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访江门市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副主任冯普俊校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说到在华工的求学经历,最令冯普俊难忘的就是华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这里学习容不得一丝马虎,华工严谨的治学氛围促使他形成了一种思想:绝不能弄虚作假,做任何事都要有真材实料。在华工锻炼出的系统学习的能力,至今仍让冯普俊觉得受益匪浅,这帮助他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使他在实践当中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全面。冯普俊从事的变电检修和试验工作是非常注重现场实践的,但有些问题不能光靠经验,还要用理论来指导、分析,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才能解决问题。1999年至2003年,作为一名技术骨干,冯普俊被单位选派到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读书之余,他还得兼顾工作,常常是单位一个电话打来,他就要放下手中的书本去处理工作上的事务。那时他担任试验班的班长一职,有了工作任务,他先是打电话指导手下的兄弟去处理,如果情况紧急,需要他亲自到现场勘察,他就向老师请假,回单位把工作完成再回学校。在学习时间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冯普俊却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成绩,他坦言,这是由于工作的实际需要使然,自己是单位公派学习,学习的目的性强,有责任去学好,这样才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专注于学习,注重与老师的互动和交流,注重学习的效果。即使有时候因工作而缺课,冯普俊也会尽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搜集一些课外读物来看,汲取知识,拓展视野。
冯普俊非常珍惜到华工学习的机会,28岁的他深知,能够再一次回到校园学习是相当不易的。他学习的劲头一点也不输给那些小年青们,在正式上课之前就已经把大学高数课程全部预习完。现在虽已离开校园多年,但冯普俊对知识的追求却从没间断过,一直注重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在他看来,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他把自己人生中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出于自我生存的需要。冯普俊出身农村,中职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读完中职后,他继续学习的目的是保住饭碗,因为自己的起点比别人低,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随时会被学历更高的大学生淘汰。每天完成工作任务后,他都会写工作日记,把带他的老师傅传授的经验和知识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且思考这样做的原因和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先是自己分析,有不懂的地方就去查找资料,直到把问题完全弄懂。
第二个阶段,是出于管理团队的需要。1997年冯普俊升任试验班班长,开始管理自己的队伍,他明白,要想在团队中树立威信,担当好领头人的角色,就必须比其他人的技术能力更强,如果不学习的话,好的技术能力从何而来?
第三个阶段,是出于自我提升的需要。即使已经身为“双高” 技师,冯普俊在工作中也会有遇到瓶颈问题且无法破解的时候。他觉得,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在工作中会不断遇到新的技术难关,只有依靠学习才能将其攻克。如今,他正是以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冯普俊认为,一所好学校固然是一个好的学习平台,但是只要真心想学,总会有机会:“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处处皆蕴藏着学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服务于供电工程行业多年,冯普俊最深的体会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实践,不能空谈理论。他感叹道:“现在有些大学生进了我们单位工作还没有普通工人上手快,就是因为对设备没‘感觉’。如果摸过、拆过设备,对设备的性能、结构有感知,再与理论相结合、对上号,上手会很快的。”
对于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冯普俊的答案是这样的: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固然很重要,但空有满腹经纶而不付诸实践,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亲身体验是无法把事情做好的,而且实践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不能妄想一蹴而就。
在冯普俊眼里,入行之后,一个好的师傅给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好的师傅可能会很严厉,但也会很耐心地传道解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对旧的事物的不断学习,发现可以创新的地方,有所作为,再转化成实际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此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教师不能只教理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你分析事物的方法比单纯教会你做这件事要强得多,这样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只教理论,跟看书有什么区别?”他这样总结道, “师傅领入门,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以后学起来就会又轻松又有滋味。”
让冯普俊至今难忘的有两位老师傅,他们是他刚入行时的正、副班长,其中一位理论水平不高,但是对徒弟实操的要求很严格、很细致。冯普俊笑言,自己刚入行的时候很贪玩,喜欢看热闹,不上心,这个师傅就把他赶到二楼去写设备的试验报告,一次要写四份,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几百份,当时没有电脑,全靠自己手写。写完试验报告,冯普俊就反复研究数据中的超标值和临界值,到后来,他对数据已经形成了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一看便知端倪,对设备的感觉也慢慢培养出来了。在往后的工作中,冯普俊有着比别人更敏锐的洞察力,多次解决了别人束手无策的设备故障。他领悟到,是师傅的良苦用心造就了他的“慧眼”。另外一位师傅的理论知识相对要强得多,他很善于从实践中总结,传授给冯普俊很多的经验,冯普俊也常常主动向他请教。这两位师傅的作用相辅相成,几年的工夫,冯普俊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1997年被提拔为试验班班长。为了管理好这个班,他花了不少心思。他本是年龄最小的小徒弟,班里清一色是自己的师兄,其中还有几位比自己父亲年龄还大的、现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怎样才能让他们信服自己呢?唯有展现出胜人一筹的技能。