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勋爱校 中慧梅香——记香港互太纺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永远荣誉主席蔡建中校友
日期:2013-11-29

建勋爱校  中慧梅香

——记香港互太纺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永远荣誉主席蔡建中校友

【人物名片】蔡建中,男,祖籍广东东莞, 1956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现任互太纺织永远荣誉主席,江门市慈善会永远名誉会长,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培英校友联会永远荣誉主席,华南理工大学名誉教授。19989月被授予“番禺市荣誉市民”称号(20009月转授为“广州市荣誉市民”),2010年荣获企业管理者终身成就奖
      他的选人用人之道博大精深,他深知人才在于运用之妙,他凝聚人心,精于识人、择人、用人,为自己成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人力基础;他的报恩之行从未止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是他的心愿,他就是蔡建中校友。一直以来,蔡建中热衷从事慈善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除捐助他所读过的中学、大学外,还为广州市的中学教育提供赞助资金,为母校广州市六中及广州培英中学西关分校、培英体系各学校及培英校友联会分别捐款1000万元;在华南理工大学成立50周年之际,蔡建中捐出1000万港元;迎接60周年校庆前夕,蔡建中校友夫妇又为母校华工捐款2000万元港币。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或许我们对蔡建中的了解并不多,而作为一个杰出的慈善家,他却早已赢得社会各界的钦赞。今天,我们便跟随蔡建中的人生轨迹,细观他一路成长之旅。

逆境不倒出英才

时光倒流半个多世纪。蔡建中出生于广州市一个书香门第、殷实之家。1948——1951年于一所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广州市培英中学西关分校就读小学、初中,在这期间,蔡建中对西方的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有了初步的接触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在学校的时候,蔡建中一直是管弦乐队和田径队的成员,他曾经是广州学生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乐队指挥,同时还是广州市田径代表队的成员、广州市400米中栏记录的创造者。1956年蔡建中高中毕业于广州市第六中学,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

1957年10月底,作为广东省田径队代表的蔡建中,参加完第一届全国田径运动会,带着荣誉和兴奋的心情回到母校,谁料厄运却悄然降落在他的身上。蔡建中被糊里糊涂地定为“右派分子”,受到停学处分并被派到广州重型机械厂转炉车间下属农场劳动。一个品学兼优、学校的杰出运动员为什么会打为“右派分子”呢?这与他对小提琴的热爱息息相关。每天下课后到运动场锻炼回来,蔡建中总会拉上数十分钟的小提琴才开始自修,每天早操后也是如此,从不间断。这种爱好和所拉的乐章在当时并不为政治氛围所接受,加上“右派”是以班的人数比例定名额的,所以定“右派分子”的时候不幸被选上了。艰辛和耻辱同时袭来,并没有压垮年轻的蔡建中稚嫩的肩膀,却让他早早意识到:纵然世事无常,依旧人定胜天。“在人生最低潮和最黑暗的时刻,也正是黎明与新机会的开始。”正因为在人生的低谷没有轻易言败,今日的蔡建中才能如此成功。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蔡建中感慨万千。

在重机农场劳动期间,蔡建中负责运送有机肥及割草作为鱼塘的饲料。在人生最低落和黑暗的时刻,他不灰心不气馁,而是默默地盘算着自己以后的人生方向,繁重的劳动中,他表现突出,深得当时农场和重机厂领导的信任。

 

只身南下成家业

1962年年初,正当人们在饥饿边缘挣扎、政治气候比较宽松的时候,蔡建中随着南下到港的人潮,离别了土生土长的故乡和家人,只身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他相信只要有毅力、有勇气,凭着坚定不移的精神,及多年在运动场、农场上练就的好体格,要在香港这个商贾云集的地方闯一条出路是完全有可能。

蔡建中来到香港不久就认识了不少华南工学院的校友,当中大多是早年回国一起学习的学生。在建筑系同学的帮助下,他在建筑公司找到地盘监管的工作。由于当时香港经济正处于跃升的初期,建筑业十分蓬勃,从华工毕业的学生特别是建筑土木系的同学,均不难找到谋生的工作。经过一两年的努力,蔡建中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及人际关系,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他开始考虑人生大事——成家立室及自行创业。

1966年,蔡建中与在香港的同门师妹、化工学院的罗同学喜结连理。他们在中学时期早已认识,可算是青梅竹马。同年,中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一切生产几乎停顿。香港是中国的南大门,所有外国商人到中国内地订购货物都经香港,由于在中国内地订购不到货物,转而在香港订购,香港的轻工业由此起飞,尤其是纺织漂染业、制衣工业,地产市场则因中国的政局不明朗而停滞。在这个历史时刻,蔡建中把握机遇,及时由建筑行业转入漂染行业,1969年,蔡建中开设高泰染厂。新建厂的时候,由于资金不充足,公司虽然能赚到钱,但只够用来滚存再投资、扩大生产,所以家庭生活仍然十分清苦。万幸的是,太太一直在背后给予他充分的支持与鼓励,在华南理工大学50周年校庆的企业家论坛中,蔡建中说,他最大的成功的并非是在企业上的成就,而是能觅得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人生伴侣。

 

