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人物名片】柳荣春,男,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78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现任四川省成都海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成都海祥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成都市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成都市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成都高新区建设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曾被成都市建委评为“十年优秀经理”,获得2010年度成都市“优秀经理” 荣誉称号,2011、2012年度被评为高新区建设行业“优秀经理”,获得2011年度“企业法人代表优秀经营奖”等荣誉称号。
他为人温和亲切,他干事脚踏实地,他工作任劳任怨,他读书聚精会神——他就是四川省成都海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柳荣春。经过几十年的奋力打拼,柳荣春取得了今天的成功。回想当年奋斗时的峥嵘岁月,他感慨良多。他直言不讳地说,他的一生遇到了很多贵人,没有贵人的相助,也就没有今天的他。他对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充满感激,因为在华工三年的大学生涯改变了他的命运,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30多年过去了,说起自己在大学遇到的恩师,柳荣春如数家珍,仿佛恩师当年的谆谆教诲就回荡在耳边。回顾通往成功之路的过程,柳荣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为父母争气、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奉献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见证着柳荣春日臻成熟的品性与超越自我的决心。
为父母争气
1952年,在四川成都一个普通的贫民家庭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小荣春呱呱坠地了!小荣春的出世给这个温馨的家庭更添了一份喜庆。小荣春的父亲是一位勤劳的工人,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到工厂驻外地的一个采石场工作,常年奔波于家乡与工厂之间,照料小荣春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农村妇女,未曾读书识字,认不得几个大字。但是,母亲勤劳能干,心地善良,为人朴实敦厚,生活上更是勤俭节约。她虽然不会用大道理去教育小荣春,然而,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母亲兰心蕙质的一面亦深深地感染了小荣春,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母亲把她的一生奉献给了她的家庭、她的亲人。柳荣春回忆至此,眼里满含对母亲的敬爱与感激。
柳荣春5岁就开始读小学。由于不善言辞,他与小伙伴们的交流不多,因而不免感到些许孤独。不仅如此,性格内向的他还会受到淘气小伙伴们的欺负。母亲告诉小荣春:你一定要争气。小荣春在母亲的鼓励下,勤奋读书,乐观生活。小学是一个让人快速成长的温室,而母亲的熏陶正如和煦的阳光,在这个时期,小荣春得以健康成长,并养成了他一生受益的两个好习惯:一个是热爱看书,这一习惯柳荣春坚持至今,每当有空时,他便静心读书,为自己充电;二是学会隐忍,这种隐忍的秉性让他在挫折中愈挫愈强。艰辛岁月,苦难生活,曾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而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却更加磨砺了小荣春的意志。
1969年底,柳荣春初中毕业后带着满腔热血来到四川的罗江县下乡当农民。在务农的两年时间里,柳荣春吃苦耐劳,一如他的母亲。在柳荣春的个性里,当农民也要当好的农民,不给父母丢脸,更为自己争气。两年后,柳荣春被招到国家建委103指挥部(现中建二局四公司) 当木工,做木工的经历为他日后上大学时选择建筑学专业埋下了种子。父母时常教育柳荣春说,人要有技术才行。于是,在做木工的3年里,柳荣春苦心钻研木工技术,细致干好手中的活儿。
1973年7月,公司所在的工程处转移到辽宁盘锦市修建辽河化肥厂。21岁的柳荣春带着父母的叮咛背井离乡,前往北方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工作。在单位里,柳荣春继续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争当技术标兵。此时的柳荣春虽勤勉工作,心中的读书梦却不曾泯灭,它正如一盏明灯,在他心中散发出炽热的光芒。当时知青参加工作满5年才能带薪学习,因此很多人放弃了读书的机会,但柳荣春抓住时机,虽不带薪却延续自己读书的梦想。1975年,未念高中的柳荣春凭着他的出色表现获得了读大学的机会。这次,柳荣春再次超越了自我,为父母争了气。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时,只有8所高校开设了建筑学这个专业,思考再三,柳荣春最终选择了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攻读建筑学专业。在学校,柳荣春的住宿生活清贫而艰苦,素少荤更少的伙食伴随他度过了三年的求学生涯。有一次,看到饭菜里有虫子,柳荣春便戏谑地说: “这是什么粤菜?” 但苦归苦,这点生活上的“小事”又怎能打倒这位早已被生活锤炼成钢的四川汉子呢!
