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江啤酒厂走出来的全能选手——访广州市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文生校友
日期:2013-11-27

【人物名片】张文生,男,1985年入学,1989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工程系。1990年正式进入珠江啤酒厂工作,历任珠江啤酒厂董事、副总经理职务,现任广州市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在还没见面之前,我心存疑惑:在经济飞速发展、第三产业占尽这个城市角落的当下,粮食集团的老总会是怎样的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来到了坐落在广州上下九地区的一家“8字连锁店”,这小小的店铺与老城区的参天大树相依相偎,小而精致,是由以前的粮油店改造而成的,现在是张校友公司旗下的另一个分支,身边的老街坊直夸赞它方便又“好抵”。  

那么,一个从事啤酒生产的技术人员怎么就坐到了粮食集团总经理的位置呢?张校友到底又有着怎样的能力和境遇?

“食品85”的老班长

张文生从进入大学起就开始当班长,这源于他中学时被评为优秀班干部的经历。当时“食品85”班里一共有63人,其中广州人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往往个性张扬,思想很难统一;而张文生来自中原的一个小县城,只是比较注重学习,忽略了组织课外娱乐活动这一部分。大二的班委会改选时,张文生没有连任。可是班长这个职位着实难以“驾驭”,经过了大二散漫的生活,踏实、富有责任心的张文生再次成为老师、同学们信赖的对象,他继续被委以班长一职,直至毕业,成为同学口中的“老班长”。

回忆当班长的这一段经历时,张文生能够一下子说出一连串同学的名字来:校足球队的陈世明、张旭东(音),排球队的主攻手周彤等。除了同学的名字,班里的一些趣事这位老班长也如数家珍:由于改革开放的自由气息影响,班里的同学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了社会实践上来,这时候学习就不再是大家的“拿手手艺”。其中有一次化学物理测试题目很难,等考试一结束,同学们就纷纷紧张地蹿向张班长的方向,说:“班长啊,考试这么难,你可得跟老师好好交涉一下才好!” 于是张文生带着“使命” 跑到老师的家里向老师请示: “老师,您看我们同学平时也看书、也学习呀,但是这次考试确实太难了,您看能不能不要太打击我们啊。” 说到这,张文生露出腼腆的笑容, “后来啊,老师考虑到班里平时学习的风气还不错,为我们适当降低了难度,大家也就通过了考试。”

在大学期间,还有一件事令张文生很难忘。那是1989年5月19日的省港澳大游行,校园里十分混乱,张校友根据当时班里的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请示,学校老师就派张文生跟在游行队伍后面进行暗中保护。正是这种关爱同学、保护同学的经历,让身为班长的张文生深感责任的重要,同时也正是华工老师的这份关爱令他念念不忘。

珠江啤酒的全能选手

由于张文生大学期间成绩优异,又担任过3年的班干部,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了广东省珠江啤酒厂。“民间有句俗语:‘广东水,珠江粮’,华工食品专业在当时是很吃香的,当然珠啤厂也是我理想的单位。”张文生说道。在珠江啤酒厂的第一年,张文生从基础车间“三班倒” 的工作做起,从站在梯子上手动操作冷媒阀做起。虽然工作辛苦,但丝毫不影响他的乐观开朗:“那时候是很苦,特别是夜班从晚上12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爬上爬下连

口水都没空喝,所以渴了就直接接啤酒喝。”

啤酒生产链条繁杂,张文生在发酵车间、糖化车间等每个车间都呆上了3个月左右。若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张文生就会直接跑去厂长那里刨根问底。为了能够充分掌握生产流程,张文生还亲自参与厂里的“大修” 过程。“大修”使张文生摸清了机械的每个零细部件,教会了他所有的生产原理;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将啤酒生产的全程牢牢掌握了。

