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人生 质朴的传奇——访香港立颖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安坪校友
日期:2013-11-27

 积极的人生 质朴的传奇

——访香港立颖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安坪校友

【人物名片】杨安坪,女,19751979年在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工作,现任香港立颖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华工校友会副会长。杨安坪校友从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天然香料油、合成香料、日化及食用香精的工作,1992年成立“立颖国际有限公司”,产品远销欧、美、亚等国际性公司。除商业活动外,她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和谐及慈善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和杨安坪校友的初次见面,是在香港校友会的会所中。之前通过资料,我们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勤勉务实、精练能干、见识广泛、热心慈善,而且心系母校。而见面之后,我们发现她更是一位端庄、美丽、气质高雅而又亲切和蔼的女性。细心的她为大家买来了点心蛋糕,还亲切地问候了每一个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我们以聊天的方式展开了访谈。

夕照常清,从小找准大方向

20世纪50年代,杨安坪的父亲杨倬在美国获悉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知道国家正是百废待兴之际,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坚定地踏上了归国之路。在美国的百般阻挠之下,他携着一家人绕道欧洲,辗转回到了祖国。对于父亲一生的经历,杨安坪都记载在了她在华工60周年校庆期间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中—— 《满目青山夕照明》。

那时还是婴儿的杨安坪随着家人回到国内,因父母亲先后成为华工的老师,所以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华园度过的。从华工幼儿园到华工附小,杨安坪一直觉得华工就是自己的家。“我们每一次回华工,看见那些朝气蓬勃的师弟师妹,都由衷地感到高兴。我在华园生活过很长时间,对华工的感情也比一般的学生要更深厚。”

华园就是她的家,而父亲则是她最敬爱的人生老师。在父母身边长大的杨安坪,至今感念父亲的教诲。她谈到,父亲从来不管儿女的具体学习问题,他最重视的是让孩子从小正确树立做人的大方向。为了贯彻这样的教育方式,他一直言传身教,为杨安坪姐弟几人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不管是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还是对学习勤奋刻苦的精神,他都身体力行。正如《满目青山夕照明》一文中所提到的,父亲有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诲: “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就一生无悔。” 受益于这样的成长环境,杨安坪学以致用,在后来对待自己两个儿子的教育上,也是坚持只给宏观大方向上的指导,而不过多地干涉孩子们具体微观方面的事。

此外,她也谈到, “读到老,学到老” 是她父亲践行了一辈子的人生哲学,也是令她们姐弟几人受益终生的至理名言。父亲在退休前,虽然已经熟识包括汉语、英语、俄语、德语、日语等在内的多国语言,但他并不愿在学习的道路上原地踏步。退休后,年过70的他还开始自学西班牙语。而那时杨安坪已经定居香港,常常回内地看望父母。父亲偶尔会借着这样的机会,委托她从香港带回一些中西和英西的辞典。两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告诉女儿,他已经翻译并出版了一本西班牙的书。讲到这个故事,杨安坪十分动情。

对于这样可敬可爱的父亲,杨安坪一直想尽女儿的孝心,带他到香港过好日子。可父亲却坚持留居内地,他不愿意离开这片自己所热爱的土地,也不愿意离开华工———这个他做了半辈子学问的地方。所以直至生命的尽头,他都没有离开广州。

杨安坪对我们说,无论在做人还是做事上,父亲都是自己的学习榜样。从她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在人生道路上,她所选择的前进方向,都有父爱的夕照在指引。

知青岁月,逆境中化茧成蝶

韶华总是匆匆而过。1966年,“文革”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杨安坪快乐无忧的少年时期从此渐行渐远。1968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还是初中生的杨安坪,同成千上万的知青们一样走上了“上山下乡” 的人生道路,她的海南岛知青岁月便是在这一年年底拉开了序幕。

彼时的海南岛条件非常艰苦,跟今日的旅游胜地不可同日而语,而那个年代的人的思想与今日的人,也是千差万别。身为曾经的知青,杨安坪理解那个年代的人的思想:大家的主要追求都立足于精神层面,基本没有多少物质追求。“大家思想都非常单纯,觉得既然是毛主席的号召,那我们就去做。” 忆起那段岁月,她感触颇深。

初到海南时,杨安坪被安排住进一间多人同住的房子。后来随着时间渐久,大家陆续盖起了自己的房子。因为条件差,物资匮乏,新房子只能是茅草房,而且还得自己建。茅草房的整个建造过程就是:先用竹子搭个房子框架,然后用木桩打地基,再把一条条的竹子当成钢筋横着堆叠起来,然后用茅草和着湿漉漉的泥土,一层层地涂抹在每两条竹子间的缝隙中,等这些茅草混泥土干了后,墙壁也就形成了;而屋顶的制造过程也就是把层层的茅草直接铺上房顶即可———因为是她亲手搭建的房子,谈起每道工序,杨安坪都记忆深刻。

