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中不断前进——访汕头市浦江物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武校友
日期:2013-11-27

 在坚持中不断前

进——访汕头市浦江物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武校友

【人物名片】王武,男,1973年出生,广东汕头人。19921995年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现土木与交通学院);现担任汕头市青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汕头市浦江物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09年公司被团市委授予“汕头市青年勤工俭学基地”,被汕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在浦江大厦九楼的董事长办公室里,王武校友接待了我们。漂亮干净的落地窗外是晴朗的天空和绿莹莹的天台植物。王武和蔼的笑容和大方的谈吐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工校友的亲切和自然。他请我们坐在古朴的茶座藤椅上,而后,伴随着可口温润的蜂蜜茶,讲述起他的人生故事。

读书时代: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从小的家庭环境培养了王武较为独立自主的性格。因为父母在政府部门上班,所以虽同在一个城市,但他和姐姐自小由保姆照看长大,和父母几天才见一次面。他在小学时就开始学做家务,如煮饭、做菜、擦地板等。现在他对自己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也是这样,让他有空就多做做家务,多学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和待人接物的礼仪,希望孩子能从小就培养一些好的习惯。

说到在华工的生活,王武感叹华工校园文化很好,有湖有山,富有人文气息。他们那时晚上有自修,一周两三个晚上到27号楼等地方去自习。他说自己那个时候在班里排名也就是中等水平,和朋友们的关系都很好,经常一起打球一起玩,同学之间培养了深厚的友谊。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后,华南地区这边改革氛围更浓,改革力度加大,那个时候建筑也有较好发展前景。那时的学风也并非整天埋头苦读,而是更提倡课堂内外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王武说他们的校园膳食相当好,一个月四五百块钱生活费,一餐4块钱左右。

当年他们男生住在东区。西区仅有两三栋楼是女生宿舍。平常傍晚的时候,男生从饭堂打了晚餐,就在宿舍走廊外站一排吃,看到有女生经过时,就大喊“来了来了”,吓得女生们“跑得飞快,马尾辫都直了”。他们也会像现在的男生一样骑单车到附近的华师,边吃夜宵边看有没有漂亮女生。他们班上50个人就只有7个女生,他笑着说: “大学没收获爱情,但收获了浓厚的友情”。他们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2011年还举行了毕业16年聚会。除了和同学的聚会,作为土木与交通学院校友会的理事,王武还会回母校参加活动,比如去年60周年庆典,他就回校参加了理事会议。

王武当时在班上排名不是很靠前,加上对建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就报了普通大专。他们那时的大专和现在的大专不一样。这样的机遇和学习机会只持续了三四年,所以挺宝贵的。那时候可以专升本,三年专科读完考试,再多读两年就可以拿到本科学位。可是王武想出来工作,也就没有继续读下去。

工作起步:见微知著,静候机遇

当问到这是不是大学生涯规划的一部分的时候,他坦承,其实那个时候的规划和真正做决定有一定的出入。当时他们班里毕业回潮汕地区(汕头为主)的有11个人,最后真正从事建筑这个行业的只有3个人,其他的都去银行、政府单位工作了。

那个时候进机关比较容易,王武毕业后分配到了汕头团委旗下的青年房地产公司。当时考公务员不是很难,不像现在要几百个人竞争一个职位。在那时,进企业或机关都是不错的选择。当时王武打算先去企业锻炼两年,看情况再考虑要不要进入机关工作。所以1995年到1998年他都在工地积累经验,学习各种知识。

后来经营部有一个副主任职位空缺,公司就调他到该部门工作。等他调过去之后才发现工作内容是副经理级别的,但是头衔却依旧是一般工作人员,当时他的情绪就略微有点波动,觉得有点不公平,不想待下去了。这是他大学毕业以后第一次萌生跳槽的想法。但是他还是留下来了,并决心要做得更好,这样就算以后辞职,领导也会觉得惋惜。

2000年,公司要成立一个新的项目公司,领导器重他,就想让他来管理。于是他由职员转身变成了副总经理。在刚负责项目的时候,王武觉得压力挺大的。之前主要是负责工程技术方面,现在一下子升到管理层,所以要迫使自己去学习更多管理类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管理公司。

