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简介】徐月清,女,1963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建工系,是香港西贡土生土长的客家姑娘。20世纪80年代曾参与策划建造西贡抗日英烈纪念碑园。20多年来,她深入采访当年的抗日战士及家属,出版了几本记录香港抗战史的书籍,并曾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5集大型纪录片《1942香港秘密大营救》。尽管她已退休,却仍然在协助香港博物馆筹备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专题展览。她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东江客家文化研究专家。身为客家人,她痛心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致力于客家文化的研究,编写了有关西贡历史、文化、民俗等题材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她全情投入,默默坚持,不求回报,编著有《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活跃在香江》等。有这么一位姑娘,不顾邻里亲人的反对,毅然放弃香港优越的生活,回到内地,只为完成自己求学的梦。
有这么一位姑娘,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兢兢业业吸收学术养分,不畏艰辛,度过了那一段灿烂的大学岁月。
有这么一位姑娘,因为想要为革命先烈留下些印记,坚持20载,终于在西贡矗立了一座革命的丰碑。
有这么一位姑娘,热爱自己的家乡,无怨无悔,不求回报收集整理家乡历史文化的资料,希望给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有这么一位姑娘,相信命运,相信缘分,相信万事皆有因果,随缘,不强求,但绝不消极,坚定走自己的路,以豁达的心态,笑对人生。
这位姑娘,就是徐月清校友,一位香港土生土长的客家姑娘。虽然她已过花甲之年,或许不应该再称之为姑娘,但是她心态年轻,活泼开朗,却犹如年轻姑娘一般。徐月清校友,用自己的坚持,用自己的信念,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但是她却很谦虚,为有需要的报刊或电视台免费提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却谢绝采访,她说,历史上有太多无名英雄,篇幅应该留给他们。
一颗求学心,破万难终达心愿
1960年,徐月清从崇雅中学初中毕业,在家中等待着中考的放榜。在当时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对家境并不富裕的客家姑娘来说,上学是件极其奢侈的事情,更何况她立志就读于享誉华南的惠阳高级中学。
皇天不负有心人,徐月清终于等来了惠阳高级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她,泪盈满眶,一是因为收到通知书的时候已经是报到的前一天,很有可能因为时间赶不上,自己要和这个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失之交臂;二是因为邻里乡亲的反对以及自己家庭施加的压力。当时内地正经历着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期,香港的生活相比内地要好很多,很多从海路偷渡去香港的人,就是在西贡上岸的,每天都看到警察押着非法入境者从家门口走过。亲朋邻里都到她家祠堂批评劝说她的父亲,不该送自己女儿回内地读书,回去就是受苦。但是徐月清态度坚决,为了去最好的学校,她宁愿吃苦,最后开明的父母还是含泪把徐月清送回到惠阳高级中学读高中。
1960年,内地经济十分困难。徐月清没有从香港带吃用的东西过来,吃住都跟当时的同学一样,没有任何的特殊,为了上学,她觉得吃什么苦都是值得的。惠阳高级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在当时省级5所新型高级中学里,是东江地区排名第一的学校。徐月清从小就是个倔强的姑娘,抱着要读书就要读最好的学校的念头,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她报的三个志愿都是惠阳高级中学,而当时惠阳地区所属的惠阳、博罗、海丰、陆丰、揭阳、河源、龙川、紫金、宝安、东莞等10个县,每个县只有20名左右的学生有机会到惠阳高级中学读书。这所学校校风十分严格,学习压力很大,不过那里有出色的校长、优秀的老师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徐月清很快成长起来。
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客家姑娘能够上大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除却徐月清自身的努力,开明的父亲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徐月清的父母都很开明,从来不会强迫孩子去读书,让他们尽自己的能力读自己的书。对于徐月清,父亲唯一给过的一次意见是在高考的时候,她有把握能考上,问父亲希望她到哪里读大学,父亲毫不犹豫地说: “当然是广州。” 就这样,徐月清选择报考华工。
深深华园情,求知培德终成才
