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人物名片】王斌,男,1963年出生,甘肃省天水市人,16岁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系,1989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曾任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工程师;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企业管理总部总经理,上市筹备办公室主任;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裁助理兼中技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现更名中国医药,股票代码600056) 董事、总经理。1998年3月,被评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十佳青年”;1998年7月,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2000年初调到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任企业管理总部总经理,该集团于1998年组建,属中央直接管理的53家国有重要骨干中央企业之一。2001年作为优秀年轻干部受中央组织部选派挂职陕西省人民政府担任副秘书长(正厅级);2003年出任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发展总部总经理,后提升为总裁助理兼战略发展总部总经理;现任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2012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
他高大魁梧,有着西北汉子特有的爽朗;他幽默风趣,有着高层管理者特有的睿智大气;他健谈自信,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心高志远;他求真务实,有着工程师特有的严谨敏锐;同时他又不乏宽容细致,有着长辈特有的慈爱稳重。
他就是王斌,现任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
少年初炼:坚持主见 毅然南下 锋芒初露
1963年6月,王斌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在政府工作,平时比较忙,母亲是位小学教师。他在家排行老大,平常需要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所以从小他就像个小大人一样,一直以来都非常独立自主,事喜欢自己拿主意。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他的学习成绩都十分优异,每年都担任班上的班长或团支书,展现出优秀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曾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1978年,刚读高一的他就与其他5名同学一起被学校推荐参加全国统考。那次他不负众望,考到一本分数线,被甘肃省内的一所院校录取,但后因其是在校生没有被录取。第二年,他以更加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毕业时才16岁。
填志愿时,出乎大家意料,小小年纪的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选择就近就读西安交大或兰州大学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当时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位于千里之外的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为此,父亲万分不解,甚至连上学报到都不送他,于是王斌只能独自踏上求学之路。说起这段经历,王斌感谢他高中的班主任曹老师,是曹老师鼓励他走出去,去南方闯一闯,并且他也是从曹老师口中第一次知道了华工。他缓缓地告诉记者: “我不后悔!从四年本科学习生涯到后来的研究生生涯,回过头来看整个学习过程,我认为在华工学习和生活是正确的选择。”他说,因为在华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学会了在其他地方可能学不到的东西——简单、自然、贴近市场的广东文化。
求学磨炼:青葱岁月 厚德敏行 三剑合璧
忆及那美好的青葱岁月,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那些情,在王斌的口中仿若泛黄的老电影,一幕幕地重现在我们眼前。“简单、自然、贴近市场”这三个关键词又一次串联出现在我们的交谈中,好似三把无形的宝剑,看似平淡无奇,却在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为其保驾护航。
自然之剑
说到初到华园的印象,王斌感慨地说:“景美、大气、充满自然的气息。”他对西湖两旁的独具岭南特色的棕榈树印象尤为深刻。云山苍苍,珠水泱泱,山水之间,华工自然得无一丝违和感。他经常去的华园旁边的华南植物园也是如此,整个岭南大地到处都散发出迷人的自然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的景美,自然的人美,自然的情更美。
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简单之剑
