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学会踏踏实实做事
——访绵阳锦林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杨校友
【人物名片】邱杨,男,1977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就读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82年毕业,分配到西南设计院,1986年赴日本进修,回国后1990年开始任设计组组长,主持设计五交化大楼、核工业部等重点建筑,1991年任第三设计室副主任,刚满30岁成为“最年轻的副所长”。1992年赴海南,就职于海口重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市改造,后赴北海任西南设计院分院院长,主持竞标项目“北海市市政中心公园”,曾获北海市建筑设计一等奖。1997年响应国家宏观调控回到四川,1999年任海能房产公司总经理。2007年成立绵阳锦林置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西南石油大学兼职教授,发表论文《地震灾区房地产产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7月17日,我们离开华工,开启了前往“天府之国”———成都的采访之旅。与邱杨校友见面前我们有点紧张,当看到他本人时,发现他是一位头发略长带卷、笑容满面、拥有艺术家气质的和蔼可亲的“师兄”,我们放松了不少。我们感受到了邱杨校友的谦和、幽默。他对晚辈很是关爱,丝毫没有架子。这样,我们的访谈便轻松愉快地开始了。
选址精确 梦圆高考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恢复了!之前有一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锻炼,邱杨便是其中一个。那年,一共有570万考生报名参加了高考,然而只有27万考生迈进了大学的殿堂,邱杨校友就是这其中的幸运儿之一。
邱杨校友9月份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他十分重视这个继续学习的机会,向生产队请假回家用功温习功课。因为父母是中学老师,邱杨高中成绩一直不错,但是高考后他以为没考好,失望地赶回生产队继续干活。那段日子里,等待与期盼成了他生活中的主旋律。每天在地里干活,他都忍不住往邮差来的方向多望几眼……春节回家,弟弟妹妹来接他,终于等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消息:他被华南工学院录取了,而且是县里第一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人!华南工学院是他的第一志愿,他选择的原因是那么的简单质朴:一是因为很想去南方闯一闯,二是因为不喜欢吃家乡的粗粮,喜欢吃南方的大米。邱杨校友很喜欢美术,本来想报建筑专业,但是因为身边没有一个人清楚建筑具体学什么,最后选择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作为县里考得最好的孩子,亲戚朋友陆续来家里看他。当时电影《羊城暗哨》很火,乡亲叮嘱他要好好学习,不要被“资产阶级的香风毒气”迷惑。这样,他带着大家的祝福与叮嘱,拎着一个简单的旅行袋,踏上了离开家乡的火车,辗转到贵阳、株洲转车,前往美丽的羊城。
地基夯实 华工年华
谈到华工的生活时,邱杨的脸上总是不由自主地洋溢起笑容。华工的青葱岁月,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他这么描述自己的大学时光:“很珍惜,没逃过一次课。”
一下火车,邱杨便被广州火车站的气派震撼了。而且当时报到时正是冬天,四川的梧桐早已凋零,而广州的树木依旧郁郁葱葱,他看到这个城市的第一眼便爱上了它。由于自己报到早了,没有等到学校来接的人。然而,却幸运地碰到了广东化工学院接新生的同学,就这样,邱杨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两周后,同学才陆续来报到。由于高考中断了10年,邱杨这一届同学之间年龄差距很大。班级中年龄最大的32岁,是年龄最小同学的两倍。一个班级中,甚至出现“父子”“师生”关系,当时邱杨是这一届四川学生中年龄最小的。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天,一位正在扫地的老师突然喊:“邱杨!”他很惊讶,在华工没有认识的人呀!这位老师解释道:“就是我把你招进来的。你的成绩非常好,已经够上清华、北大了,年龄又小,要好好努力。”这就是他的恩师周老师,这是他十分尊敬感激的一位老师。
正式上课后,邱杨和他的同学们每天除了正常上课以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他回忆道,图书馆的座位一直十分紧张,常常一座难求;吃饭要跑着去,不然回来座位可能就已经没了。当时的同学们都有一种互相竞争的意识,比着学习。学风十分严谨,基本没有同学谈恋爱。第一个暑假,他没有回家,在学校把一本厚厚的高数练习册一题不落地做了两遍。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使他的建筑理论基础很扎实。有一次,他的老师告诉他可能有公派留学的机会。为这一个可能,他发奋自学英语。
邱杨回忆他的课余生活时,还想起了几件趣事。当时饭堂的饭菜很清淡,也不怎么好吃。东湖养了很多罗非鱼,饭堂打捞上来后,整整做了一个月的罗非鱼加包菜,吃到后来,同学们看到罗非鱼就想吐。当时饭票不是通用的,他们想去好吃的饭堂吃饭,还要麻烦别的学院的同学帮忙买饭票。邱杨当时的生活也是十分节俭,每月18元的助学金,勉强够日常开销。1979年春节他没回家,整整扫了一个月垃圾,勤工俭学赚了23块8毛钱,买了两个“大件”——一个皮箱和一件熊猫牌涤纶衫。当时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就是周末看场露天电影或者去华师、华农、暨大跳交谊舞,谈到这里,邱杨脸上又洋溢起幸福的微笑。邱杨十分感谢母校华工,他说自己不聪明,是母校教会了他做事情没有捷径可走,踏踏实实就好。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西南设计院。
墙体坚固 南院情结
在西南设计院的几年,是邱杨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时光,也是最骄傲的一段经历。当时的他只有一个想法:工作第一!
