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简介】高富荣,男,广东惠州博罗县人。1982年7月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化机系轻工机械专业毕业,现任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华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办公室主任、全国法制计量管理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历任惠州市标准计量管理局计量科科长、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惠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研究课题“3MN叠加式力标准机的研制”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种机动车超速自动监测系统的检定方法及其标准装置的研制”获国家质检总局“优秀科技论文奖” 二等奖,“机动车自动测速系统在线检测及计量溯源技术研究” 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三等奖;发明专利一项(一种公路测速系统的检验方法及其装置)。
阳春三月,正是木棉花开的季节,在华园60岁生日刚过之际,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在这暖而不灼的阳光中,在这花香醉人的春天里,我们来到了东莞石排镇,采访了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高富荣校友。采访前,我们不禁猜想,这样一个大半辈子都在和计量打交道的人应该是严肃而不拘言笑的。待有幸目睹其本人时,发现他平易近人,年轻俊朗。他甚是健谈,风趣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谈吐让整个访谈过程一直处在轻松自在的氛围内。百忙之中,他腾出一个早上接受我们的采访,其间,还特地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计量院,向我们介绍有关计量院的发展情况、所获得的成就及要达到的目标。几个小时的交流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感受到了他的睿智、他富于哲思的人格魅力。他有着不小的成就,但却说自己不算成功;在仕途得意之时毅然辞官,转为纯粹技术的计量工作,他的经历不可谓不独特,然而他却那么平淡、朴素。洗尽铅华,他正如春天里的“农夫”,只顾辛勤地耕耘着,默默地奋斗着,有过很多成就和收获,但他却还保持着那农民般的质朴,温和中充满着亲切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 缘结华工羽翼丰
高富荣出生于惠州博罗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帮忙家里做砍柴、插秧、养猪等农活。也许是这种艰苦的环境培养了他的自立自强精神,他养成了勤劳、做事认真的好习惯。高中时代,因为积极劳动的良好品质,他身兼劳动委员和生活委员两职,带领班级同学开荒200亩,用锄头锄了400米的运动场,挑砖砍树新建了校舍,等等。他还让我们看了他手上当年砍柴留下的一道长长的疤痕。积极劳动的同时,他还是一个好学生,在没有父母督促要求的情况下,凭着兴趣和认真,一直保持着非常优秀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各科成绩从来没有低于95分。因为在他心里,认真最重要,只有认真,才能有出息,才能有成就。当问及最后为何选择华工时,高富荣校友幽默而又自豪地说道: “因为那时华工的录取分数最高,不考华工怎么行?” 高富荣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届大学生,那时流行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而华工也是当时广东最好的大学,就这样,高富荣来到了华工。
记忆的长卷逐渐拉开,回忆起4年华园生活的点滴,高富荣眉宇间流露出一股难以掩盖的激动之情,感慨地说: “我们这一代呀,经历过‘文革’,特别珍惜读书的机会。对自己学习以及任课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 许多老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印象最深的是大学中的两位老师,冯秉铨老师和何自然老师。他说,开学时冯秉铨老师说的一句话“大学就是学会怎么读书,学会学习的方法”他至今牢记在心。而后来他的经历也无形中佐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大学学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很多都需要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学到。大学里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适应不同的环境。另外一位是何自然老师,曾经给他们上过一门“化工原理”课,课程本身非常难,学生难以理解,就投诉换了老师,但随后发现其实是课程本身难的原因,第一位老师上得还更好,于是大家又申请换回原来的何老师,虽然几经波折,但何老师师德非常好,一点都不抱怨,依旧一如既往地认真给他们上课,用心解答他们的疑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位刚上大学的懵懂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为“文革” 后恢复高考的老三届学生,高富荣用8个字来概括那时的大学生活:认真读书,发奋图强。他说,那时他们的大学生活就是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和宿舍,恨不得把睡觉的时间都拿来学习,生活虽然单调但充实而有意义,因为所有同学都在学习,都明白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改变命运。那时的他们,相信生活,坚信四个现代化,坚信未来会很美好,每个人都充满着干劲和激情,发奋读书。他说,读书时他就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自己的理想信念“做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很傻,但正是这种信念驱动着他努力、认真地做事情,并得到大家的认可,进而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在高富荣的娓娓道来中,我们也仿佛回到了他成长的时代,看到了那个在勤劳地挥舞着锄头辛苦劳作之时却也不忘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寒门学子,靠着勤劳、勤奋,他走出了落后的农村,又在华园这片沃土上羽翼渐丰,实现自己梦想的腾飞,内心有些许的心酸,但更多的是被鼓舞的感动与分享他成功的喜悦。