王斌喜欢广东人。他说,广东人最突出、最值得推崇的两个性格:一个是简单,一个是自然。广东人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复杂的商业模型简单化,然后非常自然非常率真地表示出来。他认为: “想得太多,付诸太多的诉求,就像数学模型,复杂到一定的程度,就无解了。怎样有解呢?就是对它设定很多的边界条件或者假设条件,实际上假设的过程就是将次要的东西排除掉,把模型变得越来越简单,最后反而就有解了。”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简单的特质,现在在我们看来很苦的事情,在王斌的眼中却恰好相反。他说,刚入校没有寝室住(因76级学生延长半年毕业,宿舍不够,新生没有宿舍住),就住11号楼后的教学楼。大教室,高架床,48人一间,热闹。冲凉房不够,就教学楼后一处,可楼里住着200来号人,就比赛洗战斗澡,看谁快。年轻能吃,又吃不饱,一个月16元的饭票小半月就告罄了。幸亏加入了校篮球队,这样每周四、六不仅可以不用饭票吃饭,还能打自己喜欢的篮球。他刚入校时因来自西北地区,基础较差,学习成绩靠后。于是他就努力奋斗,不放弃,后多次获评校三好学生。听不懂粤语,就跟着广播学,后来他自己也能听懂大半广东话。想家,他就默默地想,心里想,但不能告诉别人,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他轻松快乐的语气、爽朗的笑声、幽默的话语,让原本有些苦涩的岁月顿时熠熠生辉。所有的困难似乎都不是困难,反而是种难得的快乐。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很简单,快乐其实也很简单。生活的智慧在于:简单做人,快乐生活。
贴近市场之剑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临近港澳地区,开放兼容性强,商业化、市场化的气息恰似春风般吹进了校园。王斌说当时同学之间兜售计算器、蛤蟆镜、牛仔裤、电子表、雨伞,代理彩色照片冲洗业务等,一进宿舍楼,就可以看到宣传墙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广告。他也实实在在做过这样的“业务”。不过,在当时看来还是有点不务正业。
但实际上,身处这样的环境,王斌很早就养成了开放兼容的心态、贴近市场的习惯以及敏锐的市场嗅觉:从供需关系出发,寻找平衡点。这为他后来从技术岗位走向大型企业管理岗位,在理念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淬火锤炼:重返校园 研究深造 喜获佳绩
1983年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后,王斌被分配到北京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从事流体控制方面的工作。工作3年后,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他果断选择重返母校深造,攻读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硕士,师从重点研究流体力学射流技术方向的著名专家邓景鎏教授。提起邓教授,王斌说他是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也最深远。后来他每次回母校都会去看望老师。邓教授严谨的学术作风,对知识和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都成为他学习的榜样,时刻鞭策着他前进。
在邓教授以及周其杰教授等三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他的题为《电液伺服振动台的系统识别和自适应控制》硕士毕业论文获评优秀论文,并在长沙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上宣讲。该论文科研成果当时被实际运用到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冶金等多个领域。论文研究当时涉及高端科学技术的系统识别和自适应控制技术。此技术主要通过电液伺服振动台对空间飞行器进行各种频率振动试验,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电脑模拟空间飞行器的振动,根据试验数据及分析,测出空间飞行器结构固有频率,建立数学模型,经过反复调整测试检验,避开摩擦频率,实施在线系统识别和自适应控制,实现飞行控制。至今,王斌谈起这段经历时仍如数家珍,各个小细节都记得异常清晰,让我们不禁觉得这篇论文其实就是他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 从孕育,到出生,到培养,到最终成才,无不倾注了他极大的心血和汗水。面对这些,他淡然一笑,说道:“我这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我要干点事情,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干了点事情。”
再铸精炼:学成返京 再战职场 转型管理
1989年硕士毕业后,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他考入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重新回到了北京,从头开始,再战职场。同年9月,为响应中央关于北京地区中央国家机关新进人员下基层锻炼的号召,他与中技公司新进55人一起到宝钢工作。在宝钢锻炼了一年,期间他担任班长。他说:“当时正处宝钢二期工程,国内相关技术还不成熟。冷轧热轧技术、无缝钢管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和全套设备由德国SMS和DMG公司总承包,但也有世界各国的技术和装备,比如日本、美国、法国等。当时的宝钢简直就是一个国际技术装备博览会。因为德国SMS和DMG公司运用的核心控制技术是电液伺服系统,与我硕士论文所研究的有共通的地方,所以我经常与那些德国专家交流沟通,学习更新更好的知识,并学以致用。” 除此之外,这一年时间,他异常珍惜。“从码头到炼铁厂、炼钢厂、初轧厂、连铸,然后冷轧、热轧,一直到后面的无缝钢管,都走了一遍,期间还翻译过合同资料,可以说对宝钢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他说: “我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为时间是再也回不来的。”就这样,王斌开始了他职场生涯的新旅程。
根据组织安排,他由一名技术人员转型为管理人员,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从交谈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是组织要求他做的事情,他一定会做到位,绝不含糊。于是,他主动克服困难,虚心求教,逐渐摸索掌握管理之道。他曾成功筹备公司上市,带领公司屡创佳绩,先后出任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企业管理部总经理、上市筹备办公室主任、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裁助理兼中技贸易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在上海上市,现更名中国医药) 董事、总经理。1998年,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归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通用技术集团”) 是国家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于1998年3月正式成立,属中央直接管理的53家(当时为44家)国有重要骨干中央企业之一。