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拆开关,大家凭以往的经验去做,大概半小时拆一个,觉得已经无可挑剔了。但冯普俊觉得还是有不足之处,于是他动手改良了工具,又改进了几道工序,结果7分钟就能把一个开关拆卸下来。精湛的技术让大家吃惊不已,大家越来越佩服这个年轻的小班长。他常常思考,怎样从一些工具、仪器上去提高工作效率,让大家既能轻松工作、又能保证质量。冯普俊精湛的技能、无私的精神和谦逊的态度,使大家对他渐渐地心悦诚服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许是上天要故意磨砺这位年轻人的意志,青年冯普俊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还有点坎坷。1993年冯普俊从单位承包生意失败,一年不到就欠下供电局40多万元债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当时冯普俊才23岁,就背上了这么一个巨大的债务包袱,他一度迷茫、彷徨且无奈,人生落魄至此,简直没有希望了。以当时的生活条件来说,一个家庭能有一辆摩托车就很不错了,40多万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他没有额外的收入,只能拿自己的工资、奖金来一点一点地偿还。那时其他职工一个月有两三千块钱的工资,他只能拿266块9毛3,这个数字他至今仍然记得清清楚楚,那段艰难的日子实在太难忘了。冯普俊本来很喜欢打羽毛球,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的压力使他从1995年开始不得不放弃这项喜爱的运动,直到2003年才再次拿起羽毛球拍。1993年至2000年,这8年是冯普俊人生的低谷时期,但他的想法是,目前在生活上没办法和别人比,要想活出个样子来就必须在工作上有所追求,决不能懈怠,不能因为这样的事情就一筹莫展、萎靡不振了,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为了弄懂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冯普俊在车间里睡了3年多,把一些设备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对设备内部的结构了解得清清楚楚,某种设备有几种螺丝,由多少个零部件组成,他甚至比生产厂家还要熟悉。2000年,在偿还了大部分债务之后,单位领导被冯普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所感动,经过他本人申请,供电局党委会决定,把他剩下的债务免除了,他的生活终于重新回归正轨。
回首往事,冯普俊觉得,这是生活给予他的一次磨炼,他扛过来了,就成了人生的一笔财富。他非常感激领导对他的体谅和包容,没有因为犯了一次错误就将他“打入冷宫”,相反还不断地给他机会,让他到华工学习,让他参与各项荣誉的评审。谈到他的“劳模经历”,冯普俊认为,这不仅是个人努力,也是组织培养、领导关怀的结果,更离不开自己团队的支持。在他心里,他的成绩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取得的,他作为班长,看起来是他带领手下的弟兄取得成就,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弟兄的配合,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他坚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他的兄弟们成就了今日的他,他要学会感恩。
2010年冯普俊荣获“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称号,他直言:“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到人民大会堂去,近距离地见到了胡主席,心潮澎湃。我有三个想不到:第一个,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做梦都没有想过到北京去,更别说获奖;第二个,我这个在台山这种小地方出身的基层人员,可以来到人民大会堂,站在领奖台上,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最后一个,这里云集了各行各业的精英,而自己居然是其中一个,我就觉得更不可思议了。” 激动之外更多的是思考,对冯普俊而言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感受得最多的不是喜悦而是压力,因为从今往后他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要比以前做得更好。获得这样的殊荣,冯普俊在生活、工作上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反而多了一份责任,现在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所在单位的形象,他要给他人、给社会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在冯普俊心目中,华工学子的自我学习能力非常强,会学习,善学习,综合能力较强,思维也很严谨。如今他手下正带着几个刚毕业的华工学生,他们踏实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给冯普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同时他也给我们这些年轻学生提了一些建议: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定位得太高或者把目标定得太远,心态放平和一些,不要太理想化,应当尽快适应社会,尽快进入角色。作为新人,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工作岗位是否符合个人兴趣,首先要培养出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方能生存。有理想无可厚非,但是远大的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地实现的,必须脚踏实地,过好充实而精彩的每一天,这种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工种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关键是你个人肯不肯付出。工作上有了一定的积累,机会自然会有。心态决定了你的状态,从而决定你的高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工作都总会有它的可取之处,要慢慢培养出对自己工作的兴趣。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论语》亦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对工作的热诚和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当有了兴趣,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干的时候,很多潜能就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了。
尽管在华工的学习时间不是很长,但冯普俊却一直感恩华工对他的栽培,是母校给予了他知识的力量。他严肃而认真地说道,知识可以给你一个新的人生起点,改变你的命运和未来;知识就像是人生航船的动力,它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如果没有在华工学习的这段经历,他的人生道路或许就会不一样了。
【后记】褪去所有耀眼的光环之后,冯普俊师兄其实也只是个普通人,我希望可以还原最真实的他。荣誉不是必然的,如他所言:踏实过好每一天,等待与机遇不期而遇。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和能力走自己的梦想之路,唯一的差别是走这条路的方式。
作者:莫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