徐月清十分喜欢理工科,尤其对数学情有独钟,这是她拥有强烈好奇心的缘由,也是她选择华工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当时华南工学院院长罗明遹的崇拜。当时在广东,但凡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都崇拜被尊称为“广东工科第一人”的罗明遹,广州市很多出名的建筑都是他设计的。罗明遹是一个非常认真做学问的人,而且他身上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吸引着众多的学子。在徐月清眼中,罗明遹是一个完美的人,具备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节、义。“忠” 和“节” 体现在他义无反顾回来建设祖国,“义”则体现在他所做的设计都是义务的,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许多人都难于做到的“孝”。罗明遹的父亲在他仍在英国读博士的时候去世了,他毅然放弃博士学位,回国为父亲守孝,选择了在离父亲最近的地方工作,这种孝是何等的难能可贵。罗明遹的为人处世,在徐月清的心中埋下了向往的种子,于是她努力读书,一心想考上华工,考上那个最敬爱的校长所带领的专业。正是出于对罗明遹的崇拜,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华工。
华园5年中,徐月清印象最深刻的是华工老师的责任感和华工自由的教学氛围,也正是因为有负责任的老师,才让华工人才辈出。徐月清记得,当时建筑系一年级和二年级都要学物理和数学,每个周末都要上课,每天上两节,经常考试,压力很大。但是当时的老师都很尽责,每天晚上助教都会辅导大家做功课,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则轮流在每个宿舍停留,直到把同学的疑问都解答完。老师们不仅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的学习,在学生生活等方面也是无微不至地细心关怀,这也是华工一直传承着的优良传统。徐月清大学时候很喜欢打羽毛球,经常在教工小礼堂前的一片空地打球,被学校羽毛球队的教练钟吕庭老师发现,于是让她加入了羽毛球队。入队不久,她才知道原来自己握拍的手法是错的,很惊奇地问老师为什么会吸收一个不合格的人,钟老师说,最重要的是兴趣和身体素质,其他可以慢慢教。就这样,在接下来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钟老师每天都花半个小时亲自陪她练习。她觉得钟老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球技,更多的是他身上为人师表的强烈责任心,因为他不是通过张贴告示招人,而是跑遍全校的各个角落寻找合适的苗子,然后悉心地栽培。这是一种何其认真的态度和责任心,正是这种责任心对徐月清此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另一个让徐月清印象深刻的方面则是华工自由的教学氛围,注重因材施教。徐月清的物理老师是数理力学系的主任郑荫,当时郑老师已经60多岁了,长得十分魁梧,每天要登百步梯到12号楼给学生上课。讲到阿基米德螺线,他手舞足蹈地讲解比划形状,课堂上常常传出欢笑声。而正是他的这种方式让学生们记得很牢固,也从来没有人说,堂堂一个系主任像个老顽童一样成何体统。只要有效果,学生喜欢,就不会有人去质疑批评他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收获也是他最大的欣慰。
徐月清入学的1963年,国家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欠佳,然而课业压力却很大。当时在高教部开展的普查中,发现土木专业的课程最多,学生压力最大,身体素质最差,患病休学的最多。她记得有一位同学因为严重神经衰弱,在考试前夕做梦说自己坐着个三角形在空中飞,可见当时精神压力之大。学校为他们班40位同学购买“雷米封”,生活委员每天给大家发药,减半的服用量预防肺病,可见学校对同学们健康状况的紧张程度。当时学校经常鼓励学生参加文体活动,办小型运动会与联欢会,舒缓压力。徐月清是很乐观的人,也很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课余时间,除了去打羽毛球,还学吹笛子、弹琴等。回到西二宿舍,同年级6个女生玩小合奏自娱自乐。徐月清说,班里40人,可以组织20多人的小乐队上台表演。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同学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华园求学的岁月奠定了徐月清之后的人生轨迹。华园5年的光阴一闪而过,然而在徐月清的记忆里却历历在目,她在这里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华园老师教会她的那种执着的责任心和那份浓浓的华园情谊。
一颗爱国心,心系情义立丰碑
70年前,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为保卫香港抛头颅洒热血,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登陆香港,12月25日港英当局向日军投降。在曾生司令的领导下,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诞生,西贡就是当时的大队部所在地。抗战的英雄事迹在乡间代代相传。徐月清的父亲是当年上山找游击队的人,她是听父亲和叔伯乡亲讲游击队故事长大的,爱国的种子从小在她心中埋下。
