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轮胎” 路 书生商海显意气——访利士中轮胎集团总裁王杏生校友
日期:2013-11-27

 学以致用“轮胎” 路 书生商海显意

——访利士中轮胎集团总裁王杏生校友

【人物名片】王杏生,男,在校曾用名王恒生,泰国侨生,祖籍广东潮安县人,1963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7038班)。1972年返回泰国创业。现任泰国王氏宗亲总会理事长、利士中轮胎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三攀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伟利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才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佳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7月的一个下午,我们有幸对王杏生校友进行了访谈。初次见到王杏生校友是在学校的咖啡厅,他已年届古稀却显得精神矍铄,和蔼可亲。他是多家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毕业之初,他毅然放弃继承父辈的木材生意,自己创业并取得巨大成功,在4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成立多家企业,产品质量高,远销海外。

不学则无术,细节处彰显不凡

王杏生出生在一个华侨家庭,祖辈三代在泰国经商。王杏生小时候生活在泰国,后来回到潮州读书。天资聪颖的他加之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喜欢工科的他第一志愿选择了华工。就这样,王杏生开始了他在华园5年的求学生涯。“不学则无术”,热爱学习的王杏生常以此告诫自己,所以无论是在大学期间,还是毕业后走上社会,他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回想起读书时代,华园良好的读书风气,学生的单纯和老师的勤恳都留给了王杏生深刻印象,而感触最深的则是华工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至今仍记得给他们上高等数学课程的老师,凡事都要讲究有个架构,条理清晰而富有逻辑,这对他日后经商做生意影响很大。华园5年的求学生涯,使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课本的知识点不仅要求牢牢掌握,还要能举一反三。1968年,王杏生校友以优异的成绩从华工毕业。

毕业几年后,王杏生回到泰国,开始创业的道路。在创业头10年,王杏生有空就查资料,调查市场。他常说化工的基础知识对他帮助很大。为了寻找企业的发展方向,王杏生到海关找了进出口产品资料,对进出口化工产品种类、数量、价格、用户等进行了解,由于当时泰国南部大量生产橡胶,橡胶原料98%出口,在本地只有少量轮胎厂使用,而自己生产的氧化锌也是橡胶制品的主要原料,王杏生坚信,利用本地原料优势来生产轮胎出口,产品竞争力是最强的。因此,他回广州时向橡胶行业的朋友借了有关橡胶原料的书,花了一年多时间,吃透书本,掌握一定的橡胶知识才确定开办轮胎工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于细微处见精神。王杏生不仅在学习上铆足干劲,还有着敏锐的嗅觉,善于抓住事物的细节,在细小处发现商机和机会。有一次,他和手下到美国考察市场,拜访客户,深感美国市场大,竞争厉害,很难入手。坐在车里,王杏生看到高速路两边的草坪十分整洁宽大,除草机用得多,回来就和技术人员做模具,做除草机轮胎;看到美国中部田园中100米长的喷水架(喷水施肥用)通过两边轮胎来移动,王杏生马上就想到生产此种轮胎。而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正确的,这两种轮胎多年来一直销售不错。就这样,王杏生抓住了这些常常被人们忽略的细节,逐渐积累着自己的资本,生意逐渐做大。在他看来,这也就是最基本的市场研究和开发。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杏生的创业史,就是他个人的学习史。靠着不断地学习,王杏生不断掌握化工行业生产的先进技术。凭着观察入微的本领和对关键细节的把握,他抓住了一个个商机,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最终助他成功通往成功的彼岸,无不显示了他对机遇敏锐的嗅觉和睿智的眼光。

技术为根本,敢想敢干立潮头

在泰国拼搏发展的40多年里,王杏生先后成立了三攀化工有限公司、利士中轮胎集团公司、南才硫酸厂、佳友烧碱厂。产品涉及化工行业的多个产业链,其中,三攀化工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氧化锌,同时开展进出口业务,主要以进口为主,其化工原料多从中国进口。利士中轮胎集团公司下设5家工厂:①利士中轮胎工厂:已经有38年历史,主要生产普通大中型货车轮胎;②利丰轮胎厂:生产摩托车内外胎;③利士中(国际) 轮胎厂:生产自行车内外胎、OTR大型轮胎、实心轮胎等特殊轮胎;④利通轮胎厂:生产轿车用钢线辐射高速轮胎,总投资额60亿泰铢(折2亿美元);⑤恒通全钢轮胎厂:生产全钢线轮胎,集团年产量在泰国轮胎行业中名列前茅。集团现有员工7000多人,占地1200亩,产品出口世界各地。创业之初,最大的困难是资金。40年前的泰国化工市场,基本都是靠进口,王杏生从父母处借来40万泰铢,以技术为根本,从小化工产品入手,第一件化工产品是氨水。生产氨水需要用蒸馏水,而蒸馏水的成本太高。如何用普通水来生产氨水而不会产生钙、镁离子白色沉淀物,王杏生先自己动手试验,然后逐步指导工人做。王杏生一共做了几十种类似产品,最后只保留氧化锌一种产品。他早出晚归,上午在车间工作,下午跑市场、找客户,既当推销员,又同时收集市场信息,两年后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也开始参加广交会,购买市场需求的化工产品。至今已经参加了68次广交会,也为中国产品进入泰国市场做了自己的一份努力。