除此之外,在海南岛生活还得面对另一个难关———台风。每逢夏季,这位海南岛的“常客”就会给岛上的人带来各种不便,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家辛苦建造的茅草房。杨安坪又讲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有位知青劳作了一天之后,回到家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当晚刮起了一场台风,他因沉睡而毫无知觉。等到第二天他睁开眼睛,才发现蚊帐竟然贴着自己的脸。出门一看,原来整个茅草房都被台风吹斜了。

因为物质和精神生活艰苦,在平日里,知青们会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缓解疲劳,也为彼此加油打气。在这个过程中,杨安坪发现,这些文娱活动不仅能给知青们带来一定程度的精神慰藉,还促使当地的老百姓接受了来自城市文化的熏陶。在相互鼓励和帮助中,她和很多海南岛的知青以及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时至今日,他们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文革”结束后,杨安坪定居香港,组织和参加过很多知青活动。虽然有些人曾质疑开展知青活动的必要性,但杨安坪的心态摆得很正。在她看来,知青活动有它的积极意义:“文革”是一段既定的历史,大家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它。而且知青们聚在一起,也是为了彼此的友谊,为了怀念大家共同生活过的那段岁月,以及那时候的人性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虽然大家在“文革” 中流血流汗,甚至有人牺牲了,但有过这段经历的人,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不管走到何方,都不会遇到比那段岁月更艰苦的事情,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了。

经过了“文革” 的磨砺,杨安坪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初中生,蜕变为一个坚强自信、积极乐观的成年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总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克服。于她而言,正是那段经历,为她后来的人生沉淀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一股不断推动她前进的力量。

华丽转型,家庭事业两不误

杨安坪与丈夫的相识相知,也发生在海南岛上。“在同一个农场,基于共同的经历,知青们彼此建立起的感情基础也比较牢固,就像部队里的战友一样。”这种感情基础也成为她幸福家庭的铺垫。

1974年1月,杨安坪获准回到家人身边,和丈夫暂时分开。因为高考尚未恢复,回到华园的她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就职于院本部的幼儿园。但她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一直都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后来她到机关团支部做宣传工作,还通过自学英语知识充实自我。

在各种努力的合力下,她终于在1979年和丈夫相聚香港,并定居下来。

初到香港,她坚信“武装好自己,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的必要性,而英语便是她第一个要面对的挑战。在陌生的香港社会,杨安坪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英语还不够用。于是,她决心重学英语。

刚到香港的3年时间,也是她孕育两个孩子的时期。即便有孕在身,她也不忘抓紧时间上学校学英文。“正如父亲教育我的,人生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杨安坪清楚地意识到人生的方向所在,便选择了百折不挠的前进方式。

当时,香港尚未回归祖国,香港人对内地人的态度也不如今日这般友好。初次见面,老师给了她一份初一的英语测试卷,建议她从初一学起;但等她完成后,老师又给了她初二的考卷。两次测试证明了她英语基础的扎实,老师这才对她另眼相看:“你想从哪一级开始学?”“他们虽然歧视内地人,但很尊重事实。”杨安坪这样评价自己的遭遇。

后来,在两个儿子的成长时期,她走上了创业之路,而丈夫一直鼎力支持她。在创业初期,杨安坪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经常奔走于香港和内地。为了让孩子从小摆脱对家庭的依赖,他们把两个刚读小学的儿子送进了寄宿学校。但不管工作多忙,杨安坪每周都会回家陪孩子过周末。她认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父母陪伴小孩的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杨安坪笑着回忆道,每周日是一家人过FamilyDay的时间,他们会和孩子以及彼此的朋友一起过周末,让家长和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彼此的世界,增进了解。这种家庭活动从孩子们小学时期保持到了中学时期,通过这个方式,一家人的感情始终亲密无间。

在FamilyDay,杨安坪和丈夫不断地对儿子们传授各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身作则。“当孩子们看到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是值得他们学习和效仿的,他们自然也会受到感化。”许多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就接受国外的教育,但杨安坪坚持让儿子们在香港读完中学,再去美国读大学。她相信,大学前的时光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孩子们在父母身边时,父母可以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并给予引导和帮助;等到他们中学毕业后,人生观基本已经确立,他们也明白了处世为人的标准,如此,家长便可以放心地让孩子们过独立生活了。

和睦的家庭关系,是杨安坪成功创业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丈夫和儿子的支持下,她兼顾着家庭和事业,朝着理想的人生方向,一路前进,一路凯歌。

经商之道,不忘做人是根本

谈到事业时,杨安坪提到了机遇的重要性。她说: “中国历史上诸如改革开放这样的腾飞阶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身处这个时代,既然有幸碰上了这样的时机,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努力和中国一起前进和发展。” 为此她也常常劝两个儿子学成归国。