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将归还中国。为了纪念为抗战牺牲的烈士,1985年西贡各界成立抗日英烈纪念碑筹建委员会。在会上,徐月清听到一位老战士含着热泪说: “足足等了40年,就是用砖块也要把碑砌起来!”作为建工系毕业的徐月清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么有特殊意义的纪念碑如果用几块砖头砌出来,又怎么对得起家乡父老,但是当时面临缺资少物的情况,建造纪念碑困难重重。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会先想到母亲,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建造纪念碑没有设计图,这时徐月清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那个曾经培育她的地方。于是徐月清向母校求助,得到了刘管平教授的大力支持,从广州回港后,徐月清就主动提出,负责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相关事宜。
1987年中,前期工作准备好后,但资金仍然短缺,徐月清只好到广东省民政厅求助。当时的李厅长被西贡乡亲们的情谊所感动,不但答应解决加工花岗石石料的资金问题,而且考虑到时间紧迫,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可能来不及,主动提出政府出资并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设计院陈开庆院长获悉此事,也表示很荣幸有机会为香港同胞做一件好事,提请了几位优秀的设计师义务设计,力求让大家满意。
终于,乡亲们期盼已久的纪念碑在1988年初动工了。纪念碑施工从初夏到深秋,徐月清领着建筑工人和石雕厂的师傅到偏远的斩竹湾工地,她事事亲力亲为,既当建筑师又当保障员,既组织施工又烧水做饭。工地处于海边,起风季节还有施工危险,条件十分艰苦。在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一家建筑公司向徐月清发出了工作邀约,提出了不错的条件,但徐月清首先想到的是:如果我走了,那这个纪念碑就有可能会烂尾,就无法向父亲那一代人,乃至向西贡的父老乡亲交代了。但是这一份工作,又是自己一直所学的一直钟爱的事业。徐月清很犹豫,也很矛盾。但是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她想着,既然那一件事情无法达成,那就专心把眼前的事情先做好。就这样,徐月清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工作,选择为那些无名的英雄,为那一个时代去完成这个纪念碑。让徐月清倍感欣慰的是,纪念碑最后终于顺利竣工了。
纪念碑的建造顺应了民心,所以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能很快解决,这也让徐月清十分感慨。无论是在筹备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乡亲们的热心协助总是让人感动。有了乡亲们的帮助,很多困难都迎刃而解了。于是在徐月清的带领下,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这一座充满历史意义的丰碑终于矗立在了风景如画的西贡斩竹湾海边。
1989年1月23日,西贡抗日英烈纪念碑园举行开幕典礼,终于了却了西贡父老乡亲还有抗日老战士40多年的心愿。对于徐月清,她也了却了自己的心愿:像当年阿爸那样,尽自己的努力为港九大队做自己能做的事。纪念碑完工之后,她还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书,出版了《活跃在香江》《战斗在香江》《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永志难忘的一页》等书籍。就这样,徐月清的一生都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这个在历史上有着特别含义的名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徐月清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不忘家乡父老情谊最好的体现。
浓浓家乡情,致力研究客家文化
徐月清是个土生土长的客家姑娘,在传统的客家家庭环境中长大,受到了传统客家文化的熏陶。她说小时候家教十分严厉,有邻里乡亲到访,兄弟姐妹要恭恭敬敬站在大人身边,端茶倒水;不要随便到别人家里,免惹是生非。客家人勤劳、助人为乐等等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她说,许多学者的论著都提到客家人爱干净勤洗澡,他们也养成天天洗澡、勤换衣服的良好习惯。直至前几年去永定旅游,看到土楼浴室写有“澡身”“浴德”字样的木牌,才知道洗澡除了洗去身体的污浊,更要洗去的是思想的污浊。可见客家先辈的用心良苦,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这些好的文化思想和礼仪有可能在代代相传中渐渐遗失,这让她感到非常可惜,也让她萌生了要为客家文化传承尽一份力的想法。
在徐月清刚懂事的时候,就听说婶婶因为坐船去荒岛割草遇到台风而不幸遇难。当时小小的徐月清就十分不解,西贡到处都是山林,婶婶为什么还要去那么远又那么危险的地方割草呢?好奇的徐月清一直想找出答案。香港新界的客家人,大部分是300多年以来陆续从内地移居过去的。徐月清从小就听大人说:你到一个地方,看树木多不多,就知道人丁是否兴旺。客家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林木茂盛才能人丁兴旺” 的启蒙思想,于是就把爱护林木的观念融入生活中,这也可以体现出客家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敬仰。于是客家人定居下来以后,就在周围栽种树木,这样就有了客家风水林。徐月清凭着对风水林文化的好奇心,开始搜索资料研究客家风水林,她也从中找到了当年自己婶婶不幸遇难的原因。