诚然,先进成熟的技术是产品成功的关键,但是风险与利益同在,如果没有敢想敢干的勇气,再瑰丽的宏伟蓝图、再领先的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海市蜃楼。三邑人有句话说: “一胆二识三力气”,即胆量第一,知识第二,力气次之。王杏生很喜欢这句话,他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胆识,没有敢想敢干的精神,就老老实实做一名员工。王杏生显然秉承了潮汕人敢于拼搏闯荡、善于经商的精神品质。一旦技术实验稳定,时机成熟,他就会果断出击。失败了寻找教训,成功了总结经验。做轮胎厂,他先从自行车内外胎做起,再到小型卡车胎、摩托车胎、大中型卡车胎、工农业轮胎、半钢高速轮胎、高速全钢胎……逐步做起,也交了不少学费,吃了不少苦头。他总结出三条成功经验:①保证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老老实实的东西,要生产高质量轮胎,一定要有良好的技术、工艺条件,好的技术人员,好的管理,好的制度才行。②要有“有竞争力的成本”。成本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如何降低成本,要发挥思考能力,将有关问题逐一列出,逐一解决。③服务客户。客户是上帝,要从一开始就想到对方的利益,要有双赢理念,尽可能满足客户要求。利士中轮胎集团产品质量先后通过的认证有:泰国的TIS认证,美国的DOT,欧洲的E-MARK(E4),马来西亚的SIRIM,中国的3C,南美的INMETRO,印尼的SNI,中东的GSO,菲律宾的PNS,这就是质量的保证。集团产品80%出口各国,均得到用户认可。“利通轮胎厂”是王杏生做得最大也是他至今引以为傲的一笔投资,由于质量好,有竞争力,一年之后,就进入盈利状态了。

回首创业的路程,王杏生坦言,读工科,搞技术,做工厂,这是一件十分累的事情,需要刻苦、耐劳、勤俭、勤奋。建厂之初,千头万绪,早出晚归,产品投产之后,24小时运转。开始时,他最怕半夜电话响,深夜发生事故,非亲自去处理不可。当责任制度、生产岗位制度逐一完善之后,每个环节均职责明晰,老板才不会那么辛苦,这是王杏生白手起家的深刻体会。他说企业产品品质有保证,价格有竞争力,诚信经营,自然市场份额就逐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也能不断扩大。事业成功了,自己也就会有荣誉感,能办的事情也就更多了。

凭着扎实的技术基础以及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王杏生最终在竞争残酷激烈的商海中取得了一席之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感恩而图报,热心公益回报社会

饮水思源,事业有成的王杏生十分感激这些年来给予自己帮助和支持的人。他常言师恩难忘,自己创立的硫酸厂及烧碱厂,属于基础化工原料,也是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而且由于在大学后期有到广州硫酸厂和广州化工厂实习的机会,积累了一些知识,因此干起来就顺利些。这些,都是源于大学的培养。时光荏苒,自当年那个懵懂的少年初入华园至今已有50载。半个世纪时光的洗礼,昔日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业已功成名就,成为令人敬重的长者,实现了当年的那一句“今天我以母校为豪,明天母校以我为傲” 的豪言壮语,然而不变的是对母校、对恩师的感激之情。王杏生一直关心着母校的发展,鼓励学生和年轻的老师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为母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如今,王杏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公益事业上,开始捐助更多的社会项目,参加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泰国是潮商云集之地,谈到潮商,王杏生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一一道出潮商的基本特点:① 刻苦耐劳,有艰苦创业的精神。② 敢想敢干,有较独到的眼光。③互相团结,讲信用,有双赢理念。④有回馈社会的精神。他在泰国的公司,每年均有预算对泰国偏僻贫穷地方的小学、寺庙进行捐款帮助,以回馈社会。近年来,王杏生担任了泰国国家田径委员会副主席、泰国王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泰国各姓宗亲总会联合会副主席、泰国舜裔联合会副主席,这些都是一些出钱出力的公益团体。

谆谆善诱,告诫学子做好人

谈及对如今华工学子们的寄语和希望,王杏生校友语重心长地告诫学子们,做一个好人。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他得是一个好人,才有人愿意和他合作,才可能有自己的团队,才可能做到一个人做不来的工作。他告诫年轻的学子们做人做事都应该踏踏实实,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其次要勤俭自强,有恒心、有耐心。遇到问题,要能静下心去思考、去分析,像解决高数习题难题一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出多种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才能

在意外发生的时候明首尾,知进退,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学业方面,他表示,学生时代应该好好读书,把基础知识牢牢掌握,不要想太多,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要抱怨学习的课程没有用,那是你还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作用。王杏生的企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开始做轮胎工厂。王杏生说,当时他从简单的自行车内外胎及小型货车胎做起,至于怎么做,大学学了3年的高等数学知识就起了重要作用了。他说,大学期间的高等数学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个事业的建立没有深入思考,没有多种方案的比较,没有逻辑性的推断,很难成功。因此,高等数学的知识表面上是毕业后就用不上了,其实,时时都在发挥作用。

他还向学子们分享了一个他的学习心得。他从一个埋首书卷、出入实验室的工科生,到从事研究工作的工程师,再到企业的管理者等多个角色的转换,变化不可谓不大,而成功的胜任靠的是对知识的学习。

几十年来,王杏生对泰国的化工、橡胶事业的贡献,对中国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的出口,都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王杏生已年届古稀,孩子们也能接班了,家族事业如何才能成为百年老店,是他们现时研究的问题。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荣誉感一直在鼓励他继续努力!

作者:陈蔚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