响应着时代的号召,杨安坪在商场中风雨兼程地走到了今日。今日,身为香港立颖国际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安坪并没有忘记自己选择香精原料生产这一行的初衷:为了使生活更美好。

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内地亟须商贸业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杨安坪通过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香精原料行业,她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国内不断进口的各种饮料、食品和日用品,其成分都少不了香精。

她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喜欢喝橙汁的人不难发现,自己喝过的同一款橙汁,味道都是一样的。但如果少了食品添加剂,大家就很难享受到这种十年如一日的香甜口感了。

对于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的抗拒心理,她解释道,现在的食物几乎全都少不了香精,在符合国家安全指标的前提下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它们不仅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饮食要求,而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香精的存在就是要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所以杨安坪选择了这个行业。不过,在创业初期,她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不管是资金匮乏的问题,还是市场开拓的重重困难,都给她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杨安坪很早就下定了从商的决心,并且一直刻苦钻研,紧跟时代的潮流,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步的准备。在行事方面,她向来注重稳中求进,考虑问题时,她总会把市场状况和自身条件相结合,不会盲目扩张。因此,即便再大的难题,也不至于超出她的解决能力范围,更不会带来致命性的危害。正是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行事风格,将她的事业导向了一条渐行渐佳的康庄大道。

杨安坪的公司,虽然只由30多人组成,但其创造的人均财富相当多。公司刚成立时,她把“厚德载物” 当作公司的理念,要求员工们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为什么会有大头娃娃、三聚氰胺、食品问题?因为没有做好德!”杨安坪认为从事香精行业的人一定要以德为标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因为她给公司定下了这些明确的标准和底线,所以整个公司不只在运营上稳定有序,而且广受国内外客户的支持与信赖。

许多人用成功与否来衡量人生,但杨安坪认为,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她认为,不管成不成功,每个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她也承认,有些人可能努力过后也没办法成功,但不能因此而忘记摆正心态的必要性,要相信:只要努力了,付出了,我就问心无愧了。“如若你不能选择一个好的结果,那么至少要选择一个好的心态。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生活自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对待事业和生活,杨安坪都找准了方向,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辩证地看待人生的经历;以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精确地丈量了生命的长度和广度。

回馈社会,为了生活更美好

在几十年的奋斗中,杨安坪为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50岁以后一定要回馈社会。这个目标一直激励着她,让她不断地投身到各种社会组织和活动中去。

她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校友会,她还加入了香港知青联教育基金会。在入会六七年的时间里,她资助过大量海南农垦百姓的子女,成为这些年轻人大学梦的圆梦者。

她感慨道:“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都是从教育抓起的。” 秉持着这种信念,她一直在各类组织中,为教育,为下一代人,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此外,杨安坪也是各种商会和社团的妇女委员。香港社会为妇女提供的权益较为广泛,在各行各业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都不小。

对于杨安坪而言,自己在香料业的工作,其实也算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因为在这个行业中,中国缺乏既资深又具备优秀的英语沟通能力的人,她便脱颖而出,成为国际香料协会的中国代表。在这个由来自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的近千人组成的协会中,身任董事会成员的她重任在身,多年来为协会的各项事务奔走劳累,殚精竭虑。对此,她坦言:“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2009年的国际香料协会大会定在中国举办,她被选任为大会的筹备主席。为此,她不辞辛苦地做了两年的准备工作,并最终促成了大会的成功举办。在日常生活中,杨安坪很注重搜集资料、了解行业知识,而且她始终关心行业的发展及国内外业界人士的交流。每一次的努力付出,都是她的一个学习过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为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并努力扩大这个沟通平台,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推动行业发展。而行业一旦发展好了,大家的生意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通过回馈社会的种种付出,杨安坪收获到了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已到耳顺之年的她,依旧精神焕发,笑容可掬。岁月留给她的,有矍铄的双眼,那是经世的从容;有细不可察的鱼尾纹,那是辛勤的付出;更有微扬的嘴角,那是乐观的坚持。

寄语校友,团结发挥大作用

身为香港校友会的副会长,杨安坪还跟我们聊到了她对校友会的建议:“作为在华工生活过的人,看到华工的发展,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学校现在发展得非常快,如果校友会能把更多校友的力量发挥出来,相信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一定会有建设性的帮助。”

她以一些国际著名的大学为例子,向我们解释了大力发挥校友作用的重要性。她认为,通过社会各个岗位上的校友的帮助,学校可以在各方面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不断发展和壮大。

最后,她也希望香港校友会能和学校继续保持长久而紧密的联系。杨安坪经常和其他校友在会所中开会,对他们来说,蔡建中会长所捐赠的香港校友会会所是校友们共同的家,大家都在家的号召下,同心协力地为校友会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们始终谨记校友会的成立宗旨,并为之而不懈努力着。

    作者:吴泽霞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