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的信仰 满盈的人生——访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授邝君尚校友
日期:2013-11-27

【简介】邝君尚,男,1982年7月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结构专业毕业。获香港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和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70余篇论文被SCI学术期刊收录。2006年及2007年,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颁授的T.K.Hsieh杰出论文奖(T.K.HsiehAward) 和香港工程师学会颁授的HKIETransactions杰出论文奖(HKIETransactionsPrize)。他是英国特许工程师(CEng),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CE)、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和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 资深会员(Fellow)。2010年6月,被选为国际土木及建筑计算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主席,并在2012年6月第十四届理事会上连任主席。此外,他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教授,并任上海复旦大学力学及工程系和四川大学中国西部抗震防灾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2013年的第五届“访谈校友 启迪人生” 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3月24日,在这南国美丽的春日,我们坐上了前往香港的列车,踏上了拜访校友的行程。车窗外下着绵绵的细雨,淅沥的雨丝氤氲着我们内心雀跃的思绪,此次香港之行,对于校友们即将带给我们一场怎样的心灵盛宴充满了期待。访谈的第一位校友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邝君尚。访谈前,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位潜心于象牙塔内的学者,教书育人30年,硕果累累。一想到即将面对大师,我们不禁有点紧张。然而,当大师身着休闲的服装来到科大门前迎接我们并热情地带领我们一边参观科大的校园,一边介绍科大的办学理念,谈笑风生,大师的随和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成长路:磨难与幸运原是孪生兄弟 

风雨过后见彩虹,守得云开见月明,纵然身处风雷雨,坚信朝阳必再遇。

——《劝世贤文》

邝君尚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邝正文是华南工学院土木系的教授。受父母亲的影响,邝君尚从小就对学习有兴趣。父母是海归,家里有许多藏书,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他的好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在那个周围许多人最多只有苏联小说可看的时代,他却已经广泛涉猎西方的文学著作,至今还能记得狄更斯和雨果等名家的一些词句。而父母的言行举止,老一代华工人对学术的态度与良好的师德也给了邝君尚莫大的影响,他们从小教育他要做一个老实人,这些都为邝君尚的聪敏好学和后来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后来正要读大学的时候遇到“文革”,但大时代如此,他也不抱怨。17岁高中毕业之后就去工厂当了工人,一天三班制,做一些很繁重的工作,而这一做,就是6年。邝君尚在辛苦劳作之时也不忘记学习,工作间隙修读一些课程,自学高等数学物理,并在工人大学讲授微积分和工程力学。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对知识的渴望让邝君尚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千万的考生中,参加了那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考。10年没有大学可读,10年的学生积聚,然而大学的资源却极为有限,名额之稀少,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厚积薄发,凭借着多年坚持学习的积累所打下的扎实基础,邝君尚成功在这场“鱼跃龙门”般的人生考试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了选择大学的机会。而对于自幼在广州长大,身为华工子弟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华南工学院,被建筑结构专业录取。

说起这种种的经历,邝君尚总是谦虚地归结为自己的幸运,庆幸自己成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大学。然而,机会只属于有心的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勤奋好学,再好的环境也是枉然,没有自己的努力坚持,面对高考的千万考军,也只能望洋兴叹。

岁月如歌,忆起华园的4年丹青,邝君尚校友特别提及了两个字——幸福,也许是冥冥中早有注定,大学时代,幸运女神再次光顾了他。幸福源自于两个原因,一是突然间有书读了。邝君尚说,他们那一代人,可谓历经沧桑,上山下乡,有的人在“修理地球” 的过程中就永远地长眠在那里了,能坚持下来,最终还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但也正因为到过沙漠,才知道水的可贵,一直没书读,一朝有书读,就特别珍惜,感到特别幸福。而作为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他们的大学时光固然没有像今天的大学生这样多姿多彩,但没有人会在意,大家都是拼命学习,都生怕少学一点点,每天一大早就去图书馆占座位,晚上随处可见挑灯夜读的学子。同学们尽管年龄差别大,但是都相处得非常好。那时候的人非常单纯,师生都很平静、很踏实地做学问,有空的时间就是看书,正因为如此,所以学到很多东西。

