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人物名片】许爱民,男,1954年4月出生,广东省湛江市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人事厅技术专家库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978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中央直属企业石菉铜矿工作,当过技术员、助工、工程师、车间主任、车间党支部书记;1984年起担任石菉铜矿修配厂厂长和党委委员;1987年8月调入广东省江门市汽车运输总公司(现广东省江门市汽运集团有限公司) 工作,任过科长、部门经理、江门汽车制修总厂厂长和党总支书记。1997年3月任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2009年11月至今为广东省江门市汽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集团党委委员。
站在江门市繁华的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我们不禁感叹这座城市交通系统的完善。在这些车辆中,绝大部分的大中型客车、城市公共汽车、出租小汽车、双层观光巴士等营运车辆就是属于许爱民所在的广东省江门市汽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门汽运集团)。有这么一句话: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公交车上观察这个城市的一点一滴。道路客运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作为江门汽运集团总经理的许爱民,在人生道路上走出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在江门汽运集团公司大楼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许爱民,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睿智、冷静。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在袅袅升起的茶香中,我们跟随许爱民的脚步,回顾他别样的人生旅程。少年站——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任何人都无法擦除时代在自己身上刻下的痕迹,许爱民也是如此。他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政治气氛紧张与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度过了童年,这让年少的他明白一切机会都是来之不易的,更重要的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72年8月,许爱民在广东省湛江市第三中学高中毕业。那个年代高中毕业后没有高考继续读书的机会,而必须响应时代的召唤“上山下乡”,但他还算幸运,被分配到石?铜矿当工人。虽是矿山,却是中央直属企业,当时我国处于缺铜年代,所以国家非常重视铜矿的发展。在石?铜矿,国家投入的都是机械化设备进行开采,当时该地区也称之为祖国南大门的“铜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升学、工作实行的都是群众推荐制度,所以一个人想要上大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上大学,必须通过政审,而且需要得到群众的推荐。许爱民刚分配到石?铜矿的时候只是基层的一名普通工人,但他心里非常明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让自己符合被推荐的各种要求,即必须具备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质高、工作认真刻苦、有突出贡献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在群众和领导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信等条件,才能被选上,才会有机会到大学继续学习深造。
在跨入矿山的那刻起,许爱民一直怀着迈进高等学府深造的心愿,总是把高中的书本带在身边,坚信总有一天会有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无数个辛苦工作结束的夜晚,许爱民总是抓紧时间学习,不放过任何一分一秒。“一个人必须拥有好学、勤奋的品德,他才可能在机会来临时得到垂青。” 许爱民微笑着说。从他的眼睛,我们似乎可以看见,在炎热的工厂里,一位青年正专心致志地研究着机器,在努力地工作着,憧憬着未来。在淡淡的灯光下,一位青年正全神贯注地学习。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争取各方面符合上大学的条件,圆自己上大学的梦。
70年代,大学生是绝对的“天之骄子”。许爱民工作的单位每年只有3! 5个人可以获得推荐上大学的机会,而单位里共有1万多名员工,可见,机会是多么的渺茫,竞争是多么的激烈,那是多少好学青年的奋斗目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许爱民说这句话的时候仍然是面带微笑,但我们都清楚这个微笑里面包含着数不清、道不尽的艰辛与汗水。
华工站——鸿鹄之志 厚积薄发
云山苍苍,珠水泱泱,红楼耸立,碑铭铿锵。1975年9月,许爱民踏进华园,从此,他的一生便与这方学府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而华园,也正是他梦想起飞之地。当接到华工入学通知书时,许爱民的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言表。
在许爱民的办公室里,有一个柜子专门陈列着与华工相关的各种刊物、图片、物品、华工校友会的材料和书本等。“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在你听到她名字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温暖自豪的感觉。” 许爱民望着那一柜子的物品,带我们回到他青春激扬的大学时光。
