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绽放的琼海之花——访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谢京校友
日期:2013-11-27

【人物名片】谢京,女,海南澄迈人,1997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毕业,高级工程师;历任海南省海口农工贸(罗牛山)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口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海口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海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动员办公室)主任,海口市政协副主席,海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现任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三角梅,海南省省花,喜阳耐旱,坚韧顽强;枝叶相连,紫红簇花,花开热情奔放。绚烂多彩的三角梅,像极了她的人生。

她自初中开始就几乎每学年都包揽全年级的第一名。她“三返书堂入四校”,她初入商界,后入政界,现又重返商界,激荡于政商两界。常念师恩不忘华园情,激流勇进只为随心欲,她就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友谢京。

三返书堂为求知

初看她的简历时,最震撼我们的是她非凡的求学经历:19岁,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获海洋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8岁,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获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并拥有工程师资格;36岁,辞去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远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SanBernardinc分校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39岁,攻读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同时担任海口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一次次舍与得的抉择面前,是什么原因让她能毅然地放弃显赫的职位而选择再入书堂?带着这份疑惑,我们对谢京校友进行了深入的面对面的访谈。

“20世纪80年代的海南经济极度困难,物质生活非常贫乏。成长于那个年代的孩子,除了靠读书来改变命运, ‘逃离’ 贫穷的海南,别无他法。” 谢京校友如是说。虽然她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但是在普遍贫穷的海南, “逃离”也成了她无奈的选择。靠着这份朴素的执着,她自初中开始每学年几乎都包揽了年级第一,成为省三好学生和优秀标兵。她高考顺利考上了上海交大,报读了海洋工程专业,因为她认为,只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才有海洋工程。

她大三的时候赶上海南1988年建省的历史机遇,当时“十万人才下海南”。在这样的大势影响下,亲朋好友都劝说她毕业回海南发展,她心动了。但在毕业包分配的那个年代,海南尚没有一家造船厂。为了回家,她选修了第二专业——土木工程力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城建公司设计院。无心插柳柳成荫,据谢京校友回忆,非科班出身的她却因扎实的工作受到院领导称赞,让“半路出家”的她信心倍增。为了接受专业的结构力学的训练,她选择了当时在华南乃至东南亚都赫赫有名的理工科强校——华南理工大学,成为结构工程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谢京的研究生生活在外人的眼中却是那么单调:看书、做实验、听音乐、游泳。没有频繁的学生活动,没有疯狂的周末舞会,更没有三五成群去逛街购物,唯一的放松方式就是听听音乐,或者在周末约上几个好友到学校后门小吃街去喝茶聊天。

她告诉我们:“我知道能读研究生特别不容易,所以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不敢把时间浪费在除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上。” 凭着肯投入、愿钻研的学习热情和毅力,毕业答辩时,谢京的成绩为优秀。

在谈到赴美留学的经历时,谢京风趣地告诉我们,当时因为很羡慕“海归”一句话蹦几个英文单词的“洋气”,她暗下决心也要去留学。当时她正任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但工科出身的她难以看懂财务总监递送的财务报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她做管理决策。为了弥补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谢京选择脱产赴美攻读商科硕士。她告诉我们: “美国读书非常辛苦,课程量非常大,我从没有在凌晨两三点前睡过觉。” 艰辛的付出使她得以顺利毕业,专业的训练为她以后的事业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前三段如饥似渴的求学经历相比,选择去天津大学读管理学博士却充满了戏剧性。谢京笑着告诉我们,她当时是陪朋友去考试的,结果朋友没考上,而她却考出了好成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偶然之中隐藏着必然性。她一直以坚忍的意志学习,以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这才有“偶然” 的“戏剧性”。在导师的建议下,她决定一边攻读管理学博士,一边担任海口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

谢京对求知的坚持和执着让我们感慨万分。她说: “做大事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其次要有谋划,最后是要有准备。这是做大事的‘三步曲’。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切努力的前提;然后才是对以后5年、10年的规划;为了这个规划须不断地准备,包括你的专业知识、你的人脉等等。”这样坚忍执着、勇于追求、顽强不弃的谢京,不正像那鲜亮热烈的三角梅吗?

