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简介】姚国文,男,博士,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工程师。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从事桥梁检测与评估、桥梁加固改造、结构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等8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三大索引收录26篇次),主编《桥涵维护与加固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取得教育部、广东省科技成果2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
有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行于山间,平和内敛,正如青山沉稳,潜心于桥梁科研工作;他踏遍江河,辛勤工作,正如绿水灵动,奔走于祖国的河川大桥。他就是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姚国文校友,既乐山,亦乐水,怀仁者之心,从智者之业。
漫步青山寻意境,扬手江河守远志
回忆起家乡,来自山东的姚国文笑着说:“山东煎饼知道吧?其实我是吃着山东煎饼长大的。”那时候家里靠农耕为生,是父母日夜辛勤劳作供养他三姐弟读书。“能读到哪里就供到哪里”,在那个经济环境并不宽松的年代,他对父母当时的鼓励记忆犹新。于是,怀着“读书改变命运” 的朴素理想,怀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姚国文在重庆大学工程力学系开始了漫漫求学路。他并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勤奋学习,潜心钻研,本科毕业后相继拿到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硕士和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的博士学位,成为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博士之一。
但对于爱接近大自然的文艺青年姚国文来说,求学路上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图书馆里奋笔疾书的日子,而是在山城重庆的登山经历。他似乎特别喜欢南方的山。他兴致勃勃地分享道:“大学期间我把重庆歌乐山的所有山头都爬了一遍。”不同于北方大山的夏荣冬枯和气势苍茫,南方的山四季常青、婉约幽静,与他安静宁和的性格相印。“多到大自然走一走,可以修身养性”。闲步青山,登高而望,年轻的姚国文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平和的心态。除了登山,他还喜欢旅行。大学的一个暑假,他利用勤工俭学的收入,一个人到成都旅行,从那时起就爱上了这种自由行。“前段时间到云南、贵州自驾游,还遇到了很多利用暑假出来旅行的大学生。”姚国文非常赞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观点,他说: “四处行走,开阔的不只是眼界,还有心胸。” 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日后选择了躬身桥梁工程,在祖国河川间四处奔走的道路。
姚国文的求学之路从20世纪90年代跨至2003年,期间,下海经商成了时代关键词,很多人奔向了创业,奔向了物质、金钱。面对着物质意识日益泛滥的社会,他为何仍然选择了留在学术、留在校园呢?稍加思索,姚国文说道,自己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他认为一个人的性格跟他从事的职业有一定关系,喜静的他适合高校或者科研单位,而他也喜欢清新的校园环境。硕士毕业后本有一份铁路局的工作,待遇很不错,面对参与工作和学术深造这两条路,姚国文曾经有一点迷茫。这时他的博士导师刘占芳教授找到了他,鼓励他在桥梁建筑方面进行深造。刘教授十分了解自己的这位学生,外面的世界虽精彩,但科研工作更适合沉稳踏实的姚国文,这样一个兢兢业业、愿意啃“硬骨头”的老实人,留在桥梁研究领域更能发光发热。说到这里,姚国文十分感慨:“对刘教授真是感激不尽啊!那天晚上我们就在重庆交大的灯塔下聊到凌晨两点,第二天我就报名参加了博士考试。而那次谈话基本上确定了我后来的人生轨迹——为了桥梁走天下”。
2003年,姚国文来到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包容兼济的校风和大气优雅的校园环境,让初来乍到的他胸怀更为开阔。回忆起与博士后导师黄培彦教授的合作,姚国文想起了在广东省河源市龙母庙附近一座大桥的加固工程, “黄教授已经50多岁了,本来可以在现场外指挥,但是他不仅来到了施工现场,还拿起测量工具亲力亲为,实在佩服”。谈到这里,姚国文说出了自己的期望,在深入探求实验力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努力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桥梁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以此为目标,孜孜追求。
受了悠然青山、开阔河川的启迪,受了刘教授和黄教授的启发,姚国文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排头兵”,作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学科、团队青年骨干,他带领科研创新团队和实验室人员,建起了“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的评估,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运输部、重庆市重点学科,以及“桥梁建设与维护技术” “桥梁监测与维护技术” 两个重庆市创新团队通过验收,成绩优秀。
自2005年来到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执教后,姚国文先后主持、主研了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6篇次。2009年,他主研的“大中型桥梁加固、修复、处治系列新技术开发与工程示范” 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1月,姚国文还获得了“2010—2012年重庆市科技系统先进个人” 光荣称号。
20世纪80年代,“70后”正处价值观动荡的少年时代,改革开放带来的各路思潮迎面扑来,很多人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无所适从;90年代,在大学,正是青年激扬之时,文凭却因为金钱开始褪色,很多人在商路和仕途间摇摆彷徨。带着“70后” 的理想主义,带着一点脱俗的质朴,姚国文坚守于学术,留在了他所热爱的校园。
