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思危”进取,传奇人生
——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校友
【人物名片】成思危,男,1935年生,湖南湘乡人,1952年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专业学习。第九、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这样说过:“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振兴中华、富国强民做点事。以前,这个想法帮我闯过了人生一道又一道关口,今后,这个志愿还将使我的余生过得更有意义。”他就是享有“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之称的第九、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
自强而不息 思危而治学
成思危, 1935年6月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成舍我,是中国报业鼎鼎大名的人物,被公认为中国新闻界杰出的开拓者之一,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取名“思危”,意在鼓励儿子不图索取,不断进取;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也是希望儿子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而事实上,成思危也做到了,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成思危现已出版专著7部,作为主编及第一作者的专著18部,在有关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近300篇。他深厚的文学基底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而他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的影响亦是不容忽视的。成思危的父亲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母亲曾留法学习法国文学。在家庭浓厚的文化气氛中,好学聪颖的少年成思危得以饱读诗书。他年幼时就喜爱文学,4岁便开始读唐诗,6岁读《资治通鉴》,他博览群书,各个时代的书均有涉及,书里的哲理对他的人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鲁迅、巴金、茅盾等著名作家的经典著作更是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特别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中觉慧的形象成为少年成思危的榜样和心中的偶像,他曾写下“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成思危的爱国情怀是深受其父亲成舍我影响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岁的成思危随全家到达香港。面对破碎的山河,以“天下大任,舍我其谁”自命的成舍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对幼年的成思危进行言传身教。成舍我常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父亲咏读时严肃而虔诚的神态,让成思危感觉到事情的重要性,父亲的爱国情怀对成思危的影响不仅在思想上,在行动上亦是显而易见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祖国的热情在全国范围内不断高涨,人们怀着翻身做主的喜悦心情、斗志昂扬地投入到这场建设热潮中。此时即将中学毕业的成思危已经秘密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为适应形势的需要,组织需要从香港动员一批青年回大陆工作。接到组织上的命令,满怀报国理想的成思危只悄悄地向母亲透露了一点想回内地求学的打算,就毅然决然地放弃优越的家庭生活,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当被问及为何当初会选择离开父母来到内地时,他把自己比喻成巴金《家》中勇敢热情的觉慧,并解释说:那时候在香港,不少年轻人像他一样,受左翼进步作家的影响,揣着报国情怀,拥抱了新中国。
在1951年7月的一天,成思危带着简单的行装,跨过罗湖桥,回到了内地,投身于建设祖国的热潮中。当时在广州《南方日报》工作的二姐成幼殊接应了弟弟。成思危进入了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1952年,新中国建设急需人才,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学习,后又转到华东化工学院。1956年,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
成思危对学习的热衷,并不随时间与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文革”期间,由于有海外关系,成思危被免掉了研究室主任的职务,从事一般科研工作,还当了几个月的锅炉工。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也不愿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期间,他继续攻读数学、化学、锅炉学等书籍,自学了法、德、日3门外语,还巩固和温习了英语和俄语。
1981年,成思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UCLA)学习当时我国经济改革最急需的学科——管理学。1984年学成归国后,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成思危先后担任化工部科技局总工程师、化工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化工部副总工程师、化工部副部长等要职,并于1988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三大转折成大家
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成思危曾这样说道:“回顾我这一生,有三个转折点。一个转折点是16岁从香港一个人回到了内地,走上报国之路。第二个转折点是1981年到美国改行学经济管理,拓宽了我的专业领域,从科技兴国转向管理兴国。第三个转折点就是1995年参加民建,走上了从政的道路。”
转折一:心怀理想,报效祖国
1951年的7月,成思危带着简单的行装,跨过罗湖桥,回到了内地,投身于建设祖国的热潮中。年仅16岁的他当时是怎样作了这个决定的?究竟又是什么力量鼓舞他作出这样的决定呢?