置身商海:小富靠智,大富靠德

2002年的时候,汕头房地产市场并不景气。当时公司面临很大的危机,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这时刚好中央发布了鼓励开发大西北的文件,公司老总决定带几个人去西部发展,汕头这边就归王武带领。王武笑着说,最难忘的就是新官上任第一天,一共有5家债主来讨债,在帮他们倒茶时他的手一直在发抖。后来他通过不断地说很多人情话,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等,成功争取延长了还债的时间。那个时候经济上面临危机之大,可以从两年间断断续续拖欠员工17个月工资看出来。当时有员工陆续辞职,但也有留下来的,总体上公司的状况还是不乐观。此时广州有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打算把王武挖走,他也动心了,也去广州那边了解情况,甚至还买了房子,但是后来公司一位年龄比较大的副手和他谈了两天,做他的思想工作,他也回想到毕业后七八年间,在这边的人脉和员工感情上已经有了很深厚的基础,去广州那边可能前途不错,但其他软性条件和未知状况也得考虑。两相衡量之下,王武决定还是留在汕头,和员工们一起把公司搞好。

由于青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国有体制,在生产经营上还是有些限制,这样继续下去公司还是难以走出困境。故而王武秉着“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精神,决心另起炉灶,成立了浦江物业有限公司,做和原来公司类似的项目,并将赚到的利润拿去盘活另一个公司。接着,他们从做好每个项目开始,公司所有人齐心协力,以“出资集资做项目,赚了钱再分红” 这样的形式慢慢起步。经过3年的坚持和积累,到了2005年,公司的运营就开始走上正

轨了。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未知和选择。只有在选择了之后不轻易放弃、认真对待,才能心无旁骛地做好每一件事。谈到创业所需的品质,王武说了一句话:“小富靠智,大富靠德。” 有的人把个人得失、眼前的利益看得比较重,这样是能够赚到一定的钱,但难以有大的发展;如果我们注重诚信、用心去做好每一个项目,那么在生意场上就能更好地发展。

生活寄语:殷切希冀,严格要求

谈到对现在大学生的看法,王武说有些毕业生对外界条件要求过高,而甚少考虑自身存在的不足,社会适应能力比较薄弱,这些都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他也讲到了现在的年轻人过度依赖网络和电子产品,导致用笔写出来的东西很多错别字,也不太懂礼貌等。所以他劝大学生刚毕业出来时,不要想着对号入座,找到什么都符合自己需要的岗位;要懂得放低自己,让自己适应社会,在工作中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成功并没有什么规则,不必去模仿他人的道路,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毕业生要先评估自己,看看自己的性格适合去做什么,比如内向的人可能就比较适合做一些科研、后台类的工作。不要盲目去跟随社会大流,看到某些公司一时好就动摇。热门可能只是暂时的,不要为一时的利益而放弃长久的好处。在毕业后城市选择的问题上,王武说当时自己是想留在珠三角,但家里人希望他回来,他也就回来了。“在哪里发展没太大关系”。但作为前辈,他建议我们选择一个二线城市,这样至少在生活上压力不会很大。“吾心安处是吾家”, “无论在哪里,生活嘛,觉得过得舒服就好。”

商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一个老板希望他的下属先懂得做人,再懂得做生意。他在招聘时不注重学历,只要能力够好,大专到本科他都会招。王武还希望他的员工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与人为善。这样也有利于营造更好的企业氛围和文化。公司在医保、社保、公积金等方面都很齐全,平时也常组织旅游、家庭欢聚等活动,所以员工跳槽率很低。

王武要求属下一定要有责任心,敢为自己做的事负责,特别是男员工。在做事时,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能赚八百元花一千元。他本人在带领整个企业时,也是坚持这样的理念,在公司能力范围内做项目,到现在还没去贷款来投资。也许别人会批评这样是过于保守,但作为白手起家的人,他深谙龙游浅滩而后东山再起的不易。所以他更想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些,不因为急于追求更大的利润而盲目扩展。他很实际地说道:“我是给穷吓怕了。”

展望未来:稳健实干,细水长流

说到对未来的规划时,王武说他没有定硬性目标,也不想把公司做得太大,而是想公司能细水长流一直做下去。“比起500强,我更愿意做它个500年。”他更希望员工们能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大不大只是一个数字,当然有机会肯定也会抓住。”

理工科出身的王武,毕业后逐渐由技术型转向管理型的同时,也学习了一些管理的知识。他对国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兴趣,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理论后,将之应用到公司的日常管理中。而他本人也热心公益活动,加之家境还可以,故而从2001年到现在的12年中,无论公司是盈利还是亏损,他每年都资助大中小学生各10人。而他的员工们也常参加蓝天义工等服务队,以帮助他人。

他也希望我们不要只盯住成功人物光鲜的一面,而是要了解他们刚创业时背后的艰难。那些未见成就的人付出的努力,也应该受到我们的敬佩和尊重。在采访中,王武比较低调谦虚,聊天时总会说这是他个人的观点,只是他作为一个师兄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经验。王武也表示自己的事业才刚开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让我们真挚地祝福他,愿他的浦江公司业务蒸蒸日上,造福乡土。

作者:周瑞妮 郭燕虹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