华工老师们的尽心尽责和兢兢业业也给邝君尚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回想起来,他仍不胜感慨:“那时候,尽管薪水低,但老师们都任劳任怨,那时候教材稀缺,老师就自编教材,手抄笔记……华工的名气很大,他们那一批老华工人功不可没!”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幸福的另一原因是由于特殊的条件,邝君尚享受了带薪读书的优厚待遇。原来,按照那时候的国家政策,在国营企业工作超过5年,返校读书时每个月依旧能领到工作时的薪水。就这样,工作了7年的邝君尚重返华园读书时,既有书读,又有工资领,生活条件要比其他同学好上许多,这让邝君尚感到格外的幸运。

宽心乐守风霜退,守得云开见月明。靠着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邝君尚熬过了少年时代的坎坷磨砺,最终以“幸运” 二字为少年时代的磨难画上了句号。

科研路:德才兼备造就学术大师

任何事情,包括围棋在内,技艺的磨练首先是心灵的磨练,心灵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技艺的水准。

——孙仲洙《逃避不如享受》

1982年,邝君尚在华工顺利毕业,由于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了。邝君尚很珍惜这个机会,全心全意投身到三尺讲台这个对学子而言特殊而神圣的岗位上。1983年,当时国内还未完全开放,恰逢张佑启教授从英国回来,想在母校找一两名学生去香港读他的研究生,优秀的邝君尚再次被选中,前往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为复杂高层建筑。取得香港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后,邝君尚又远赴英国剑桥大学做研究并获取工程科学博士学位。1992年,香港科技大学成立后,工学院院长去剑桥邀请他回来任教,出于对香港的熟悉与感情,邝君尚毅然放弃了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任教机会,回香港发展。

在香港这块崇尚自由的沃土上,在港科大的象牙塔内,邝君尚致力于工程结构分析和设计的研究与教学,他的科研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20年的时间,见证了他的累累硕果。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许多论文,其中7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他培养了许多知书达礼的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2006年,邝君尚在伦敦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颁授的T.KHsiehAward杰出论文奖,2007年,获香港工程师学会颁授的HKIETransactionsPrize杰出论文奖,以表彰他在结构混凝土抗震研究方面的贡献。

他有着丰硕的成果,然而他却总是谦卑地说“itsnothing”。在他看来,一个科研工作者,往往做了几十年也就一点儿东西,所以,人要谦卑。他也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不管你多么优秀,也不要得意忘形,不谦虚就学不到东西,不谦虚的人就算拿到了诺贝尔奖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时常问问自己“whoareyou”,沧海一粟,个人做的一点点东西,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在港科大,有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学校里学生最大,学生中本科生最大,最好的教学资源,包括最有教学经验的教授都是分配给本科生,反而年轻的老师只能给研究生上课,因为本科生属于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更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给予悉心的指导。而邝君尚更是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因材施教” 的高度,他所教的课程,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为他们做不同的辅导。在邝君尚看来,本科阶段就要开始训练学生的思维,上课应要求学生多问问题“what,why,how”,因为问的过程也说明学生自己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邝君尚表示,应该鼓励学生经常讨论,分享意见,学生做作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什么问题可以向助教、向老师提问。

至于科研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灵感,邝君尚说,灵感不可能凭空得出,要多学习多看书,有了一定的积累,才可能在思考某个问题、在交错汇通的知识网络中擦出火花,产生灵感。而对于这样令人兴奋的时刻,自己通常也不管是三更半夜,马上回到办公室,试着搞一下,推导一下,第二天,马上跟自己的研究小组讨论,测试。如果是有可能,就将这个新的想法继续往下做。对于培养学生,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honesty,integrity,dignity,honor” 是他提出的育人理念,意即教育学生做人要诚信,正直,以自己所学所从事的事业为荣。对于刚入学的学生他都会首先告诉他们,做科研不能浮躁,要踏踏实实,因为浮躁很难做出好成果,急功近利,会适得其反;其次是要谦卑但不自卑,考了100分的同学,不一定就比考80分的人优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他认为培养一个学生、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并不一定是让他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而是培养他以后变成一个能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的人,希望他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能成为未来的领导者。

