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时刻准备着,驰骋在抓住机遇的路上
——访广东省江门市利盈空调配件厂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叶锡棠校友
【人物名片】叶锡棠,男,1955年生,广东省江门蓬江人,1977—1980年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学习机械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江门机床厂任职。1993—1999年,任江门机床厂副厂长;1999年至今为江门市利盈空调配件厂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2003年当选为江门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至2013年已经连续担任三届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校友高尔夫球协会副会长、江门市高尔夫球协会会长、广东省高尔夫球协会副主席。
正值酷暑,一股股热浪向着城市的中心展开攻袭。跟所有的繁华都市一样,江门市中心高楼林立,喧闹的马路上车水马龙。烈日下,我手握电话,毫无方向感地根据电话里那斯文沉稳的声音寻找着汽车总站的出口。一声短促有力的鸣笛马上将我的注意力从闷热的氛围中吸走。上车之后,我才注意到叶锡棠校友今天干净简约的打扮——深蓝色印有华南理工大学校徽标志的棉衬衫,搭配着一条深色西裤。他精神爽朗,谈吐举止都透露出稳重谦雅的气息。想必在这份谦逊之下,隐藏着不少值得华园学子学习的可贵品质。
引擎平稳地启动,汽车慢慢开离市中心,驶向偏僻安静却隐藏无限商机的工业区。我们也开始了探索叶锡棠独特的人生之路的旅程。
第一个十字路口:抓住入读华工的机会
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成长在60年代,叶锡棠回忆说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家里一共有5个孩子,父母双双外出工作赚钱养家,排行老二的他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幸运的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是他的启蒙教育是在当时全江门最好的小学里完成的,这培养了叶锡棠一颗对知识无限渴求的心,并且为他日后在求学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毕业以后,沿着与大部分同龄人相同的轨道,叶锡棠将人生的车轮驶向中学,驶进技工学校学习机械专业,最后驶向工厂。这一路以来他顺畅无阻,无风无雨。或许有人认为这就是命中注定的人生,沿着这条笔直的道路行驶下去,最后到达一个平淡的终点。
然而,命运之轮一下子转到了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于1977年恢复。于是,1976年成为最后一次在工厂实行“推优入学制”的一年。当时叶锡棠所在的工厂规定:经自愿申请和筛选后,并且工龄达到相关规定,即可带薪受荐入读保送大学。可惜叶锡棠在工厂工作时间不长,工龄不符合规定,但一心求学的他已经顾不上有没有薪水可以领了。“就算是没有薪水,这四年需要煎熬着过来,我也要读大学!”这是他当时心里唯一一句不断重复响彻耳边的话。
于是,他紧抓这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在这个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上,来了一个急转弯。即使面对的是重重障碍和崎岖山路,他也无怨无悔。最后,他幸运地入读了华南工学院机械系。怎么刻苦怎么拼命学习都不能够表达对于这次华丽转弯的珍惜;哪管经济拮据,哪管功课基础薄弱,哪管他人闲言碎语,叶锡棠心里只有一股熊熊火焰,好好利用这次难得机会,让机会化为追寻梦想的奠基之石。
果然,这四年的求学之路一点都不好走,不仅生活艰苦,而且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叶锡棠需要努力地恶补基础知识。说到“恶补”的时候,叶锡棠原来稍稍紧锁的眉头忽然舒展开来,双眸不由自主地含着笑意,回忆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那段宝贵的时光。他给我们说起了一位现今仍然保持联系的数学老师——陈景曦老师。陈老师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习,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走进学生宿舍给学生补习。叶锡棠说,陈老师给班内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补习了高等数学甚至还有一些被遗忘的初中数学知识,恩师的良苦用心他牢记至今。
这条“弃工执笔”的道路带给叶锡棠的不单单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还有一段段沁人心脾的美好回忆。对于这次的果断选择,叶锡棠充满了自豪和欣喜。正因为有了这次的转折,才有了他后续的精彩人生。
第二个十字路口:抓住发展公司的机会
改革开放如一道曙光划破了中国的漫漫夜空。同步地,一批批肩负着改革开放重任的大学毕业生怀着一腔热血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当中。1980年,毕业后的叶锡棠被分配到了江门机床厂工作。
江门机床厂是国有企业。叶锡棠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实干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定地逐级晋升。到1993年,他升职为副厂长。本以为自己会继续在机床厂为国家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所有力量。可是,在1999年,叶锡棠却置身于人生的第二个十字路口。最后,他选择放弃当时在国企经过多年工作积累得来的所有,包括经验、德望、地位和稳定的生活。他紧握着人生的方向盘,驶进了一条充满着无数风险和未知的道路——自主创业。