这是他爱国情怀的体现。他的爱国思想是从小受父母影响的,4岁背唐诗,6岁读《资治通鉴》,这使中国人的观念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什么是爱国?他说:“爱国必须做到:一要爱中国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二要爱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三要爱13亿勤劳勇敢的华夏子孙。”在香港香岛中学读书的时候,成思危深受校内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接触苏联文学及一些进步书籍,当时对他影响最深的两本书是《大众哲学》和《社会发展简史》。
“你们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是中国一个大转折的时代,当时很多年轻人,不单我,都对新中国充满希望,都心怀理想,离开家庭,来到内地,这是当时的潮流。我当时在香港上了进步的学校,受到左翼作家巴金等人的影响,就秘密参加了青年团,抱着一种报国的思想回内地了。这也许是一种年轻的冲动。”成思危在面对记者提问“究竟是什么力量鼓舞你离开香港回到内地?”的问题时这样答道。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思危决定回到内地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为新中国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转折二:赴美留学,心系祖国
1981年,已在化工专业方面小有成就的成思危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管理学。这一年他46岁。一些好朋友曾劝他说,你现在在化工界已经小有名气,再去美国镀个金回来,将来前途无量。你学管理这玩意,资本主义那一套,学回来以后能用吗?但成思危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中国的科技固然落后,但管理更加落后,没有好的管理,再好的科技人员也发挥不了作用。他认为中国要想富强一定要有好的管理。所以他毅然决然选择了管理学。
两年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美求学期间,他发表了数十篇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还凭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学习结束时,一些美国大公司和研究机构恳请他留在美国工作。但他经过慎重考虑后,还是做出了返回祖国的决定。
促使成思危返回祖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粉碎“四人帮”后,成思危重新和家人有了联系,也了解了远在海外亲友的情况。大姐成之凡已定居法国,她在音乐、绘画、服装设计等方面颇有造诣,曾三度参加法国总统竞选,在留法华人中间很有影响;二姐成幼殊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职业女外交官曾先后出使印度、丹麦及联合国;三妹成嘉玲获美国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职台湾东吴大学商学院院长、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小妹成露茜获夏威夷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先在美国加州大学任教,后又继承父业,任台湾《立报》的发行人。从父辈到自己的姊妹都事业有成,这极大地激励着成思危。尽管比起姊妹们来,他的生活算十分清贫,事业也远未成功,但他要自己开创一番事业。他相信他的成功就在中国。他说,“在中国最严峻的时候我都没有放弃希望,没有因一时挫折而失望、茫然,现在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在好转,我已有了施展才干的可能,我怎么能放弃呢?”
转折三:民建情缘,传奇人生
1994年4月,成思危脱颖而出,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分管科技。在这之后,成思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几乎是以急行军的速度进入了另一个他从未涉及过的领域。从198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开始,心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成思危认真地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这引起了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老先生的注意。
1994年底的一天,成思危接到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孙起孟的宴请。孙起孟动员无党无派的成思危加入民建,并说了一段让成思危怦然心动的话:“你在全国政协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这些建议最高层根本听不到,你想,一年中,有多少政协委员在发言,领导不可能都看到,都听到。但是,你如果作为一个党派发言,那就有机会把你的意见传达到最高层,你不是想报效祖国吗?这是最好的方式。”
就在这一年,成思危59岁。在离退休还差一年的时候,他的生活和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此结束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的生活,开始步入中国政坛。
在这之前,成思危确实只是一个平民。尽管他有着不一般的家庭背景和经历,还有着十分出色的学识和业绩,但他仍是一个平民———他只需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负责。
在这之前,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一到单位,就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和学习,或者马不停蹄地到各地出差。他的这些工作内容都和化工业务有关。他是华南理工大学50年代化工专业的大学生,先后在我国硼资源、磷矿资源和高分子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研究成果获得过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从1984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后,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软科学”上。他在化工部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的位置上停留了很长时间,因为这个位置要看业务能力。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专业报刊投稿,阐述他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新发现。对业务的投入,充满了他的全部生活。他已经考虑好了退休后的安排,届时他将选准一个课题继续研究下去,并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但是这一年,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临近退休的成思危,像“新鲜血液”一样补充进了中国政坛。