由于在大学期间入党较早,张文生被选中从事啤酒厂的政治工作。说到这里,张校友不禁收起了笑容,严肃认真地说:“到今天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入党的日期:1986年11月3日,这是我第二人生的起点。” 但是感觉政治工作并不能使自己完全施展才华,于是张文生申请回到技术部门。为了能够学会新的工艺,张文生先后去了包装厂和麦芽厂工作,同时又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来看书学习: “当时国内的专业书籍还比较缺乏,我就找来国外的英文原版著作,一边看一边翻字典,天天都不停歇。” 除了看书之外,张文生还常去微型实验室做小麦实验。

既有专业知识又勤奋努力,张文生工作起来如鱼得水,28岁就做到了麦芽厂的副厂长,这可是当时珠江啤酒厂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了。做了副厂长,张文生开始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市场销售。在这个职位上他经历过产品卖不出去的挫折,面临过即将停产的考验。带着这些经历,张文生转身调到了采购供储部去做第一副主任。“供储部在整个厂里是一个关键位置,在九几年的时候它就要进行每年10个亿左右的采购了。” 张文生自豪地介绍。在工作的一年时间内,张文生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就将每年的采购成本降低了4000万元。张文生向他的同事们传授经验: “我们做采购必须要了解原料成本的构成,要了解原料的行情,要了解这种产品市场的紧缺程度。”不仅是这些,张文生根据自己岗位的特点,还做到了戒烟戒酒,不受贿赂,严格律己。

看得出来,张文生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涉足多么生疏的领域,他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使自己变为内行,将工作做到极致。这一点在以后的各项工作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不断的工作变动中他先后到了啤酒厂里最大的灌装厂、河北的新市场、同为岭南集团旗下的南方面粉厂以及现在所在的粮食集团。在灌装厂期间他使生产效率提高了40%;在河北开拓新市场期间一个月使得收益增长1000%;在南方面粉厂期间他用一年时间扭亏为盈,由头一年的亏损800万元转为第二年的盈利500万元。

充满危机感的刻苦学徒

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在那么多不同岗位间转换自如。为什么张文生可以“干一行,精一行”?

“我自身是一个危机感特别强的人,常常会问一问如果不干当下的工作,我还能干些什么?在20多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想这样的问题。正是这样的危机感督促自己多学习,开阔眼界。”张文生如是说。

在麦芽厂工作期间,除了自己啃书学习,张文生还得到了英国BCE公司的邀请,前往英国爱丁堡奥瑞沃特大学进行深造学习。尽管出国前张文生已经进行了英语方面的“恶补”,但他还是担心自己的听力,于是便买了一台“walkman” (随身听),带了几十盒磁带飞往学校。要知道这一台“walkman”可是张文生学习的法宝,他上课对老师的讲课内容进行录音,到了晚上再仔细推敲自己没有明白的内容。在英国学习的3个月时间里,张文生要一边上课,一边做实验,还要考察评审,这样忙碌的学习生活对于已经离开校园多年的张文生来说,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国际交往刚刚开始的时候,张文生还去了加拿大、香港等地与国际上领先的谷物公司进行交流。“去到英国才发现中国的啤酒技术确实很落后,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大开了眼界。”张文生不无感慨地说。危机感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油然而生的。

或许这样的危机感也和张文生自己的成长背景相关,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我当时是从河南一个小县城里出来的‘土老帽’,来到广州后人生地不熟,只有勤奋好学,只能靠自己。”

“危机感”———这是张文生前进路上的强劲的助推器!

“勤奋好学”———这就是成功的答案!

寄语华工学子

张文生校友回忆他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听到广播里这样讲: “华工是工程师的摇篮。”他对学校的这种教育是非常认同的,他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偏重基础的知识,而我们当下不仅要学知识,更多的应是去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

张文生校友一直都庆幸自己是好学的,但培训机会也是工作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年轻人就应在每个岗位多锻炼锻炼,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懂得你工作的每一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张校友还希望我们能够多多注重实践和课本的衔接, “如果学习不和实践相结合的话,你学到的东西就不能转化为你的工作能力”。在企业工作,特别是工科生,“要是不懂技术、不懂生产是不行的,等做了领导就要开始学习管理;还要学会计,看厚厚的报表”。其实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对于自己的工作当然要用心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者:周鑫湉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