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 桃李芬芳——访中原工学院副院长曹健校友
日期:2013-11-27

【简介】曹健,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69年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原工学院副院长。199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学、食品酶学、食品生物技术。先后完成科研项目1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现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河南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郑州市优秀教师。

7月下旬的郑州,炎热依旧,正如这座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热情。在中原工学院的门口,我们见到了曹健校友。娇小身材,干练短发,清脆嗓音,如此形象,让我们忍不住想用“可爱” 来形容这位女校长。曹校友热情地把我们迎到办公室,办公室窗明几净,桌子上是一摞摞摆放整齐的《河南日报》,让人倍觉清爽。访谈就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

结缘华工

1994年,金秋9月,秋高气爽,从郑州粮食学院(现河南工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曹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华工轻工与食品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选择读博的过程中有段小插曲。曹健回忆,当年硕士毕业本打算直接工作,就联系了一家单位,可那家单位居然回复“今年不要女生,只招男生”。年轻的曹健觉得很生气:“这太不公平了!那我就去读博士,毕业时让你们来找我。”这些怄气的话现在想来已经是笑谈了,当时却是让曹健立志读博的青春宣言。

谈及选择华工的原因,曹健说: “我本科学的是生物,硕士学的是微生物,这两个专业都偏重于理论,而我希望所学的知识能与实际应用离得更近一些,在微生物研究的后期就逐渐向食品发酵的方向靠拢,而华工的食品专业发展得很不错,这是原因之一”。再加上华工师兄王平诸、孙君社两位校友的“强力推荐”,曹健下定决心,要去这所美丽的南国大学读博士。

回忆起当年入学考试的经历,曹健还是相当地兴奋。她当时心目中的导师是德高望重的高孔荣教授,高教授长期致力于保健食品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和研究,当时年岁已高,就对想要考他博士生的曹健说: “我过去招三个博士生,也就是考试的前三名。如今快要退休了,今年就只招一个了。” 高教授这样的严格要求让曹健心里“敲起了小鼓”,但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冲劲和单纯宁静的气质,她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进华工,拜入高教授门下,成为最后一位“关门弟子”。

就这样,曹健结缘华工,开始了在华工的三年求学生涯。繁华的广州,朝气蓬勃的华工,美丽的五山,丰富多彩的博士生活向她拉开了序幕。

情系华工

华工,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设计师茁壮成长的美丽摇篮。华工的思想是开放的,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是面向全社会的。在采访中,曹健和我们分享了她当年在华工那些难忘的求学经历。曹健开玩笑地讲起当年第一次用有机玻璃反应器养殖螺旋藻的“失败”

经历。作为一个比较创新的项目,当时并没有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实验难度也比较大。在完成制作反应器和接种螺旋藻的基础工作后,已经是下午6点多。曹健调好运转设备,就和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一起信心满满地回去了。“结果第二天早上过来一看傻眼了”,原来反应器的一根管子接得不够牢固,泵的震动使管子脱开, “3个月的工作就这么白费了,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从头来过。”当然,曹健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所有实验任务。

曹健的博士生活中有很多美好而深刻的回忆。总结在华工的读书经历,曹健给同学们这样的建议:“千万不要死读书,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真正地运用知识,这也是我当时报考华工的原因之一。”

谈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曹健深情地回忆起高老师和李老师,说: “他们的学问、人品,都堪称为人师表,是学生的好榜样。”

“高老师在生物反应器领域全国知名,治学严谨,但是他为人特别朴实,勤俭善良,十分低调。”60多岁的高孔荣教授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住在东区简朴的小平房里,这些细节让曹健校友止不住地赞叹。高教授是个对自己、对学生都要求很严格的人,同时他也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考虑到曹健的生物专业基础,他十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用生物反应器养殖螺旋藻” 的研究方向,“每周一和周三,高老师都会风雨无阻地到实验室解疑答难”。这些学术上的影响、关心和帮助,让曹健既感动又温暖。

曹健另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是上英语课的李老师。李老师留英归来,在英伦文化的熏陶下,言谈举止很有绅士风度。“他笑的时候总是微笑,从来不会哈哈大笑。英式英语发音十分标准”,曹健这样形容着,好像又回到了华工上学时的英语课堂上,窗外的榕树叶子哗啦啦地响。