弃政潜心计量路 哲思如灯照人生
毕业之初走上工作岗位,进了机关,高富荣被分配到韶关学检定。认真的干劲再次体现出来,他把各种仪器的规程都抄出来晚上背,所以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的检定技术,至今还能修很多的计量仪器。有一次,他接到一个写通知的任务,由于大学学的是理工科目,不熟悉公文写作的他写了一个很长的通知,结果被领导以“奇文共赏之” 的标题贴了出来,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应该是很难接受的事情,但是高富荣一点也不懊恼,他看到自己文科的薄弱,于是买了本《实用新词》,自己学习,开始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后来他胜任了机关许多的文字工作。如今自己的讲话稿也经常是自己操刀。2005年,告别大学生涯20多年的他,因考高级工程师的需要,重新学起了英语,整个春节都在背单词。由于他不懈的努力,当年就成功考上了高级工程师。不卑不亢,低调沉稳,不断学习,老一代华工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传承着华工人朴实无华、博学慎思的精神。
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高度认真的工作态度,高富荣很快在惠州市标准计量所崭露头角,短短5年间就成了科长,1991年成为惠州市质监局标准计量所所长,1996年升任质监局副局长,2000年当上质监局局长,成为惠州市最年轻的局长。
然而,2004年,高富荣校友做了一件至今令许多人不能理解的事,那就是弃政从技,不再担任惠州质监局局长,而是来到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诚然,凭借自己的能力勇立潮头,成为行业的弄潮儿固然难得,但是激流勇退往往更加难能可贵,更能看出一个人胸怀的远大。正是仕途得意、前途不可限量的时候却做出这样一个选择,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这样做的呢?问及这个问题,高富荣笑言:“以前当局长,逢年过节,家门口是车水马龙,如今是门可罗雀。但我还是不喜欢做官,这是我的价值观决定的。” 随后,睿智的他话锋一转,反问我们一句: “什么是幸福?” 在高富荣看来,能干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幸福。人生,长短都是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能够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过得幸福,那才是终极目标,那才是人生的理想信念。高富荣说,人为什么做官?那也是实现自己的一种人生价值,一种信念。当官是一种手段,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那就是幸福。如果当官搞得自己很累,只是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风光,而没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那也不会幸福。高富荣追求的价值就寄托在计量科学之上, “没有计量就没有科学,计量是科学的前提”,这是高富荣对计量的评价,也表现了他一直以来对计量工作的热爱和追求。
和高富荣的交流中,言谈话语间能深刻体会到他富于哲思的思想、辩证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与其说他是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如说是位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更贴切一些。他侃侃而谈,言辞间透露着对人与事的独到的见解。从他在华工上的第一节哲学课就提出发人深思的“为什么有我” 问题后,高富荣就没有停止过学习哲学,思考哲学问题,乃至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他坚持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来做事,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人生。
没有价值观,就没有奋斗目标,正是深谙价值观对个人、团队的重要性,2004年2月他开始到省计量科学院工作,3月份就提出了“团队、创新、精确”作为科学研究院的核心价值观,寓意打造一支和谐的团队,才能发挥出创新的才能。精益求精,不断追求更高精确度的计量。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不断取得可喜的成绩,作为华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的技术实体,是全国7个大区级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之一;成为国内获得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项目最齐全的校准实验室;是华南地区计量标准装置最全、覆盖领域最广、检测质量最好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012年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检定收入超过2亿元。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哲学原理似乎适用于一切事物。一路走来,高富荣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在面对坎坷和困境时,高富荣说,我们需要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学会选择。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冷静地去对待,认真地去处理,用积极的心态和认知态度去面对,因为放弃、颓废、堕落都无济于事,只有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去感知和认识,才能从逆境中走出来。他觉得,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思想都没了,在逆境面前不会思考,那如何在人生路上行走?一个人的思想很重要,只有思想灵活,会反省,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在逆境中寻找到脚下的路。