在大学里,柳荣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术老师的熏陶让他的审美水准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让他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柳荣春动情地说,大学恩师们热情、真诚传播知识的品格感染了他,恩师们那种对工作高度负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华南理工精神一直鞭策着他勇往直前,早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柳荣春初中毕业后便下乡当农民,因此未念高中,如今有幸踏入大学的校门,他倍加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股“读书无用”的思潮,柳荣春不仅不为所动,反而更加刻苦求学,以更为顽强的钻研意志弥补高中知识的空缺。那时候,他觉得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自己,改变社会。他忠厚老实,不善言辞,上台讲话都显得很困难。那时社会还处在“文革”时期,柳荣春却从来不参与运动,凝神苦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于是,在炎炎夏日,总能见到这样一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他穿着背心短裤,颈上披一条毛巾,带上蚊香在不受时间限制的空闲教室里学习,热得大汗淋漓时就拎起毛巾擦一擦,然后继续潜心钻研。“我是带着口袋去装知识的。” 柳荣春看似幽默的话语,却流露出他对知识的渴望。那时候没什么娱乐活动,一个月能在旧体育馆看一场电影是柳荣春最奢侈的精神享受。他休息时喜欢在图书馆浏览各种报刊,了解天下事,拓宽知识面。由于远离家乡,一份再熟悉不过的《成都日报》便成了他关心家乡的窗口,也因为这份报纸,他才得以与一位来自家乡的孩提时的好朋友在学校相聚。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这一点在柳荣春的身上得到了验证。进入大学,柳荣春由于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美术学成绩很差,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练习画画,遇到不懂的便请教老师和同学,最终把这门课跟上去了。柳荣春惜时如金,把自己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技术上。在华南工学院勤学三年,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用建筑学的思维待人处事。这些宝贵的品质为他后来的巨大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柳荣春自小养成的阅读习惯让他得以博览群书,这既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提高了个人修养。柳荣春日后在工作中大公无私、勤恳实干的作风与他个人的修养密不可分,而这种实干精神也让他获得了领导的认可与信任。柳荣春还习惯反思,“吾日三省吾身” 的生活理念让他的人生之路走得更为顺畅。学识上拔节而上,生活中宽容无私;校园里运筹帷幄,职场中学以致用。柳荣春从华园里的埋头苦学到工作中的大显身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他一步步明白了如何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他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奉献社会
如今的柳荣春已是两家公司的总经理,然而在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的骄傲自满。在岁月的流逝中,他依旧纯朴,依旧善良,也依旧是当年那个好学敢拼的热血青年。他说,一个人的人生不会圆满,它总会留下遗憾。命运留给柳荣春的遗憾是他未曾实现的建筑设计梦,而命运垂青他的又是把他留在建筑领域中。因此,他总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接受现实,用自己掌握的建筑知识造福社会,造福百姓。他要求公司完成的建筑工程要保证质量第一,要经得起时间与人民的检验。
回首成功之路,柳荣春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踏实干事。毕业后他回到中建二局四公司又当了一年木工后再做一年的施工员,1980年7月调进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援建的成都计划生育培训中心负责建设单位基建管理工作,柳荣春一路走来,路上几多风雨,几多挫折,他却依然怀着一颗奉献社会的心,爱岗敬业,毫无怨言。虽然调回家乡,柳荣春要面对的却是一份陌生的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他没有退缩,而是以严格的要求来激励自己,虚心请教,在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
