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破“晓” 之光 立白“杨” 之志——访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晓杨校友
日期:2013-11-27

【任务名片】赖晓杨,男,1961年出生,广西灵山县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82年7月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2002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19821992年在南宁化工厂工作;19921996年在南宁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工作,曾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副总经理;19962003年在南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曾先后担任董事兼副总经理、董事兼总经理、董事长;19992003年兼任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2003年起至今担任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961年7月,赖晓杨出生在东北,因为出生时门前有一棵白杨树,再加上为他接生的军医姓杨,父亲就给他取名“杨”,想让他以后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像白杨一样坚韧挺拔的品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赖晓杨感悟到“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的深刻道理。

意外之喜上华工 刻苦学习打基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 时期,那是一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赖晓杨出生在军人家庭,虽然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是父亲却坚决要求他把书念好。“不管别人念不念,反正你得念!念书才能有本事,本事学好了,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就是父亲这样朴实的话语一直激励着赖晓杨勤奋读书。

1978年,赖晓杨以应届生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当年广西30万考生才录取一两万人,赖晓杨以优异的成绩排在了全广西前500名。虽然他的第一志愿就是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但是能够被华工录取,对于一家人来说也是一个意外之喜。他自己没想到能考上华工,原只是觉得能有个大学读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当时华工在广西招生不到100人。他成为他们那院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当时连厅长的儿子都没考上”,说起这个,赖晓杨不由得自豪起来。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父亲对教育的重视,赖晓杨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面对专业选择,父亲也是尊重他的决定, “兴趣是人生最好的导师”,因为本身比较喜欢化学,赖晓杨选择了高分子化工专业。

虽然以较高的分数考进大学,但赖晓杨仍明显感觉到与周围人的差距,课程学得比较吃力,学习有点跟不上。“那时大家一大早就起来去图书馆占位看书,连吃饭洗澡排队都很积极,就为了挤出一点点时间多看点书,很多人差点为排队的事起冲突。”赖晓杨回忆道。为了能尽快跟上学习的进度,那年的寒假他没有回家,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就是凭着“啥都没敢想,一门心思都在学习上”的朴实憨厚的想法,赖晓杨学习不仅跟上了,成绩也十分优异。  

赖晓杨在华工刻苦学习,不断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也为今后的工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管理显效益 企业救星“修理工”

毕业之后,赖晓杨在南宁化工厂做了一名技术员。当时南宁化工厂正在筹建一个聚氯乙烯的项目,刚好他的毕业设计就是有关聚氯乙烯合成工段设计这一方面,能够做专业对口的工作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赖晓杨感到十分幸运。

赖晓杨一直都没有忘记学习,他深知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不学习就要落伍。当他成为企业的一把手时,还坚持读书,不断完善自我。为了更好地带领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与市场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中不断前进,他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这一次的深造让他在企业管理知识方面及时地充了一次电,也让他的管理之路越走越稳。

在南宁化工厂(现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21年里,赖晓杨从一名技术员一步一步地走到了整个公司的最高职位———总经理、董事长,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独具创新的管理理念。1999年,刚接手南宁化工集团时,这个企业在当时全国200多家同行企业中只处于中游水平。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发展,赖晓杨根据所学的知识认真分析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法。当时,各大企业都在打价格战,面对这样的形势,企业要想不被淘汰,只能以成本制胜。赖晓杨在成本控制上,从原材料这一源头抓起,不放过采购、贮运、生产、销售等任何一个环节,最终将成本压了下来,在这场价格战中取得了胜利。

不仅如此,赖晓杨在员工管理方面也下足了工夫。南宁化工集团是一家国有企业,当时,赖晓杨发现员工们都抱有吃“大锅饭” 的心理,大家的积极性不高,在市场和客户理念这些方面有所欠缺。那时计划经济正逐步走向市场经济,赖晓杨凭借着改革的春风,建立起员工的激励机制,他采用了考核机制和末位淘汰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市场销售等关键部门,一切都以业绩说话,业绩一好,工资就高,员工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赖晓杨甚至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开给所有客户,客户有什么不满意随时可以直接向他投诉。在技术人员的管理方面赖晓杨也没有松懈, “技术要进步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不说那些虚的,直接来实的”。在赖晓杨的带领下,企业举办了第一届技术进步大会,并且往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一届大会企业就拿出了55万元奖金发给那些在革新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成果的技术人员。在当时没有企业敢这么做,这一举措在南宁市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第二届技术进步大会,赖晓杨更是拿出110万元作为奖励,还邀请广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南宁市副市长给先进员工颁奖。经过这一系列管理改革,员工们受到很大鼓舞,都尽心尽力地为企业工作,企业也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在赖晓杨的带领下,南宁化工集团逐步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成本控制排到全国前三,利润水平能进全国前十,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

