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人物名片】李雄岩,1963年出生,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人。1981—1985年就读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造船系(现土木与交通学院) 内燃机专业。现任中海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油田建设工程公司工程设计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湛江南海西部石油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经理,教授级高工,国家工业信息部海洋工程项目专家组专家,国家注册设备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优秀设计奖4项,拥有16项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获2011年度湛江市优秀企业家称号。担任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理事,兼任广东石油学会理事、湛江市建设政研会理事及湛江市勘察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平台》和《湛江建设》期刊编委。
盛夏8月,我们经过雄伟的湛江海湾大桥,踏上了经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湛江南油区。初来乍到,我们未能及时找到李雄岩校友的公司,他热情地委托同事出来迎接我们。当走进李雄岩校友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时,他已带着爽朗的笑容在等待我们了。
青葱岁月 负笈求学
回忆起少年时代读书的日子,李雄岩十分直率地说: “跟你们现在这一代年轻人相比,我们那一代可算是‘惨’咯。”第一次高考时,当时作为省人大代表和归国华侨的校长以及班主任都亲自多次动员他考大学,但作为农村的孩子,为了稳妥拿到“铁饭碗”,他毅然放弃考大学而选择报考中专,最终还是与烟台海军潜水学校失之交臂落选了。在有6个子女的农村家庭长大的李雄岩,顶着巨大的家庭压力和经济困难,带着落选的痛楚继续在湛江遂溪一中补习,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最终他考了全校理科第二名的好成绩。面对择校,他坦言: “当时想去中山医科大学,可是得读6年;放弃清华,是因为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我毅然选择了华工。”他觉得华工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工科学府,颇有名气,而且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于是李雄岩在华工开始了4年的大学时光。
华园疏影 青春年少
“华工老师给我的印象是4个字———和蔼可亲”,李雄岩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在华园求学时给予他帮助的老师们。大学期间他曾因病住院3个月,错过了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学校和院系要求他病愈后把落下的课程补修完再参加考试,但李雄岩不愿以后的学业受此影响,大着胆子敲开了系党委书记的门,凭借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和坚持感动了老师,获批参加具有缓考性质的补考。果然不出所料,他一次性通过了全部考试,后续学业也得以顺利进行。“系党委书记是陈年强老师,班主任是赖汉闻老师,还有一位女化学老师专门来我们宿舍帮我补习功课”,李雄岩一一回想起当年恩师的名字,言语里满是感激之情。
“20世纪80年代的华工,学习氛围很浓厚。”李雄岩对当年学习生活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华工的课室比较少,李雄岩经常早早去占座自习,十分勤奋。当然,大学期间也有很多生活趣事,“文体中心上面是7号楼,百步梯上面是12号楼,那里有我跟着班长练习‘功夫’的身影。”1号楼空地和东湖边的篮球场时常放映李雄岩所钟爱的露天电影,在那里他度过了美好的休闲时光。
从湛江到华工求学,李雄岩最大的感触是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感受多元的思想文化带来的碰撞,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在华工,他慢慢成长了。
扎根实践 筑梦南海
采访间隙,我们看到李雄岩办公桌上满满的资料和专业期刊,还有大大小小的荣誉奖杯,不禁感叹他20多年的潜心奋斗,该留下了多少难忘的故事啊。
1985年大学毕业后,李雄岩被分配到南海西部石油勘察设计公司工作,这一干就是28年,从当初的工程师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工业信息部海洋工程专家。他说,刚分配回湛江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想着踏踏实实工作,然后成家立业。