谈及科研中的创新,邝君尚坦言,并不是每个博士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他说:“我们也常说笑,你很优秀,但你能获得多少,取决于上帝给不给你,爱因斯坦也说不知道为什么以光速运动时间就变长,所以,我们的希望是在现行的情况下,做一点点未知的东西,希望对基础科学,对社会有一点贡献,哪怕是一点点,也都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30年来,邝君尚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自己的科研理念,在他身上我们解读到了一位当代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范。心灵的高度决定技艺的水准,他低调与谦虚的品质,他严谨与踏实的作风,让我们明白他为何有如此高的成就,也更让我们相信,他的科研事业必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人生路:爱人如己成就幸福人生

爱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他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莎士比亚

一个人幸福,来源于它所拥有的幸福思想。与邝君尚校友交流几个小时,笔者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生活理念和人生信条。邝君尚一直很感恩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他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从自小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到长大后所受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他感恩自己拥有的。因为上天给了自己一个较好的语言天赋,从内地到香港,再到英国,自己都没有过明显的不适应。他也建议内地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出去留学或者到一个新的环境,千万不要抱怨当地有什么比以前的地方不好的,也不要留恋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去到什么地方,就适应什么地方,不要抱怨,是你自己选择要干什么的,那就“justgoahead”。要主动去融入当地的生活、文化,学习他们的语言,而不是扎在一堆留学的中国人中间,那就永远都不会知道当地发生的事,他们的习惯、风俗。他说,在英国的时候,自己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的生活圈子中,几乎没有中国人,圈子里都是外国人,所以自己对他们的文化接受得很快。

对于生活的态度,邝君尚直言生活很重要,因为生活贯彻着你人生的理念。生活中自己持守着一点就是做人要谦卑,一定不要自私,最好是能爱人如己,虽然很难做到,但也要努力去做。人活在社会上要做一个有信有望有爱的人,其中爱是最大。这个世界如果多点爱,就能更美好,这些并不是你能推导一个微分方程所能比拟的,如果你不但在你的科研上,在你的生活上也灌输了爱,二者兼得,那是最圆满的人生。

聊天中,邝君尚引用了一句俚语“Lifeissohard”。他说,人生匆匆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生命是一个很辛苦的历程,但是我们要持守的一点是自己不能放弃,要乐观,过得开心。做人除了前面所说的要诚信,另一方面则是“干一行,爱一行”,不管自己从事什么职业,以自己做的为荣,不要以人家的成就来评价自己,而要自己来评价自己,不是说你是校长,我是个小职工,我就活得比你差。你活在一个只在乎别人评价你的环境中,你是活得不开心的,不开心的话,人生匆匆几十年就一辈子都忧忧郁郁的,不要跟人家比,你就“enjoyyourlife”。人生的旅途,撒种之后,也就是自己定了方向之后,就尽力去做好,不要说我一定要当个百万富翁、总统什么的,不要想那么多,就是好好地做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放下那些过分的、虚无缥缈的要求,安心做好自己的学问就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放平心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生活上如此,在学术上也要做一个努力的、不浮躁的、踏实的、正直而有尊严的人。当你想做不好的事情时,会想到这是对你的人格和信仰的侮辱而不应且不敢去做。

如今,年过“知天命” 的邝君尚生活简单而充实,平时教书搞科研,周日去教堂唱诗班唱歌。在香港这个商业气息浓厚的开放城市,他却能一点不受外界的商业风气影响,潜心于象牙塔内教书育人的工作,并热爱着这份工作。从他的一位世交口中,我们也了解到,邝君尚经常头晕生病也不请假,仍然坚持去给学生上课,他的认真与敬业,由此可见一斑了。他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从学生到同事、朋友,他甚至让学校的保安直呼姓名,平等相待,因为在他看来,人要相互尊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没有贫贱贵富高低之分。他用日常的具体行动践行着他博爱仁厚的人生信仰。

几个小时的交流很快就结束了,但邝君尚踏实的作风和博爱的人生理念却带给我们久久的心灵触动。“千金难买少年贫”,少年时代的磨砺让邝君尚学会了热爱生活,感恩生活,以豁达之心处世; “天道酬人只在勤”,30年的教书育人,30年的兢兢业业,他刻苦奋斗,践行着他朴实无华却又最难能可贵的人生信条。他有着不小的成就,却丝毫没有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在整个访谈中,他说得最多的四个字是“幸运、感恩”,他秉持着朴实的信仰,却收获着满盈的人生。

    作者:陈蔚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