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船舶半生志终成
——访重庆鹏祥船舶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鹏校友
【人物名片】张国鹏,1965年2月出生于四川蓬溪县,1986年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1999年创立重庆鹏祥船舶工业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造船和钢结构生产、船用和海事工程用锚泊及系泊设备的生产和出口。由于长期从事海事工程系泊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鹏祥公司以在中国率先开发出CMIC德尔塔大抓力锚、CMICST和CMICFFTS定位系泊锚而确立了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访谈前通过邮件和张国鹏校友有过一两次联系,在他的回信中,有些惊奇地发现这位鹏祥船舶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邮件签名全是英文的。他的名片也很独特,正面是繁体字,背面是英文,而且上面写的是他的英文名,Michael Chang。在后来的了解当中,才知道他从小到大在众人眼中都是英语很出色的一个人,而他的公司业务大多是出口业务。
初见张国鹏校友,有点惊讶于他外表的年轻活力,很难看出他是四十出头的人,因为他没有这个年龄的男人常有的啤酒肚,步履轻快,给人以干净利落的印象。光洁的额头,闪闪有神的双眼,脸上常挂着亲切的微笑,让人感觉可亲可近。在众人当中,他显得比较安静,说话时也时刻注意控制音量,丝毫没有领导盛气凌人的架子,以至于与他对话时,很容易忘掉他是鹏祥船舶公司总经理的身份,而把他当作平常可以谈天说地的朋友。
简单、忙碌而充实的大学生活
1982年,张国鹏被报考的第一志愿华南工学院船舶工程专业录取,从此,开始了他的船舶生涯。在华工夯实了他终身受用的船舶工程知识。
张国鹏的学习生活是简单、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的大多时间里,他埋头于书海,勤勉踏实地学习着专业知识,他说:“在大学里,专业知识要学到非常熟练的程度,熟练到能运用自如。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大学的知识时要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同时,张国鹏又强调,专业知识不是一切。“另外,在大学里学习的就是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和自己处理问题的处事能力。” 谈到专业知识,张国鹏还想起了在华工求学时,三四个人组成一队,画图纸、建船模的经历,“那是很锻炼团队合作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呀”。
在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张国鹏给我们讲起了第一次挣钱的经历。
为了攒点零花钱,他和几个同学合作做起了卖早餐的小生意。他们抓住一些学生爱睡懒觉,匆忙起床来不及到食堂吃早餐就得赶去上课的特点,每天5点半左右就到离华工不远的华师食堂买面包,6点多钟就逐一敲宿舍的门售卖面包,而平常的同学都是7点多钟起床的。“这很考验一个人吃苦耐劳的能力,每天都要比别人早起这么多。” 张国鹏说。坚持一个学期下来,这门生意所赚到的钱对于尚是学生的他们已经是丰厚的一笔,他把这些收入都补贴在自己的日常开支中,而他清晰地记得有一位同学用一学期卖面包攒的钱买了一套崭新的西装。在组织团队卖面包的经历中,张国鹏磨砺出了自己能吃苦的意志,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处事应变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在平常生活中,张国鹏在同学中显得比较文静,但他绝不是书呆子型的学生。在那个处于改革开放开端的80年代,外来的文化挤进了国门, 《敢死队》这类的动作猛片受到年青人的热烈追捧。张国鹏就在宿舍里贴着大大的史泰龙海报,幻想着能有史泰龙一样健美的身材和一流的身手。他差不多每天都打上一个多小时的篮球锻炼身体,虽然最终未达成“心愿”,但他也拥有了一个健壮的身体。80年代,亦是全社会流行交谊舞的年代,每个周末,张国鹏都会去舞会跳交谊舞(舞会每周末会在华工的各大食堂、西区学生会礼堂举行)。热爱交谊舞的他,去年经过中南财经大学,恰逢周末,就进去走走,带着期盼的心情,看看能不能碰上一两场大学的舞会,结果失望而回。“大概这年头大家有那么多电子设备,都窝在宿舍了吧。” 这句话近乎是用哀叹的语气说出的。
他的同班同学雷林校友,对张国鹏的一口流利的英语印象特别深刻。据雷林校友回忆,在华工,张国鹏经常抱着个收音机,叽里呱啦地说英语,学英语学得特别用功。原来张国鹏觉得学校的电教英语(电视教学英语)进度太慢,两个小时的课程内容他只要半小时就学会了。于是他基本不上英语课,全凭课下看书、听收音机自学。他比其他人都努力学英语,大半是出于自己对英语的兴趣,还有就是他预感到好的英语能力将成为以后事业中厚实的资本之一。
这就是张国鹏的大学生活,简单、忙碌、充实、快乐。
创业前的波折与漂泊
张国鹏创业前工作是漂泊的,短短13年间,他竟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工作、学习过。
从华工毕业后(1986年),张国鹏被分配到了位于重庆的一家三线厂工作(三线厂是国家在当时的内陆山区建起的大中型军工企业、军工科研单位)。在三线厂的日子里,张国鹏每天老老实实地完成工作,但心里头总憋闷着:总待在这山沟里的三线厂,哪能干出什么出色的事情!不甘日子过得这样平庸的他,工作之余认真复习功课,两年后,考取了研究生。