由于工作需要,柳荣春后来被调到计生委,他的人生也因此迈向新的征程。在计生委工作的那些年,柳荣春不断地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为他后来的独当一面铺平了道路。在风云变幻的职场,柳荣春没有被趋炎附势的风气所沾染,而是刚正不阿、大胆直言。不管对方是自己的同事还是领导,他心有正气在,不怕得罪人。这种立足工作大局、靠紧实践基础的大胆直言是柳荣春鲜明的个性特征,以至于遇到领导不听意见、执意要按原计划行事时,他敢于大胆谏言;在考虑领导要求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见解处理工作。对与不对让事实说话,柳荣春的这股倔强劲儿让他赢得了领导的赞许,也把自己的仕途之路铺就得更加宽广。
开拓进取,三省吾身,一个人的好习惯总会在冥冥中助自己一臂之力。柳荣春正是这样一个幸运者。时间回到1991年,当时的柳荣春被调到市建委,从事成都市高新区建设管理工作。自小不善言辞是柳荣春难以克服的短板,而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欠缺又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常言道,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一扇窗。面对自己不善言辞的性格,柳荣春勤于反思的习惯让他很快意识到这一问题,也增强了力求改变的决心。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他总会轻闭双眼,静心而坐,回顾一天的工作:哪些地方做得好,如何保持;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如何改进……这些零散的思想碎片在他的脑海不断翻腾、重组,直到碰撞出绮丽的思维的火花。不仅如此,他还琢磨着怎样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每天不断地反思、总结、升华,柳荣春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围城,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与方法。驰骋于职场,其中与领导的一次摩擦让柳荣春记忆深刻。当初,柳荣春因为得罪了一位领导,被调去筹建一个装饰公司。柳荣春在之前的岗位上脚踏实地、日渐成熟的工作模式让他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产生了感情。在调走之前,柳荣春硬着头皮与领导协商留在自己的岗位未果,坚毅的柳荣春不再说什么,而是一股脑儿投入新的工作。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柳荣春从一个人开始筹建公司到让新公司顺利发展一路扶摇直上,他踏实勤恳的作风、令人骄傲的业绩让他与那位领导之间的矛盾涣然冰释。在一次聚会上,那位领导对柳荣春刮目相看,连说了三个想不到: “想不到他投入得这么快!想不到!想不到!” 后来公司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那位领导还主动出力,帮助柳荣春渡过难关。
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懂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放弃也是为下一步取得更大的成功开疆扩土。这从柳荣春的身上得到了验证。2000年,在公司的改制中,柳荣春只获得了公司20%左右的股份,对于这一结果,柳荣春没有做过多的追究,选择适当的放弃让他胸怀更宽广,思想更睿智。在公司的下一次改制时,柳荣春选择了保留原班人马,用自己摸索出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人生抉择的关口,柳荣春坚持自我,勇于改革,这种强大的魄力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如今,柳荣春管理的成都海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成都海祥装饰工程有
限公司都踏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近几年来,两个公司的年产总值已经达到10亿元。
结 语
不论在事业上有多成功,华园永远是柳荣春最牵挂的地方,多年来,这份母校情结萦绕在他的心头,身为华工人,柳荣春一直坚持着两个理念:一是“管理领导”,即站在领导的位置换位思考,让领导认同自己的做法;二是“指挥甲方”,即根据建筑合同中甲乙方的关系,随机应变,达到掌握主动权的目的。柳荣春将这精炼的八个字赠予华工的学子,并叮嘱自己的师弟师妹平时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与情商的提高,还需锻炼百折不挠的毅力。柳荣春在成功面前总是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他在阐述自身看
法时反复强调,具体的做法还需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面对华园,柳荣春的脸上浮现出对自己母亲一样的温情。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铭记在心,而在华园三年的求学生涯又为他的人生带来不可替代的机遇与转折。是华工恩师的教诲与栽培铸就了一个坚毅的柳荣春,坚毅的他用少有的温情重温着当初在华园难忘的时光。2008年,柳荣春已毕业满30年,为此,柳荣春专程回到母校,回到自己曾经挥洒汗水的地方,与自己的恩师、同窗共叙情谊,共话人生。在平凡的岁月里,柳荣春把对母校的感激化作对社会的回报,每当祖国的哪一地方发生灾情,他总是勇担责任,积极赈灾,为灾区送去自己的爱心。
如今的柳荣春已年过花甲,却依然精神矍铄。我们坚信,在未来,柳荣春会在他的人生路上走得更宽,更远!
作者:陈世雄 张露 刘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