汗洒讲台芳桃李,放眼港澳架长桥
2005年,姚国文来到重庆交通大学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在8年多的教学生涯中,他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追踪最新的学术动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他经常将教学活动与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们说: “听姚老师的课,就是一种享受。”2008年,以培养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为主旨的重庆交通大学首届“茅以升班”成立,姚国文担任班主任。他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强化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4年的努力收获了累累硕果,茅以升班学生中,参加桥梁结构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国内外科技竞赛的比例达100%,获奖率达75%,近20篇研究论文发表于学术刊物,考取研究生率达90%。这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凝结着姚国文诲人不倦的心血。
除了潜心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桥梁方面的专家,姚国文大部分时间都在跟桥打交道,多年来,姚国文积极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社会服务。他的脚步踏遍了西南地区的山山水水,为包括重庆石门大桥、万州大桥、万安大桥等180余座山区旧桥、危桥提供检测评估、维修加固等服务,保障了桥梁的安全、畅通,带来了8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说到这些令人自豪的成就,姚国文却显得有些羞涩,他摆摆手说:“我们都只是尽职尽责。”
现在重庆交通大学正负责港珠澳大桥的施工监控。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50多公里长,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包括桥梁、隧道、人工岛,其中6公里长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混凝土沉管隧道,埋在40米深海底。大桥地质条件比较差,沉管隧道断面大,海上施工条件恶劣,两个人工岛需要在软弱地层上填海造成,以及海洋环境桥梁的耐久性、桥梁建成后的监测与管理养护等问题,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技术难点。而姚国文,正是这支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带头人。他提到这次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联合中标港珠澳大桥的监控项目,从技术方案、人员组织、仪器设备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学校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优势,实验室科研团队组织精干力量将全力投入,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带着为师育人的爱心奉献,带着回报社会的宽怀胸襟,姚国文赢得了尊重,一步一步实现着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淡名利做踏实事,甘奉献铺康庄路
重庆交大有种精神叫“铺路石精神”。铺路石指在架桥、铺路、地基中用于底层架构,其特点是抗压、坚韧。铺路石精神现多指如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地承受压力,不屈不挠、甘心奉献的精神,跟姚国文土木建筑的研究领域、作为老师、教授的身份都有相通之处。姚国文感慨道: “当年重庆交通大学的莘莘学子为了川藏公路奉献出了汗水、青春甚至生命,这种铺路石精神是永远值得学习的。当代交通人为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努力为国家建设道路、桥梁、隧道,为老百姓修筑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这也是值得赞赏的铺路石精神。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看到一个个学生从校园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我感到责任重大,有义务把这种铺路石精神发扬光大。”
铺路石精神是可贵的,但当下“承认个人利益,张扬个人价值” 的社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都追求实用的成功学,对于这种风气,姚国文的看法是:“现在社会是一个思想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成功的标准也是多元化的,但是过分强调个人,有时候会阻碍前进的脚步,很多时候团队的力量、集体的平台更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现在高校扩招,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姚国文对我们大学生给出了寄语:“希望同学们能够脚踏实地,掌握知识,学好本领,在社会上占领一席之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的价值。记住永远没有不劳而获,要想获得必先付出,要么付出汗水、要么付出智慧。”
无论是重庆交大的莘莘学子,还是当下的大学生,都应该有一种铺路石精神,功底扎实,有如铺路石的坚硬;信念坚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有如铺路石的忠诚不移;脚踏实地,甘于奉献,有如铺路石的甘于平淡,但却能发光发热,尽职尽责。
漫步青山,他寻得一隅宁和意境;扬手江河,他守得一方理想志向;精心执教,他芬芳一片桃李;热心服务,他躬身无数长桥。也许志向并不伟大,但凭着质朴,凭着坚守,在这片热土上,他终究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我们将敬佩他,敬佩铺路石精神,敬佩“怀仁者之心,从智者之业”的所有人。
作者:陈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