1988年,他来到了海军装备论证中心攻读研究生。可惜命运弄人,由于曾经参加学生运动,攻读研究生两年后他竟然被分配到原来那间山沟里的三线厂,从事原来的工作!读了两年的研究生,拥有了更好的才干,却只能回到两年前的那个工厂,那个岗位!心里不平的他在原来的工厂工作了两个月便辞职,到重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工作。在公司,他主要负责解决一些关于船舶建造工程的技术问题,以及贸易方面的工作,具体是负责与执行实际生产任务的工厂进行商谈,监督工厂生产的船舶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技术的把关(例如:计算一些产品需要使用的钢材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
1993年他和同一部门的同事一起跳槽到重庆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这里的激励制度吸引着他,“干得多就挣得多”。他感觉到在这里自己的才干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显然,这样的激励制度的确激发了他积储已久的才能。那时的中国都倡导着创外汇,出口贸易的生意利润较大。他就和那些一起跳槽的同事在重庆机械设备公司开辟了船舶贸易进出口部,这一干就是6年。
在研究生阶段,除了深造船舶工程的知识外,具有远见卓识的张国鹏还灵敏地嗅到时代发展的方向,“计算机将在未来的社会起着很大的作用”。于是他还修学了ADAl语言、系统工程等计算机知识。1996年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普及,那时候懂得用计算机的人还很少,而张国鹏已经是一位熟练操作计算机、懂英语、拥有船舶工程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原本公司里一向都是在一定的交际范围认识客户,并通过电话联系客户的,而他却尝试着利用新奇的互联网打开业务范围。通过互联网,他认识了很多素未谋面的国外客户,打破了距离限制的交际圈子,大大地拓广了公司业务的服务区域。客户增加了,公司的收入也跟着有大幅度的提升。张国鹏自豪地说道,当年他从互联网上认识的来自南非的第一位客户,至今还保持着贸易关系,已有16个年头了。
1996年,张国鹏凭借着在大学学来的船舶知识,仅靠一张描着德尔塔大抓力锚外形的图纸,就推出它的具体结构,并据此设计出了这种锚从300KG到30000KG的整个系列图。他将这个设计结果递交给公司,公司立刻将其投入生产,成为第一个拥有德尔塔大抓力锚这种先进锚的国内公司,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订单量和知名度。
厚积薄发 开创自己的事业
张国鹏在船舶行业积累了多年的经验、资金和人脉,1999年他辞去在重庆机械设备公司的工作,决定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当时只有拥有进出口权的公司才能出口商品,但申请进出口权的程序在那时仍是繁复而且不透明。于是,他和他的夫人叶青以及一位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高中同学袁克勤3人共同创立了鹏祥船舶工业公司,挂名在路盛公司名下,做起了船舶外贸生意,主要生产锚产品。
开办公司以后,他一直寻找契机,获得自己的进出口权。等待总算没有白费,2001年终于赶上政策开放、审批程序更加透明化的时机。他的进出口权申报通过了重庆外经贸委的批准后,他就只身一人带着申报资料上京申请进出口权。凭借着自己过去10多年踏踏实实在船舶工业市场的打拼,以及公司在生产锚方面的国内领先技术,他对审批结果有坚定的信心。从北京回来后10多天,就等来了“审批通过” 的结果,获得了进出口贸易权。拿着进出口权的那张证书,他心里有一种终于熬出头的感觉,自己的公司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可以独立了。在鹏祥船舶公司独立出来后,张国鹏做事就更加放开手脚,做决定时也更敢于冒险。鹏祥船舶公司从2000年的一年几十万美元的营业额上升到2008年金融风暴前的接近1000万美元的营业额。受金融风暴打击后,公司的订单量削减了不少,现在每年保持着有五六百万美元的营业额。
鹏祥船舶公司特别注重技术的创新,借鉴国外技术,采用了焊接技术生产锚产品,使得同样重量的锚,抓持力是传统的铸造锚的4~6倍。
在2001年,张国鹏用1996年时同样的方法,找到国外先进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定位系泊锚的外形图,推出其具体结构生产方法后,在自己的公司投入生产,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先进CMICST和CMICFFTS定位系泊锚的公司,从而确立了在海洋工程领域系泊系统的领先地位。后来因为国内有了他的公司生产这种锚的实体,模仿生产变得容易,同行中也推出了这种型号的锚,但由于鹏祥船舶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生产这种锚的企业,很多商家更信赖它的产品质量,都会首先考虑从鹏祥公司购货。
现在,鹏祥船舶公司还和重庆大学有合作的科学研究项目,体现了公司对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的注重。
结 语
张国鹏,从大学开始就用心为一生的事业积累资本,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英语水平以及赶上时代潮流的计算机知识;大学毕业以后,在船舶行业的底层“摸爬打滚”十几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创业所需的贸易知识及资金。他一切从低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苦干,厚积薄发。船舶半生,用心经营,最终创造一番辉煌的船舶事业。他回首看事业的波澜起伏时,总结了这样的一句话告诫刚毕业的大学生: “干一行只要你坚持、坚守、用心,不因为一时挫折或行业低潮就放弃,你就一定能迎来曙光。”
作者:苏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