1995年年底,成思危在一天之内连续当选为民建中央委员、常委、副主席。199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成思危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6年12月,他成为继黄炎培、胡厥文、孙起孟之后的第四任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在有2944位代表参加的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又以2905票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这个名字从此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998年,成思危领导的民建中央还在第九届政协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建议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如今,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已拥有360家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超过1206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获得风险投资的国家。媒体因此送给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冠冕。他还代表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递交的关于“抓大放小”深化企业改革的建议,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在近年的人大政协会议上,他和民建均提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提案或建议。他频频出现在各种重大场合,亲历了许多永载史册的重大事件。
许多人都觉得成思危的这段经历很传奇,包括成思危本人对这种变化也是始料不及的。但是随着成思危的思想、经历、学识,包括举止谈吐渐渐为公众所了解和接受,这位新领导人同样得到了人民的尊敬。它的“可爱”之处是在大众的眼里可以一一显现的。
他的第一个令公众难忘的亮相是1996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八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他和另外7位委员当选为全国政协新的常务委员。在记者招待会上,他给记者们留下的印象是:条理清晰,思维敏捷,谈吐富于感染力。特别是他在发言结束时,情不自禁以诗言志:“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有记者点评说,成思危的那次表白,能够让人很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个如今不可多见的理想主义者。
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记者采访他时,他大量引用了范仲淹、苏轼等人的报国名言,还吟了一副自勉联:“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他曾给自己立下三条规矩: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每天坚持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文章。当副部长时如此,当民建中央主席时亦如此。如今已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他,这个规矩不但没有破,而且大大超额完成任务。凡他答应写的,一律亲自动笔,按期交稿。经常为了赶交“作业”,不得不开夜车到凌晨三四点。
成思危是个很活跃的人,尽管成为国家领导人,在公众场合必须持有分寸感,但只要环境稍一宽松,他的个性就会在不经意当中自然流露出来。接受记者采访,三句话过后,他就会变得有说有笑;如果有时间,他会接受年轻人的邀请,换上夹克,参加团支部组织的春游;他喜欢唱歌跳舞,而且都颇有水平。兴致上来,他能一气儿唱出四种外语歌,联欢会上常常成为无可争议的“男主角”。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说他“人特随和”,“根本没架子”。
成思危这样描述和总结自己:“我首先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第二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第三是一个审慎的乐观主义者。所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就是相信科学、实事求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就是人总是要追求一种理想,可以为理想牺牲一些个人的东西,但这不是空想;审慎的乐观主义者就是说你总是要对生活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正如有人说的,乐观主义者只闻到玫瑰花的香,悲观主义者只看到玫瑰花的刺,审慎的乐观主义者则既闻到它的香又看到它的刺,追求玫瑰的香又要防止被刺伤,就是说不盲目乐观。”
漫漫求学路,悠悠华工情
1952年,新中国的建设急需人才,虽然成思危喜欢的是文科,但是因为祖国建设需要,他被“计划”成了一个工科生,以选调生的身份进了华工化工专业,从此与华工结下了不解情缘。成思危,现为华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双导师制的第一导师,他从1999年起先后带了5届9位博士研究生。他常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与他辅导的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答疑。工作繁忙,但他也常回“家”看看。2005年6月2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成思危在广东省副省长宋海的陪同下回到母校,这是自1998年到华工视察后成思危再一次回“家”,他给母校带来的礼物就是自己的学术报告《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问题与对策》,1000多名师生聆听了这场精彩的报告。
2006年3月23日,春雨绵绵,广州大学城在春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成思危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坚、科技厅厅长谢明权、教育厅副厅长罗伟其的陪同下莅临华工南校区视察。校党委书记刘树道、副校长彭新一热情欢迎成思危副委员长再次回到母校。成思危一行首先在行政大楼会议厅观看了有关大学城建设的电视专题片,并为母校签名留念。随后,在南校区正门广场,刘树道书记详细向成思危汇报了南校区建设规划和学科布局情况。成思危饶有兴致地欣赏着造型新颖、色彩明亮的建筑,并不时微微点头,对母校仅用两年时间就再造一个配套日臻完善的新校区表示赞赏。接着,还参观了生活区学生宿舍里,仔细察看了学生宿舍的设施配套,并向同学们询问了学习生活的情况。他为同学们能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学习而感到高兴,并深情地回忆起他在母校念书时同学们每天争先恐后到图书馆“占位”自修的趣事。
成思危非常关心母校学子的学习,每次回“家”他都叮嘱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国家,对母校各项成绩给以肯定。他寄语大学生要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作者:马婷
备注:本文根据《从书生到副委员长——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校友》及杂志《人物》、报纸《南方周末》与《人民文摘》等报刊上的相关文章整理、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