当时的设计条件很艰苦,整个设计院只在电算站有一台计算机,而且还是一台只能用纸带打点记录数据的机器。华工的建筑学一直很强,素有“北清华,南华工”的美称,并且邱杨是那一年唯一进入建筑设计院的华工学生,很受重视。刚参加工作不久,便参与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设计工作。当时是冬天,很冷,因为纸带很容易断,需要人工接上,他索性就裹着棉大衣泡在电算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接连工作了好多天。
邱杨的创新意识也很强,他希望做出没有柱子、悬在空中的“Z”字形楼梯,很多老专家觉得危险不同意,但是他认真计算、分析受力情况,经过测试,终于建成了这种楼梯。凭借着“三杆枪”———03,05,09的绘图笔,第一年参加工作他画了70多张图纸,平均几天就要画一张。他笑着说:“我能坚持下来,还是要感谢母校。一是华工严谨的学风对我影响很大,二是华工的建筑学真的很不错,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由于工作出色,邱杨被派往日本进修。在日本进修的几年,他的眼界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他回忆说,当时日本建筑的钢结构、抗震性能、工地规范程度做得十分好,现在中国的一些建筑可能都达不到那种要求。当时国内的脚手架还是竹子做的,日本人也很惊讶,竹子居然可以搭那么高!当时去参观日本的地铁,日方发给参观者每人一双新鞋子、一副白手套,参观结束后,手套还是白的。这次日本之行,让他学到了很多。
1990年回国后,院里对邱杨十分重视,任命他为设计组的组长。刚当上组长,就接手了两件很棘手的工程———11层的五交化大楼以及19层的核工业部大楼,在当时来说这已经是很高的建筑了。特别是核工业部大楼,里面包含车间、实验室等设施,是出了名的空间大、难度高。他还要带着两名比他还年轻的同事,只有一位老同志是负责图纸审核的,这时,他肩上的担子很重。虽然当时电算站已经有了一台新的不用纸带运算的电脑,但是也会经常出现算不出的情况,有些问题请教技术员可以解决,但是技术员也是刚刚学习这台机器,还有很多问题他也解决不了,邱杨只能自己摸索。那段时光,他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凭着一股百折不挠的韧劲,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那座大楼,现在还矗立在成都一环路上,一次他带儿子开车经过那里,骄傲地对儿子说:“这是爸爸当年设计的!”
之后,他便当选为第三设计室的副所长,当时他刚满30岁,成了院里“史上最年轻的副所长”。
邱杨没有止步不前,他很喜欢尝试,并且也有勇气尝试。当时他的朋友邀请他去海南发展,他想向院里辞职,院里没同意,领导说:“刚刚改革开放,还没听说过主动辞职的处级干部,你可不要去当新闻人物啊!”于是,他便停职来到了海南。刚开始他在海口市重点城市指挥部工作,组织城市改造。后来西南设计院在北海成立分院,他又去分院当了院长。当时北海市政府组织市政中心公园的竞标,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了一等奖,可惜这个项目没能得到实施。1993年国家开始宏观调控,海南省的经济愈发萧条,很多项目无法进行。邱杨于1997年又回到了四川。
永不封顶 创业艰辛
创业这条路,永远是充满艰辛的。邱杨在创业的道路上,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难,可他依旧走过来了。他凭借的不仅是顽强的毅力,乐观的心态更是他成功的关键。回来以后,他已经不习惯那种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了,于是他接受朋友邀请担任海能房产公司总经理。这个公司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出租、经贸、装潢,但主要是房产。然而在这次创业途中,他经历了人生中最低谷的一段时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002年的时候,他的颈椎病犯了,在医院躺了四个多月,肌肉也开始萎缩了。当时,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出院后可能要坐轮椅。出院后他积极复健,每天坚持游泳锻炼。现在身体很棒,丝毫看不出生过病的影子。这次生病让他明白了,人的一生健康最重要。健康就是“1”,金钱、地位、名利就像它身后的“0”,没有那个“1”,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邱杨一直淡泊名利。
2007年,邱杨和朋友联手成立了锦林置业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同时兼职西南石油大学教授。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房地产业有着很大的打击,又遇到了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这样的挑战,他没有慌张,还与刘红勇、韩侠合写了《地震灾区房地产产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论文,被哈尔滨学术研讨会收录并宣读。邱杨觉得,房地产业面临的困难有两点:一是资金压力,二是市场的考验。资金的压力是最大的。公司成立之初,没有什么业绩,很难向银行借到贷款。他通过朋友关系,终于向银行借到了几千万。楼盘售出 后,他们公司提前还清了贷款,得到了银行方面的一致好评。银行的负责人说:“没想到你们信誉这么好,以后再合作就方便多了。”
邱杨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一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不要没被压倒反而被吓倒了;二要和股东齐心,很多公司后来就是因为股东之间不和垮掉的;三要学会寻找机会,比如地震之后的灾区什么时候可以再回归市场;四要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活到老学到老。邱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还有一点法宝,就是乐观。他常说:遇到问题尽量今天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就明天解决。这种乐观的心态,使他得以从容笑看人生。
2011年邱杨回到母校,首先去的是大学城校区,之后又来到了五山校区。看到自己原来生活学习过的校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慨母校的飞速发展。他告诉师弟师妹,大学期间,一定要以学业为主,要继承华工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精神;大学毕业后的头10年特别重要:一要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二要对社会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第三点尤为重要,要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认真工作,不要眼高手低,随便跳槽。
他相信母校未来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更相信华工的师弟师妹们一定会成为建设国家的生力军!
作者:刘艺璇 徐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