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物质条件很匮乏,当时的大学生生活非常艰苦。许爱民的回忆中,他的大学生活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度过的,但他却一直认为那段时光是人生最美妙的季节,大学是人生成长升华的摇篮,是无比快乐幸福的。
南方的冬天,不像北方的冬天冷得凛冽、冷得干脆,南国之冬非常考验人的意志,因为它的冷是冷入骨髓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许爱民和同学们的御寒衣服都不够,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要弄一些保暖的衣服,可是,这只是他们的奢想,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宿舍的同学衣服大家互相交换着穿,你冷了穿我的,我冷了穿你的。在最寒冷的日子里,这群大学生依然笑对人生,每个人心中都怀着自己的梦想,好好学习,把知识牢牢掌握,把身体锻炼好,向着梦想的彼岸扬帆起航。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许爱民更懂得珍惜机会, “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千千万万的职工的信任,对得起国家!” 许爱民心里一直认为,自己能在华园里学习是非常幸运的,即使再艰苦,也一定要坚持,要圆满完成全部学业。
每天早上,许爱民总会在湖滨路围湖跑完几圈之后,在西湖旁边拿起英语书大声地朗读,直到上课前的20分钟,拿起书本向教学楼飞奔过去。当时由于物质条件比较缺乏,书包在大学里也是一种奢侈物。“我在大学的几年都没有背过书包,每天都只能‘手持’书本上学。” 许爱民笑着说。当时大学的课室也是没有固定位置,想要选到一个好的位置,只能提早到课室里面“霸位”。每天,许爱民都是跑着去上课,到课室之后便静下心来看书。“每一节课都有它的意义,每一位老师都有他的灵魂。” 许爱民珍惜每一个能学到知识
的机会,当时,他就像一块海绵,在大学里不停地吸收养分,让自己更加充满
力量。
许爱民拿出了他珍藏30多年的大学毕业照,仔细而认真地给我们指出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亲切地叫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岁月带来了世事的变换,却改变不了深深的同学情、师生情。许爱民毕业至今整整35年了,但他每年都会回母校看看,关心母校的发展。让他最难忘却的是曾经教育和培养过他成才的专业恩师和班主任,每年春节前,许爱民都会回学校探望他们。在华工的大学年代里,许爱民怀着一颗向上的心,每天奔跑在教学楼之间,埋首于课本知识当中,一点一点地积累,为人生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社会站——初生牛犊不怕虎
从华工毕业后,许爱民被分配到石铜矿修配厂当一名技术员。在热闹非凡的城市呆惯了,一下子换成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地方,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心里肯定会有一定的落差。但许爱民却认为,这里是给自己创造机会上大学的源点,现在的工作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经得起考验,才能真正做好事情!”许爱民目光炯炯地看着我们说,依稀中,我们仿佛看见当年那不怕虎的初生牛犊。
当时国家工业各方面开始再一次迅速发展,人才非常紧缺,刚刚大学毕业的许爱民面对的是沉甸甸的任务———自主研发设计各种专业机床,货车改装成客车的任务纷纷而来。在缺少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许爱民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力,这时他才深知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还不能支撑这项设计任务。他必须边实践边学习,再学习再实践,从容面对,大胆探索,敢于承受考验。
面对如此困境,许爱民没有放弃,他心里那一股不服输的劲,一直鞭策着他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尝试,一定要完成任务!许爱民主动请教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老师们,取长补短,一方面把自己在学校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大胆地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寻求新的理论知识和参考资料,不断充实自己。在这设计实践的阶段里,许爱民顶住了压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将这些生产难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了,并从中学习到许多生产实践的东西,也让他明白学习是人一生的常态,每个人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大胆设计,勇于实践,从实际中来到生产中去,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从设计上百张图纸到加工制造全过程、安装调试都亲力亲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许爱民与几位相关专业汽车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整个修配厂汽车拆、装、维修一条龙的自动机械化和风动化(当时称“汽车双化”),几十台专用设备,把两台7吨五十铃货车改为客车与百吨拖挂车,30吨露天行走吊车等一大批设备正式投入生产运作,起到很好的效果,并得到领导的赞扬。从中,许爱民更加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感受了人生新的乐趣,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自身的价值。
