换36分钱。轻活重活日复日,生活条件又十分艰难,吃的东西很少且简单粗糙,鞋坏了只能借女同学的顶过去。他带着沉重的语调回忆说:“(当时) 没有保障,所有的都没有保障。”身体和心理受到的压力和磨砺,对当时的他来说太沉重。他的痛苦和希望交织,渴望回到父母身边,过正常人的生活。
年少的黄健将家里的书籍搬到了乡下,在每日的劳动之后,沉浸于书的世界,寻找些许精神食粮。黄健开始写日记,3年的下乡日记写了厚厚一摞。黄健说,日子过一天是一天,要把有意义的事记下来,而且一定要当时记下来,第二次看就会有价值,对思考生活有好处。这是他写作人生的开始,现在那些日记已成为他的珍贵回忆,仍放在现在的办公室。
1973年6月黄健作为组织推荐的优秀青年中的一员,参加了高考,由于学校教育中断和基础文化水平有限,他落榜了。这次的落榜让他觉醒,劳动固然重要,但没有文化很难被社会和公众所接受和认可,今后的人生选择就是必须学习。很快他重新振作起来,努力补充自己缺失的知识,不懂之处他便跑到柳州二中去请教老师,初中一年级水平的他将初中、高中的课本都自学一遍。1977年12月,他参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却再一次失败。这让家人朋友对他的学习潜力和能力表示了怀疑,可他没有放弃,潜心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会知识,不会考试。他从各处找来七八套试题,一一做题,一一分析,逐渐找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感觉。第二年夏天,他参加了第三次高考。9月上旬,他终于收到录取通知书,考入广西最高学府———广西大学,实现了他的大学梦。
大学机会得来不易,黄健十分珍惜,不仅勤奋学习,课外活动也积极活跃。大学毕业后,黄健没有止步,他认为人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之后他更是在各高校不断进修,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
学在华工 乐在育人
2001—2003年黄健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黄健说华南理工大学是他一直以来十分向往的高等院校,到华工学习是实现了他的一个愿望。
回忆在华工的日子,黄健微笑着说,印象最深的是华工的西湖,他很爱跑步,绕着西湖锻炼是他每天的乐事。说到这,黄健乐呵呵地提起,工商管理学院和数学学院里的乒乓球室也是他常去的地方,和朋友们切磋球技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还有华工的大教室,也让他分外喜欢,平日里不太能见到的同学朋友,上课的时候都能见到,有相互了解交流分享的好机会。黄健珍惜在华工学习的光阴,珍惜同学朋友的缘分和情谊。“最欢快的时候,是论文答辩的时候,同学们在一起做毕业论文、讨论,参加答辩,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在华工,黄健认为自己积累了一笔丰厚的人生经历和精神财富。
黄健学习不停歇,他乐意做一名学生,一名终身学习的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翻新,自我人生阅历的丰富,2010年6月黄健回到华工新闻传播学院给硕士生和本科生讲课,与华工的师弟师妹们分享他的积累和理念。从台下到了台上,从华工学生到华工的客座教授,黄健与华工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谓得华工的滋养,泽华工之芬芳啊!
岁月行思 编辑人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些先哲的睿语黄健始终牢记着,他的内心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理想:做一名编辑。经过了大学的洗礼,黄健对心中的编辑理想越发地向往。
1988年6月,《南宁晚报》上的一则招聘信息让黄健十分激动: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成立,向全社会公开招聘5名编辑。黄健欣然前往参加招聘考试。8月,他接到广西新闻出版局人事处通知,调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综合编辑室工作。黄健走进了编辑的世界。刚成立的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在《重拾出版往事的思絮》一书中,黄健写了这么一段:“从1988年开始,在社长的带领下,编辑频繁进出北京,住在每天45元的旅馆里,吃15元的盒饭,没有手机和电脑,没有出租车,没有组稿经费,没有政府支撑的背景,凭着一颗诚挚的心,以一种开放向上的心态,一种追求出版事业繁荣的理想,一种传播科学精神的信念,走进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编辑是为人作嫁衣裳的,黄健深知这一点,也为这一点而骄傲自豪。宵衣旰食,为审书稿;分秒必较,为览群书;常在旅途,外出组稿。那熬红的双眼,旅途疲乏的身躯,昭示着编辑工作的经久辛苦,也昭示着一个有理想的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断拼搏的热情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与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相守的10年里,黄健从普通的编辑成长为主任、总编辑、社长,这一系列的成长足迹无不与黄健对编辑工作的热爱深深相连。在他任职期间,出版的8种图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奖、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广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被人事部、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先进单位”。
1998年9月,黄健从奋斗10年的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调至广西新闻出版局,在他的编辑道路上踏出更坚实更远的步子。近年来,他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与传播》《数字出版的新概念》《新媒体对社会演进的影响》等讲座。先后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百色等地市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讲课。
黄健的编辑生涯中,编辑出版过众多优秀的出版物。他编辑出版的图书反映着他的精神,也渗透着时代精神,充满了启迪,富有思考和应用价值。可以说,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完美结合在黄健身上得到体现。
思考教育 阅读世界
黄健说,出版工作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精神食粮。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一个过程,一个人的成长教育来自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优秀的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教育,任何方面教育的变迁,都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黄健是一位好父亲,在对女儿的教育上很用心。他带女儿一同到全国各地进行文化历史和社会风情的考察,送女儿到美国和英国参加英语的夏令营活动,鼓励女儿参加各种素质能力竞赛,培养女儿的一技之长,女儿钢琴通过国家等级十级考试。但是黄健很尊重女儿的想法,他为她安排这样的学习机会并不是要一手安排女儿的人生,而是要让女儿有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有一个丰厚的人文积淀。女儿高二时黄健不顾妻子的反对,支持女儿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在《岁月行思》里他写道:“我认为学习只有和兴趣结合起来才有动力,学文学理无所谓,关键是自己喜欢。” 最终夫妻二人都同意了女儿自己的选择。而他们的女儿也没有让他们失望,2004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和“三好学生”,并被保送上北京大学。现在,他与女儿常在微博和微信里交流,他们的相处就像两个多年的好朋友。
黄健始终践行着终身教育的理念,思考教育,启迪自我。黄健给记者展示了他的个人作品,其中《出版产业论》和《新媒体浪潮》分别获得广西区人民政府优秀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黄健还是一位摄影发烧友,常到全国各地,也到国外,进行人文考察和社会观察。他一边记录一边拍照,生动地向读者展示着他的见闻和领悟。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叫《全世界阅读的表情》,这本书里有各个人种、各种年纪、各种身份的人们阅读的表情,看着照片中人们的阅读表情,认识到阅读习惯很有引导性,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生活。黄健校友的《阅读世界》已归入全国高校图书馆必备图书。《阅读台湾》也重印再版。他的“阅读”系列继《阅读法兰克福》之后,又开始着手《阅读耶路撒冷》和《触摸文明》了。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从他的角度上,去阅读这个世界,觉得自己也多了一份沉稳和思考的情怀。
已近花甲之年的黄健,如今仍是那么孜孜不倦地行走着、思考着、学习着、钻研着……
作者:诸葛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