2003年,赖晓杨离开了南宁化工集团,被调到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分管控股子公司。他根据从南宁化工集团那里积累的管理经验,对子公司加强管理,强化市场对接等方面,使几家子公司从每年亏损一两千万转至盈利一两千万。他谦虚地自称为是企业的“修理工”,在多年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使企业扭亏转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是哪里有亏损他就往哪里去。对于企业管理,赖晓杨不赞成盲目扩张,企业发展要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切不可一味地鼓吹做大、做强。他的理念是在行业里领先半步,他希望企业能够做精、做强、做久,像一棵常青树一样稳健发展,而打造一个百年的企业,不断地发展下去,还需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热爱体育强体质 淡泊宁静享生活

赖晓杨从小就爱好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乒乓球,这离不开父亲对他的影响。父亲教导他要培养自己的特长,这样在将来才能够比别人更有优势。就是因为父亲这样一个有远见的想法,赖晓杨尝试着打乒乓球,没想到就喜欢上了。仅凭自学,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中学时期的他就拿到过南宁市乒乓球比赛的第五名,在大学里也是全系第一,工作之后还和世界冠军、广西乒乓球队总教练谢赛克交过手,也因此与他成了好朋友。直到现在,赖晓杨打乒乓球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尽管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利用闲暇时间打打球锻炼身体。

让赖晓杨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在华工踢足球的日子。他觉得华工对体育方面十分重视,这一点对培养学生而言是很值得提倡的。初到华工,他不会踢足球,但在大家的带动下,渐渐学会了踢足球,甚至在比赛中担任主力。是足球让他们整个班凝聚起来,场上的同学挥汗如雨、尽情奔跑,场下的同学热情欢呼、鼓掌喝彩,这让赖晓杨感受到那种团结一致的精神,也在场上结识了很多朋友。在南宁的华工校友还特意组建了一支足球队,战绩也十分不错,是市里的前五名,赖晓杨在队里担任主力,感觉十分自豪。赖晓杨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还体现在企业招聘方面,他招人一定是招那种在体育、文艺、写作方面有特长的人,他觉得企业就是需要那种具有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能服从团队的最高目标并为之奋斗的人。

当谈起人生中有什么遗憾的时候,赖晓杨笑了笑说: “没啥遗憾,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上,人生价值就得以体现了,其他的也没多想,人生重要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 早在1995年,赖晓杨就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是对他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鼓励和肯定。在我们看来,赖晓杨的人生之路还算顺利,但这其中的艰辛无人知晓,只有保持内心的淡泊宁静,才能更好地感受生命的美好。

当代学子需努力 深情寄语赠母校

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年,赖晓杨也给师弟师妹们提了些中肯的建议: “找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发挥出来,并坚持5! 10年,就能成为国内最好的一批人。”听起来简单,但是很多人就败在了“坚持” 两个字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赖晓杨一样在同一家企业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呢?他以乒乓球训练为例,早上训练基本功,等到了下午,就开始不断练习自己的得分手段,通过不断地与别人比赛,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加强这方面的练习,长期积累下来,竞争力就会提升上去。在职业道路上也是如此,要懂得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赖晓杨觉得理工科的学生在情商方面有所欠缺,建议师弟师妹们在埋头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会换位思考和适当的赞美也是他教育小孩的两个要求。相信华工的学生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再加强个人情商的培养,走上社会都是栋梁之才。

对于华工的发展,赖晓杨一直很关切。他以在工作中得到的经验体会,建议华工重视人才质量的培养,不要盲目地追求扩招,并衷心希望华工能够越办越好。

作者:伍夏裕 马婷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