这位本来就瘦弱的年青小伙子,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件作品,无怨无悔地瘦了一圈。但他懂得了承担责任,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结合实际,大胆拓展新思路。这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以不服输的姿态漂亮地打赢了人生一仗,而这种勇于闯荡、勇于承担、勇于挑战的精神,在许爱民未来的征途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腾飞站——做一行,爱一行
在石菉铜矿修配厂工作了近10年,许爱民成了该厂的厂长。但这时,许爱民为了他心中一直所向往的汽车运输业,离开了石铜矿修配厂,来到了广东省江门市汽车运输总公司(现为广东省江门市汽运集团有限公司)。
许爱民的办公室有一个专门陈放汽车模型的柜子,毫无疑问,柜子里都是全国各大汽车制造厂所生产的大客车车型和各类城市公交车的模型,这和平时模型爱好者收藏的各种跑车或者复古车有所区别。“客车对于小汽车来说更有挑战性,它承载了更多的重量,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客人乘车就是将他们的生命交付给你,你必须对他们负责。” 许爱民看着他的爱车对我们笑笑, “我们这是做一行,爱一行啊!” 必须对每个生产厂车型的制造工艺性、安全可靠性、行驶平稳性、经济实用性、道路适应性、服务及时性、旅客舒适性、材料的寿命、整车组成零部件的匹配和整车不同规格与价格等了解清楚。许爱民现任广东省江门市汽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到目前为止,该集团总资产已超过12亿元,拥有各类大中型客车、城市公共汽车、出租小汽车、双层观光巴士等营运车辆近3000辆,在册员工7000多人,离退休员工1700多人,年客运量13亿多人次,年客运周转量33亿多人公里,年营业收入额8亿元。
对于这样一支专业运输队伍而言,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总经理许爱民是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身上的责任非常重大。从一名技术人员到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这其中转变之大可想而知,但许爱民却将其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 “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而管理人员需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 如何识才用才,是经营企业和拓展企业最关键的环节。的确,在管理问题上,许爱民真正做到了如他的名字——爱民,真心实意地爱员工、关心员工、重视人才。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必须从用人着手,必须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许爱民在企业管理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落实执行力,集团上下协调一致。
许爱民在管理员工方面做到真心真意,爱民如子,他常说“我们大家有缘分走在一起,共同建设和发展好我们的企业,这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所以,我们彼此都是企业一名员工,应互敬互爱,常言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他对职工的家庭、个人工作、子弟读书就业等方面的困难,都非常关心,如果发现问题,尽量想办法给予妥善解决,和员工关系处理得很好,受到员工们的爱戴。许爱民对集团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他带领全公司的员工,团结一致,以“保稳定、抓安全、促发展、增效益” 为主线,牢记企业精神:“团结、求实、奋发、自强”,以“做强做大汽运集团为主攻方向”,加快企业转型和经营结构调整,推进企业改革重组和资源整合,2010年重组收购了江门市公汽公司和新会新福利公汽公司,优化整合公交线路,更新残旧车辆,全面启动公交智能卡收费,完善企业内部建设,推动站场规划建设和公交优先发展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服重重困难,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许爱民的带领下,广东省江门市汽运集团有限公司在江门国有企业发展中可谓是独树一帜。江门汽运集团2004—2012年连续9年入选“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2007—2012年荣获广东省“质量信誉AAA级企业”;2010年2月成功跻身国家一级道路客运企业行列;2010年被评为“全国交通客运行业优质服务示范企业”;连续10年被评为交通运输部重点联系企业、省交通运输厅重点企业,“广东省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 和“江门市三星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许爱民非常自豪地说:“做一行,爱一行。我看到了公司的腾飞,心里真的感到非常自豪!”当然,这不仅仅是公司的腾飞,这也是许爱民人生道路上的腾飞。许爱民的人生轨迹就是默默地耕耘。他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如穿插在城市的公交线路,每一个转折就是一个公交站点,每一次成功就如公交准时安全到达一个站点。最终把乘客安全送达站点,这就是许爱民的人生公交线路。
作者:谢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