政商两界担重任

除随和之外,谢京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成熟稳重、勇担责任。大学毕业后,她返琼在城建开发总公司设计院担任结构设计师,她的严谨细致和勤奋好学以及在工作中所展现的能力使她受到院领导的重用,很快就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她说: “工科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每一个数字都必须做到精确。” 带着这份责任和严谨,谢京进入华园,师从王仕统教授,潜心研究结构力学。

和大部分工科生的刻板形象一样,当时的谢京性格比较内向,以为自己会在技术领域兢兢业业地奉献一生,却不曾料到会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折———从结构设计到企业管理。时值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亟须一位熟悉技术工作的人担当管理重任,做事踏实认真、工作表现突出的谢京得到了机会的垂青。经过推荐考察和一年的总经理助理的历练,她被任命为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两年后升任总经理职位,带领团队顺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说到管理企业,最令谢京自豪的是水务集团的组织和建设。她说: “人一定要学会热爱,热爱你的工作,热爱你身边的人,这样生活才会有激情。” 凭着这股热爱和激情,她于2006年奉命组建海口水务集团,当年便实现扭亏为盈;同时,还完成了与国外水务公司的合作。在商务谈判中,谢京颠覆了外企进入中国水行业的商业谈判模式,为中方争取到了核心利益并溢价三倍实现了国资的保值增值,这在当时水行业的影响不亚于一次地震。2008年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前来企业视察,谢京向总书记汇报了企业的发展情况,污水厂推行的循环经济运营模式获得了总书记的高度肯定。

正因为谢京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学习,以务实的作风激情工作,她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二次转折———从商界转而从政。从政的机会来得如此突然,但她在机会来临时轻易就抓住了。而今她又以极其轻松的姿态对今年的第三次职业转折———弃政归商做了说明:“不断地变换工作可以驱除我的职业疲惫感,我喜欢接受不同的挑战,以使我保持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 她微笑着做了一个拥抱的姿态。另外她还特别强调,她是组织培养起来的,她愿意到组织需要的地方去,为国谋利、为民谋福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技术领域到企业管理,再到公共管理,现又回到企业管理,谢京的每次转变都非常顺利。与其说她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不如说她时刻准备着去适应变化。她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当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欠缺时,就要赶紧去补,在弥补的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机会。” 她总是在变化中完善自己,在变化中不断抓住机遇。谈到她的转型时,谢京轻描淡写地说: “只是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顺势随心是她做判断最基本的依据。

她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每一个职业,深入其中探索其规律,发掘它的快乐。她感慨地说:“每一份成功的前提必然是在一个领域长时间地坚守。每一个行业都非常深厚,不长时间坚守、不深入发掘,是把握不住它的技巧,见识不到它的魅力的。”她告诫我们,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把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殷殷之情寄华园

母校就像扯着风筝的那根线,不管风筝飞向哪,线都和风筝紧密相随。自华工硕士毕业已有15年的她依然对华工充满殷殷之情。“每逢到广州出差,我都会在校园里走走,去看看老爷子(她的导师王仕统教授)。” 她对导师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她还笑谈当年导师本不愿带女学生,因为她踏实诚恳又上进才破例。谈到导师对她的影响,她满怀深情地说,王老师给她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老师对职业、对钢结构(王仕统教授的研究领域) 的热爱和永不知疲倦的工作态度让她深受感动,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她。当了解到华工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时,她显得特别兴奋。她说:“华工一向以务实著称,华工学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强于很多北方院校。因此华工要走自己的个性化道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地域化、国际化学术交流,让差异化的学说不断碰撞,在冲突

中产生创意。”她满怀希望地表示: “对华工成长为世界性名校我有信心,她的厚度决定了她的高度。”

当谈到寄语华工莘莘学子时,谢京校友说:“务实是华工人最大的特点。”但是她同时表示,过度崇尚实用主义可能导致浮躁,还是要重视课堂理论的学习,有理论的深度才能走得更长远。她告诫华工学子在继承务实作风的同时要养成严谨的求学态度,“这对工科生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谢京还特别提醒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可盲目读书。她坦诚地说,她读书就是为了就业,就业就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多么真诚朴素的想法!同时她还希望工科生要有开放的学习态度,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知识;善于接受新的事物,让自己的思想平衡一点,丰满一点,不至于那么单薄。

每一年,华工学子都像蒲公英的种子般飞向世界各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工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母校越办越好、师弟师妹越来越优秀。谢京对恩师的感情、对母校的祝福、对师弟师妹的期盼,像热情奔放的三角梅,毫不掩饰。

“是藤,有着树的挺拔;是树,有着藤的坚韧。是梅,没有久待的蓓蕾;不是梅,却飘逸着梅的风韵。”谢京,就像那平凡中见美丽的琼海之花,盛开在南国之端。

作者:何绍清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