当时李雄岩所在的南海西部石油公司虽成立已久,但只能开展勘探业务,直到1986年才和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公司合作建造第一座海上石油平台。刚入职的李雄岩经过一年的英语培训,此后他在1990年正式参与开发中国海上第一个自营油田,同时也是南海第二个油田———涠洲11-4油田的设计、现场建造、海上安装及调试等管理工作;也担任过国家重点工程———东方1-1气田开发项目海上安装、调试及投产的总指挥。在南中国海屹立的30多座海洋平台中,几乎每座平台都有他辛勤的汗水和功劳。从一个船舶内燃机专业的毕业生成长为海洋工程的全方面专家,李雄岩如果仅靠自己“擦边” 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征服与航天工程难度相近的海洋工程领域的。他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超强的学习能力,深入钻研不同专业的技术,再结合工程实践,才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出色的业绩。他笑言,正是自己平时对实践的重视,使他在开会的时候即便抛开图纸也能对各种设备元件的原理倒背如流。
1994年兄弟单位渤海石油公司委托他们设计一套直升机落水逃生培训设备,并要求能在国内制造。由于南海西部石油公司从挪威进口的相关设备属于厂家的专利,因此没有任何设备图纸和原理图。李雄岩带领团队不辞辛劳地对原设备外形进行测绘,并专心研究设备原理,经过辛勤的努力终于成功地设计出图纸,带领制造厂顺利完成了制造工作——这台“自力更生” 的产品至今仍能正常使用。在当时国家外汇紧缺的情况下,这项技术攻关为国家节省了十几万英镑的外汇。
多年的工程经验使李雄岩敢于创新并敢于在实践中尝试自己的想法,至今他仍对自己当初的得意之作津津乐道。2003年某平台在海上安装过程中,海底立管与平台主梁出现碰撞现象。当时解决方案有两种:利用海上浮吊移动立管或是切掉主梁碰撞部分并补强。前者既耽误工期又要增加几百万元的费用,而后者却属世界海洋史上前所未有的工程案例,而且结构工程师都极力反对。但李雄岩力排众议,并争取著名的挪威船级社DNV对切掉主梁的方案进行验证,终获成功。经过他们的努力,使气田得以提前45天投产。
无独有偶,这样大胆的尝试李雄岩同样运用在2012年。当时中国最大的海上平台组块在湛江场地建造完毕,正准备拖拉装船时,项目组的所有工程师及专家们经过几个月的分析研究都认为必须对平台的“滑靴” 部分进行改造以符合拖拉要求,宁愿多花300万元和耽误工期也要确保安全。李雄岩得知此情况后,主动积极地向领导汇报他的分析结果和想法:不需花任何费用也不需作任何改造,同样可以满足拖拉装船的要求。最后他成功了!这也成了海洋工程建设史上少有的案例。
访谈过程中,李雄岩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经历,说得最多的便是“实践”二字。他坚持不断地实践,这使仅有本科学历的他先后获得4项省部级科技奖,拥有专利著作权16项,还是南海石油公司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名被评为海洋工程的教授级高工,一度得到国内权威的上海船舶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受聘邀请函。在他看来,“实践方能出真知,理论要结合实际”。
睿智谋划 方成大业
谈起现在工作的南海西部石油勘察设计公司,李雄岩感触良多。从基层普通员工到公司管理者,李雄岩虽然前前后后经历了技术岗和管理岗的几轮轮换,但是他始终执着于技术的学习。作为学习技术、立足技术、做过技术管理的人,他坦言自己一步也离不开技术。遇到难题和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他在专业技术上的严谨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
作为技术管理者,李雄岩比较倾向于开放式的管理。在保证遵守企业基本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他觉得管理员工主要还是靠其自我约束。因此他一贯尊重人才,给人才相应的待遇,采用业绩考核制,使员工有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只有给员工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引导员工自主地与公司一起奋进。对现代国企而言,市场化的冲击无疑是改革的动力。李雄岩坦言在2004年前公司的产值只有1300万元,经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他坚持选择和同事们一起打开设计市场,直面市场的挑战,终获改善。2008年公司获得国家海洋工程设计甲级资质,达到承接所有的海洋工程的能力;2011年公司年产值超过1亿元,比2004年翻了8倍。
寄语学子 共划未来
“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辉煌的人生,即便是平凡的人生,也要踏踏实实做事。祝愿华工越来越好,华工学子为国家多做贡献!”
“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尊重科学,尊重技术”,这是李雄岩最想对华工的师弟师妹们说的两句话。回首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李雄岩觉得大学阶段大家最缺乏的便是实践了。他认为华工人要敢于在学专业的时候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可以把企业专家请进学校,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以后的工作实际。
“不像有些行业拍着胸脯就能许下承诺,企业家、工程师不是只靠拍胸脯保证就能出成果的,要务实做事,这也是我们华工一向的务实精神所在。”窗外是蔚蓝的湛江港湾,李雄岩校友已经为南海、为国家海洋资源奉献半生,他期待自己能够继续为这片蔚蓝海域做出贡献。我们祝愿他在这片“梦之蓝”实现自己最宏大的梦想。
作者:庄丽彬 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