2000年初王斌被调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任职。2001年他作为优秀年轻干部受中央组织部选派挂职陕西省人民政府担任副秘书长,一干就是两年。
从企业调到政府工作,新的领域,新的岗位,他再一次从头开始。他说:“我就是一块砖,组织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搬。”说起政府与企业的不同,他感慨道:“企业是一条线,政府是一个面。企业对市场做出研究判断,做好规划、预算,剩下扎扎实实落实就八九不离十了;政府不一样,方方面面都得照顾,由点及线到面,确实太复杂了,解决各种矛盾,处理各种问题很不容易。”从2001年11月1日到2003年11月6日,在陕西省担任副秘书长这两年期间,他感悟最深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新时期文化价值转型问题的引导和处理。他说:“文化沉淀深、底蕴厚,这也是优势,但必须用得好。用得不好,就难免变成一种包袱。现实当中很多问题是正向的,需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在社会、组织,甚至在家里都是一样的。”就是这样化繁为简,简单的王斌又一次不简单地在新的工作领域中取得了突破和成绩,得到了群众和组织上的高度认可。
人生历练:十年沉淀 厚积薄发 成就辉煌
2012年3月8日,王斌被正式提拔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分管集团的战略和发展工作,同时协助总经理分管集团的科工业务板块。现在的工作对于有工科背景,又在研究所从事过具体的科研工作,之后在企业、政府都干过管理工作的他来讲,在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上是有足够支撑的,用他的话说,就是“过去的历炼对今天弥足珍贵”。
王斌说:“人总是要发展,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当你在巅峰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当你在低谷的时候,不要垂头丧气,更不要放弃,因为生活总是起起伏伏,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很多因素决定你的路径,有很多东西是可以选择的,可也有些东西是你自己左右不了的。坚信两条: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不是这个社会对你不好,你也有自己的问题。任何时候都能常怀平常之心,常怀感恩之心,这是能想明白很多事情的一个心理基础。”
如今,王斌平时工作非常忙碌,除了他负责的集团的战略和发展工作以外,他还管理集团科工板块的4家重点企业。这4家企业分别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01965)、北京机床研究所、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4家企业在各自的行业领域都是响当当的龙头企业,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及未来规划,他介绍说,现今全球中高档高精度机床生产排名:第一阵营是德国,第二阵营是美国、日本,第三阵营是意大利、瑞士、中国台湾。而我国的机床工具产业目前仍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产品的精度和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水平均有一定差距。他希望我国机床的精度和可靠性在将来得到大幅提高,争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介绍,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去年营业收入为1450亿元,利润优良,在国务院国资委的考核中连续4年是A类企业。如果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有更多像王斌一样辛勤努力的人,相信未来一定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以报效国家。
炼言警句:心念母校 情系华园 拳拳寄语
“祝福母校更上一层楼”,临别前,王斌在活动旗帜上这样郑重留言。这不仅是作为华南理工大学新一届北京校友会会长,更是作为一名普通华工校友对母校的殷切期望。
作为学长,他殷切寄语华工学子,期望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从社会层面、自我层面对自己做一个客观评价,放低姿态,主动适应,从需求出发,抓住机遇,做个简单自然的人。
他说:“机遇永远掌握在有准备的人手上,根本上的差异永远在你自己本身。”
他说:“我在集团分管投资,投资一定要看清大势,个人职业生涯也是如此。读研究生是投资,读大学也是投资,也要看清大势。”
他说:“积极的人生态度决定一切。主动去适应而不是被动等待。今天做的事情是为明天做准备。”
他还说:“活到老,学到老。做正确的事,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
王斌发自肺腑的拳拳寄语句句回响在耳边,回头看看他的人生道路,历经初炼,磨炼,淬火锤炼,千锤百炼。我们不禁感慨,他炼出的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心态,是一份感悟,是一份精彩!他炼出来的人生,辉煌灿烂;他炼出来的人生,久经考验;他炼出来的人生,百折不挠;他炼出来的人生,简单自然。相信他未来的人生将越炼越精彩!他身上的华工精神也定会如炼火般照亮每一个华工学子未来的道路!
作者: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