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简介】王建祥,男,1962年出生,博导。1983年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力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悉尼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帝国理工学院和阿尔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副院长。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细观力学、纳米力学等研究。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
北京难得在如此炎热的夏季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我们一行人一路走一路问,一边感受着北京大学悠久的人文气质和新鲜的理工氛围。北京大学工学院就“隐居”在一片片看起来不起眼却很有韵味的建筑群里。说来也巧,我们在路上遇见了几位学生,提起王建祥,他们都说: “在我们心中,他非常平易近人,讲课生动有趣,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我非常喜欢上王教授的课,他虽然对我们很严格,但是课讲授得真的很棒!”
难忘华园奋斗日
王建祥在1979年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系航空发动机专业学习。在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下,他立志本科毕业后做一名工厂的工程师。但在毕业前夕,他受一位坚决要考取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研究生的朋友的影响,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王建祥报考了华工数学力学系的研究生。阴差阳错的是,和他约定考取华工研究生的朋友落榜了,而王建祥却考上了。于是王建祥只身一人来到广州,开始了华园的力学研究生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他做学问、搞科研的人生道路。
对于当时初到广州的王建祥来说,炎热的气候、陌生的语言,一切都很新鲜而富有挑战性。不过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很快在华工翻开了自己求学的新篇章,也确定了他一生的追求。
研究生宿舍、实验室、图书馆到处可见他努力学习的身影。他说华工是一所学风很踏实的学校。当时华工的复合材料力学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研究和探索的东西还很多,课程设置也很严格,对研究生的要求相应地比较高。所以那时研究生宿舍经常有通宵做学问、讨论题目和写论文的现象。王建祥和同学们都很刻苦,对他们来讲,客观条件不好并不要紧,但学问一定要搞好,论文一定要写好。说到这儿,王建祥很感激:“如果没有华工,也就没有我从事科研的决心,也没有我严谨的求学态度。” 王建祥回忆道,有时在宿舍推导公式,曾很久都没有头绪,但当解出答案的时候,他就欣喜若狂,像被赋予了新生命一样。王建祥说,推导公式就好像写一首首乐曲,只有写出合适的音符才能变成一首美妙的歌曲。
在王建祥的记忆中,有几位老师在他的研究生涯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范赋群老师、周履老师等很多力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都是他成功路上的领路人。现在看来,王建祥到北大执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这些老师的影响。教授们会分享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会请外国的教授到华工开展关于力学的座谈会和讲座。这些学习的机会激发了王建祥个人对于力学的研究兴趣和钻研精神。在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下,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发表在力学研究领域权威期刊—— 《力学学报》英文版上,这代表了对他三年研究生生涯的肯定。正因为有了华工力学研究的经历作为基础,王建祥无论在之后远赴异国他乡求学还是执教北大,都带有华工的特质——专注严谨。
教书育人报社会
从华工毕业之后,王建祥赴四川大学执教,而后在悉尼、英国和丹麦攻读更高的学位。即使多年生活在海外,王建祥还是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事实,这也更坚定了他学成回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信念。
1997年底,王建祥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尽管教学、研究以及生活条件都不如国外优越,但王建祥仍然坚信回国的决定是正确的。回国后不久,他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持在繁忙的科研教学工作之余参加党课学习,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党组织生活,并在200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科学研究是一件枯燥而辛苦的事情,一个个实验数据、一条条定理推导都需要花费极大的心血去获取、证明和运用。然而在王建祥眼中,科学是美丽的。本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他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与办公室度过。王建祥的工作很忙,每天很早就到办公室,很晚才回家,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连王建祥的同事都说“周六周日都能看见他办公室的灯亮着”。在学术研究中,王建祥本着务实的态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近年来,王建祥领导的研究组在表面效应对固体物质力学行为的影响这一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除了科研,对于王建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学生。他在一心专注于教学的同时,对研究生培养的精益求精不亚于对学术尖端的苦苦追求。他身体力行,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们每次做完实验,他都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刚刚跟随王建祥学习的学生,对他的严谨态度还不甚理解,但王建祥时常教导他们:“科学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严谨的,不能有一点疏忽。你们要从点滴做起,养成习惯,才能保持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现在,作为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副院长,王建祥依然尽职尽责。不仅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和同学老师们的关系也很亲密。他很健谈,经常和大家开玩笑,主动帮大家解决问题。对于王建祥来说,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也许更多地意味着贡献,而不是索取。
无论教书还是育人,无论科研还是生活,王建祥都将自己的执着付诸每项事业中,亲力亲为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所应该有的形象。
铭记母校师生情
毕业这么多年来,王建祥即使工作非常繁忙,仍多次回母校探望。他说:“华工依然是那么美,曾经居住过的西一宿舍楼还是那么亲切,东湖西湖的水还是那么澄澈,在湖边散步能让我回想起从前美好的时光,让我感到无比幸福。”生机勃勃的校园也让他给予华工的学子们更高的期望。
王建祥说,华工是一所低调、朴实的学校,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人非常多,学生的探索精神也很值得鼓励。而现在,无论是北大还是华工,学生都更加多元化,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更多,学校每年都有很多的交流和交换活动。面对这种情况,学子们能否抓住眼前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很关键的。“毕竟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嘛,我不能总是用老眼光看学生和这个社会。” 王建祥笑着说。
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活,王建祥动情地说道: “华工改变了我一生,是华工让我决定把踏踏实实做学问作为终生的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最纯粹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大家一定要珍惜。”
后 记
热爱是坚持一项事业最坚定的支柱,是对人生最负责任的选择。曾经作为学生的王建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严谨踏实;现在为人师的王建祥在平常的工作中也十分严谨踏实,是学生们难得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对科研的热爱,就是王建祥踏实肯干的力量源泉。有了这种热爱,再苦再累也是一种甘甜。
作者:乔子铭 金昊思 沈娉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