师恩不忘,在谈话中,曹健处处流露出对老师的思念、尊敬与感激之情。这也影响到她后来的职业发展。“因为对这两位老师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当时就萌发出一种想法——做一名老师也不错。” 于是,1997年毕业之后,曹健也走上了人民教师的岗位。

杏坛耕耘

1997年博士毕业后,与许多同学留在珠三角、进入企业不同,曹健选择回到郑州,进入郑州粮食学院当教师。谈及缘由,曹健说这主要与自己的性格有关。“我不是一个外向型的人,而是比较喜欢安静。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觉得大学这种宁静、宽松、自由的环境更适合我。” 加上女孩子比较恋家、念旧,希望能够回到自己长大的城市,曹健毅然地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两年之后的1999年,郑州粮食学院进行院系调整,成立了生物工程系。凭借在生物领域的建树和教学经历,曹健成了生物工程系副主任,2001年起担任生物工程系主任。2004年,郑州粮食学院更名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改称生物工程学院,曹健继续担任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2008年,河南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部分副厅级领导干部,学校从关心教师、干部成长的角度出发,为符合年龄、学历等报名条件的人员统一报了名。“其实早在2003年,河南省就组织过一次这样的公开选拔,当时有博士学位的人很少。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我个人对于从政没有太多的追求,也就没有报名。这次既然学校给大家报了名,就去考一下吧。” 曹健这样介绍这次岗位变化的起因。

“当时正逢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时我所在的学院还承担了河南省部分高考试卷的批改工作,作为学院负责人,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这些事上了。对于公选考试根本没时间复习,也就干脆不复习了。没想到的是,考试的题目以及所涉及的内容不是以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为主,很多考题是围绕在工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办法来出的。” 这样一来,平时专心于做好本职工作的曹健,笔试起来反而更加得心应手。但是我们知道“幸运”只是曹健的自谦而已,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是曹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而非急功近利的处事原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曹健说:“我始终认为,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为了学校的发展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表面上看是吃了亏,其实工作中点滴的历练所给予自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受用终生。” 经过长达半年多的笔试、面试、入校考察、省委常委差额投票、公示等多个环节,曹健最终成为入选的5位党外高校副厅级领导干部之一,被任命为中原工学院副院长。

她认真从教,因材施教,很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她把上课和科研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奉献了所有的力量,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时光飞逝,在中原工学院新的职位上,曹健已经工作了5年。她依旧是那么的恪尽职守,待人亲和,宁静致远。祝福她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祝福华工

身为华工校友和教育工作者,亦师亦友的曹健对华工学子们有很多建议。

曹健觉得在华工读书,城市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都非常好,我们应当珍惜,并且抓住机会。“广州是个经济发达、历史悠久的城市。上学的时候,周末有时常出去看看,很喜欢这座城市”。谈到华工的学生时曹健说: “有些学校的大学生可能会书生气重一些,而华工的学生给我的感觉是独立性强、勤奋、实干。”在曹健眼里,作为大学生,独立、务实都是很好的品质,不过就学生而言,多些书卷气也未尝不好。但是有一点,一定要争取多方面发展,才能够增强我们华工学子的竞争力,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谈到大学生是否应该对将来有所规划,曹健开玩笑地说: “这个问题说来惭愧,我是到博士最后半学期临近毕业的时候,才计划去做老师。在那之前确实没怎么规划过。但并不是说我没有提前做好规划就觉得它不重要,恰恰相反,我认为人生规划对于大学生十分重要,如果能早早制订是再好不过的。”同时曹健也指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当初的规划很可能不再可行。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制定高瞻远瞩的规划之后,要懂得适时调整,这种应变和适应能力也同样重要。

在采访的最后环节,我们的话题再次回到了母校华工。毕业之后曹健一直十分关注母校的发展,也对母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祝愿我们的母校明天更加灿烂辉煌,华工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曹健对华工和华工学子的寄语说得也许并不多,但她用自己的行动和人格魅力告诉了我们做人应该具备的态度和遵守的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她的认真、她的亲切、她的真诚,都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这个难忘的夏日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和感动。

    作者:常钰苑 申超 张宇彤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