高富荣认为,人生有三大动力。第一是理想信念。有理想信念,就会激发自身的兴趣去学习,去努力奋斗。第二是压力。压力有来自同学的,有来自亲朋好友的,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在这些压力之下,你就会有紧迫感,有上进心,努力学习工作,以求达到他们的要求和期望。第三就是欲望。他认为欲望是人生进步的原动力,没有欲望,就没有动力,你梦想着过更好的生活,你就会更加努力去拼搏去争取。如果人人都像释迦牟尼,人人都做和尚,都没有欲望,那社会就不会发展。但是,欲望必须要有限度,如果欲壑难填,沉迷而无法自拔,欲望之心就会失控,届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么社会就会混乱。
情系母校铭师恩 句句箴言勉学子
对于母校,高富荣一直怀着感恩之心。多年以来,高富荣一直关心母校的发展,与华工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经常到华工招聘毕业生、实习生等,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常言师恩难忘的高富荣非常感谢母校的培养,此次访谈一行人中的校友总会顾问杨爱云老师就是当年高富荣的辅导员。时光如梭,30年的时间,昔日的莘莘学子已经成长为今天行业内的一方巨擘,但不变的是对母校、对恩师的感激与挚爱之情。高富荣一路扶着杨老师的手一边逛计量科学院,一边和她一起回忆当年读书的情景,暖风拂过,时间的画面也仿佛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华工,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高富荣还与华工学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谈及如今有一些在校学生有这样的错觉:在学校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中很少用得着。高富荣笑着摇摇头说读书时学的东西用得着,而且时刻在用,但是极少会是某个公式某个定理,大部分时候用的是读书时候学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大学是一个基础,大学教给我们的是方法和基础知识,只有借助这些基础理论与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去实践,去探索,才能够将大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结合起来。高富荣也告诫华工学子,读书不在于多,读懂一门是一门,书读得多,但不理解,等于没读。尤其现在的学生,读书不认真,虽然读很多书,背很多书,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是根本学不到东西的。只有用心去思考,认真去读,明白书里面的道理,那才会有收获。
另一方面,虽然如今的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但对于年轻人读书,高富荣建议不能什么都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归根结底,还是“度” 的问题,要辩证地看待,要先相信书是对的,先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
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要会读书,更要会做人。高富荣认为,年轻人,要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切忌斤斤计较、自作聪明,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因为斤斤计较会严重禁锢你的思想,而思想决定你的行动和积极性。没有热情和积极性,何谈工作做得好,更妄谈成功。其次,不要只看到社会黑暗的一面,不要总想着别人会害你,想反,应该尽量去帮别人,想着人家会帮你,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增加正能量。对人、对事积极一点,勤思考,勤工作,勤才能生巧。华工的学子,智商都差不多,关键就看你能否够勤。越思考,书就能越读越薄;人和事也是同样的道理,想得越通透,关系也才能处理得越好。
高富荣勉励华工的学子们,人生最好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它会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你不断前进。高富荣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 “理想信念”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生目标实现的前提,有了理想信念,才会有雄心,去奋斗,去努力。他也这样告诫自己的员工,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不用在意你的信念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傻”,踏踏实实去努力,就会有希望。
而人生的最低要求,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人只有心存感恩,才会想到报答别人,才会严格要求自己,珍爱自己,以不辜负别人的心态去努力,去奋斗。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起码的感恩,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青少年自杀案件。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养这么大,却没有一点感恩之心,去跳楼自杀,他们不但缺乏感恩之心,甚至在心灵上也有缺陷。在工作中也一样,必须有感恩之心,公司给你工资,培养你,而你却懒懒散散,啥事不干,那就是缺乏感恩之心,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公司、对他人的不负责任。因为心存感恩,高富荣认真学习,踏实做人,希望报答父母,报答社会。因为有理想信念,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并在理想信念的驱使下去寻找方向,去思考,脚踏实地,最终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几个小时的采访,让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高富荣的品质和人生追求,也看到了一代华工人的精神风范。他坚韧乐观、不怕苦不怕累的内在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他认真踏实的、充满理想和信念的人生价值观也同样值得我们去追求。面对学习,高富荣以学以致用的心去对待;面对工作,他用和谐感恩的心去管理;面对挫折,他却表现得那么坦然和坚强。这不正秉承了华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吗?他认真踏实的人生哲学,将是我们当今华工学子们要用心去领悟的,也是我们要去思考和践行的。
作者:陈蔚 周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