徐月清还在网上通过其他的途径收集文献资料,10多年的努力让她收获颇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机缘巧合之下,徐月清听说谭元亨老师在母校华工开设了一个客家文化研究所,这让她在客家文化的研究上找到了志同道合之人,有机会就向谭老师请教。2002年,在母校50年华诞前夕,适逢刘焕彬校长到香港,徐月清写了一封一万多字的长信给校长,阐述了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研究客家风水林的现实意义,建议母校客家文化研究所研究客家风水林。但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并不重视保护生态,因而一直无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徐月清没有气馁,还是继续坚持收集资料。在母校60年华诞之时,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在电视上看到胡锦涛主席在报告中提到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徐月清给刘焕彬和谭元亨老师打电话,大家都感到深受鼓舞,意识到开展客家风水林研究的时机已经来临,刘老师还抱病与徐月清见面商谈,希望将来能在老家梅州开展相关的研究。
游走命运间,豁达心态享人生
徐月清是个倔强却又相信命运的人。相信命运,不代表向命运屈从。她倔强自强,却又很豁达地面对人生。
徐月清相信有很多东西冥冥之中都是安排好的:如果不是父亲曾经援助游击队,那么她就不会有机会去崇雅中学读书,也就不会坚持想着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做些事情;如果不是命运的安排,她就不会从桂林再回到香港参与为烈士立碑的工作。徐月清说自己是幸运的,幸运地出生在这么一个客家家庭,幸运地拥有开明的父母,幸运地能去好学校读书,幸运地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感恩生活,感恩父母从小对她自由的教育,所以一直很豁达,这种豁达的心态让她学会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坚持走自己的路。责任感,特别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是徐月清想要对所有的华园师弟师妹们想说的最有分量的话。
徐月清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多去了解这个社会,将自己所学用于社会实际中,既可以提升自己,又可以造福社会,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同时应该多读历史,增强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历史中看到我们民族的发展、屈辱以及荣耀,从而为社会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在学习方面,徐月清觉得无论哪一门功课,学生都要用心去学,很多功课可能学了之后不一定立刻就有用,但是未来就可能显现出这门功课的作用,而学习的机会却是很难再得到的。
2013年4月25日,香港筲箕湾海防博物馆“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文物展”开幕,展馆一幅画有12条路线的“港九独立大队营救路线图” 就是华工校友徐月清绘制的,博物馆还把这幅图印制成单张供观众取阅。她回忆说,香港沦陷后,廖承志、乔冠华、邹韬奋、茅盾等800多名精英以及很多英美盟军,是在港九大队营救下脱险的,她30年来收集了很多资料,若能绘制一幅路线图就可以更直观地表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自己曾经上过的画法几何和测量课,所学的知识正好可以用上。因此她很感恩当初有机会学好这几门课,让她可以很有底气信心满满地在电脑小画家的白纸上一点一画把这幅图画了出来。
徐月清校友最近刚刚学会编织“客家彩带”,她说是测量课帮的大忙。初听莫名其妙,再听恍然大悟。从前,客家妇女的凉帽、围裙和男孩点灯用的彩带,都由自己编织。从前的客家小女孩是坐在嫂嫂身边看,辛辛苦苦才学会的。如今发展步伐飞快,传承了几百年的彩带已经后继无人,失传的原因是没有经济价值,不会有人去学;没有文字记录和图样,不知从何入手。徐月清很幸运地找到80岁的表姐手把手教授,再把表姐写的阿拉伯字符号,用测量采用的X、Y坐标记录测点位置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出每个花样的效果图,一目了然。她说很多朋友想学,有机会她愿意与大家一起学习。她觉得求学时期有许多学习的机会,这是命运的优待,希望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放弃。
徐月清校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却充满了平凡的坚持,她相信命运,然而却走出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路。
注:部分参考徐月清校友文章《一本字典》《建议母校客研所研究“客家风水林”》《丰碑是这样矗立的》。
作者:冼柳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