叶锡棠向江门机床厂提出辞职后,就全心全意投入属于自己的事业——经营利盈空调配件厂(以下简称“利盈”)。实际上,利盈属于叶氏家族企业,从1991年创办至今都是如此。当问起当初为何创办的是空调配件厂,而不是其他电器或机械配件厂时,叶锡棠嘴角微微上扬,双眸闪烁,说道:“知道吗?1980年是我毕业的那年,也是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当时国家在空调产业领域为完全空白,在国内销售的空调都是依靠进口的。这种空调产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于是,我们家族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1991年创办了利盈。之后,空调产业的发展形势完全符合我们的猜测——国内市场对空调的需求量不断高速增长,空调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1995年前后,国家开始积极鼓励创办公私合资的空调厂,利盈幸运地成为这批备受呵护的空调企业之一。”
1999年叶锡棠郑重地接过家族递给他的接力棒,瞅准空调产业发展的春天,乘风顺势扩大利盈的生产规模,不断发展自己的企业。到目前为止,利盈经历了由旧厂房到新厂房的跃升,且每年营业额已经达1亿元人民币。这份成功来自于他这些年来的精明决断和苦心经营。
叶锡棠总结了创业成功的“一大前提和三大要点”。一大前提指的是:创业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了解市场的需要和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同时自己已经拥有一定的创业条件,如资金、经验、计划等。三大要点是:勤奋、诚信、把握机遇。特别是把握机遇这一点,叶锡棠表示,善于把握机遇是成功的关键。要练就预知机遇的嗅觉和准确把握机遇的时间点的能力,除了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还需要魄力。一个人一旦具有魄力,便会拒绝犹豫,无惧一切困难。
或许正因为叶锡棠对机遇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也或许因为他的“生存第一,壮大第二”的求稳经营策略,命运之神总是十分眷顾他——在他的经营下,利盈一直平稳而顺利地发展,并没有遇上重大的挫折。谁说大起大落、化腐朽为神奇才是大智慧?稳中求胜更是王者妙招。
第三个十字路口:抓住每一个奉献社会的机会
随着公司平稳地发展,叶锡棠把眼界放宽,发现还存在另外一种奉献自己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成为人大代表并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发表心声。
2003年,叶锡棠被选为江门市人大代表。至2013年,他已连任了三届的市人大代表。五年一换届的规则恰恰证明了叶锡棠在“想民生、为民生、搞民生”的有力作为。叶锡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既要有满腔热情,又要有一定的政务和法律知识,更要有公心和责任心,还要舍得牺牲大量的时间去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关注政府施政,关心市民生活。”
叶锡棠给我们说了他作为人大代表在办公准则里的三个“必须”:一、人大代表代表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为人民说话,也必须为人民说话;二、与一些只能观政、议政的普通市民相比,人大代表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拥有更多的知情权,我们必须用此权、谋彼益;三、无论牺牲多少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位置上,就必须遵守这份公职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叶锡棠在人大代表的位置上表现得尽心尽力,而且他本来就是一位优秀的企业领导者,这样看来,他已经成为在经济、政治上均表现优秀且无可挑剔的奉献社会的佼佼者。可他仍不止步——投身到慈善事业。
在他看来,不做慈善的富豪不是完整的富豪,不做慈善的企业家算不上是真正的企业家。因此,他着手筹办起以自己公司命名的基金——利盈基金。这个基金主要的性质是扶贫助学。选择扶贫助学,一方面是以往艰苦的求学之路让叶锡棠深深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他意识到回馈社会才可谋求更长远健康的发展。基金创办至今,已经成功帮助了市内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基金让他们在困难和厄运面前能借力支撑下去,坚定地依靠发奋学习来改变人生命运。为了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受益,叶锡棠正在紧密加快筹划,逐步地增大基金的资金规模,扩大基金的惠及范围和加强基金对受惠者的影响力度,他的近期目标为基金的资金额达一千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叶锡棠的慈善之举深深地体现这句俗语的芳雅之美。他认为,无论怎么做、做了多少,个人回报社会的都是有限而且不够的,但自己能够抓住每一个奉献社会的机会就足够了。
叶锡棠的人生旅程仍在继续,无限的精彩依然纷呈。可我们短暂的探索即将画上句号。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在每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多种的抉择,有无数的可能,每个决定都会让你走上一条与其他道路截然不同的奇幻旅程。决定前,要有他的理性,要有他的缜密,要有他的思考;决定时,要有他的果断,要有他的勇气,要有他的从容;决定后,要有他的从不后悔,要有他的艰苦拼搏,要有他的勇往直前。
作者:杨艳君 方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