初战商场得佳绩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的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的订单都汇集在香港,工业厂房一时供不应求,蔡建中及其合伙人在多层工业厂房的四楼租了7000多平方英尺作为生产之用。过去一般漂染厂因排水及排蒸气的问题,大多都只能设于地面层,由于蔡建中熟悉建筑设计,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且把厂房的利用发挥到最有效的水平。漂染本来不是他的本行,幸好当时有两位华工校友在香港一家德国赫司特染料公司的化验室工作,给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指导,更重要的是给了蔡建中信心。于是他决定将所有利润投资到生产设备及扩大生产上去。而有了第一年的良好开端,大家更加斗志激昂,厂房面积很快增加到一万平方英尺,营业额在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倍,建厂时只有30多个员工,至第二年已经增了一倍,之后工厂每年的营业额都在不断地倍增,厂房不断地扩充,员工不断地增加。虽然公司发展飞速,蔡建中还是保持原来开厂时的艰苦朴素精神,私底下依旧和员工打成一片。

经过近10年的发展,蔡建中与友人合作的高泰染厂已发展成一间颇具规模的纺织集团公司——福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上市,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同时,公司不断扩大生产。蔡建中把在内地学到的一套多、快、好、省及自行创新的方法活学活用,创造出一套缩短工艺生产流程的生产方法,加上投资最新的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所以当时福田纺织集团的生产规模及生产效率每年均以双位数,甚至以近倍的速度增长,税后纯利以亿元计算。


全身而退建新厂

1996年,蔡建中把所持股份全数卖给合伙人,离开了曾经艰苦创业并取得成功的工厂。与此同时,蔡建中在纺织行业的友人及部分旧公司的同事,希望他带头另成立一间纺织印染公司。蔡建中并不热心重出江湖,但在友人的鼓励和催促下,他选择了再披战衣。

1997年,在蔡建中的领导下,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在万顷沙镇建成了互太公司的第一期厂房,不到半年的时间生产线也投入了运行。在蔡建中先生任主席的董事局领导下,秉着“谦和、诚信、进取、创新”的管理理念,互太公司很快发展成纺织印染行业举足轻重的业界明星。2004年,互太公司工业总产值占万顷沙镇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3%。据当年国家海关总属统计,互太针织品的出口量在全国为第三位,互太纺织品也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当年全国重点行业针棉制品类十佳之一。历年来,政府也多次对互太公司为地方和国家作出成绩和贡献给予肯定和嘉奖。2005年,蔡建中从第一线退下,担任香港互太纺织永远荣誉主席。

 

重情重义助教育

蔡建中先生是一个重情义、重感情且念旧的人,他念念不忘中学及大学的母校。当他来到香港不久,就参与组织成立广州六中、广州培英中学及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并分别担任会长、名誉会长、永远荣誉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母校的培养,并不断把成功的经验和果实与母校分享。他曾为广州市的中学教育提供赞助资金和建议,为高中母校广州市六中及初中母校广州培英中学分别捐献数百万元。曾教他小提琴的何安东老师所在的广州培正中学,也曾获蔡建中捐献近百万元,作为何安东音乐奖学基金。除此之外,蔡建中还分批邀请广州各中学校长到港考察、学习及交流。由于对广州教育的贡献良多,1998年他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树立了“教育企业家”的良好形象。这一切不但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友的光荣,也是香港及广州市民的光荣。

蔡建中一直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与学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979年,蔡建中曾带领香港校友一行13人回校访问,得到当时院长张进老先生的接见和招待。20世纪八九十年代,蔡建中在华工设立了科研和体育等基金。支持学校轻化学科建设、电信学院学生奖学金和文体活动中心建设。1994年《华南理工大学史》面世,他爱不释手,一下子就定购100本,以作送友佳品;母校老教授夏昌世以多年心血凝结成的著作《园林述要》出版缺乏资金,蔡建中得知后,愉快地承担了全部出版经费,并在多位校友的全力支持下,使这本珍贵著述在1995年校庆日与读者见面。2002年,在华工建校50周年之际,他慷慨捐赠1000万元港币用于母校建设励吾科技大楼,这是当时华工建校以来获得的单笔最高捐款。2011年11月,为迎接母校60周年校庆,蔡建中校友夫妇再度向母校捐资2000万港元用于校园基本建设,其中1700万元作为校园基本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学校27号楼(建筑学专业和制图教学楼)修改建工程;200万元作为建筑学院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建筑学院教师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奖励和资助学生学习与创新研究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学院发展的事业;100万元捐赠给冯秉铨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奖励电信学院的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和资助贫困学生,支持教师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工作,支持学校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项目。

除此之外,蔡建中还捐资在电信学院设立学生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截至目前,蔡建中夫妇为华工各项建设的捐赠已达3500多万元港币。

 

居安思危图奋进

蔡建中夫妇的捐资助学之举,体现了他们心系母校的深厚感情,蕴含了他们对母校发展的热切期盼。学校得到的不仅仅是捐赠巨款的经费支持,更是他们那份对母校发展的真挚的情感和热切的期盼。通过他们的行为,我们的学生受了无声的爱国爱校的感化和教育,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得到大大的加强。

与蔡建中“同乡、同学、同专业、同房间、同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以“五同”身份回顾了蔡建中先生早年求学、创业、支持教育的往事。他说,蔡建中伉俪的捐赠承载的是对华工的关心和支持,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美德,他们的深情厚谊和博爱精神将为全体华工人永远铭记。作为华工老师,只有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做人民满意的老师,才不会辜负蔡建中伉俪的良苦用心。

在母校成立60周年的捐赠仪式上,蔡建中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向学弟、学妹们传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他说,自己成功的诀窍就在于有居安思危之心。回顾自己走过的漫漫人生路,即使是在人生最低潮的时期,因为心存希望,反而感到分外踏实;而成功后,就得用心思索如何保持成果、如何更上一层楼,否则就会福祸易位。他告诫大家,不役于外物,不人云亦云,尤其是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袭来的时代,独立思考尤为可贵。他同时告诉同学们,现在出国、求职的诱惑很多,但这些都只是社会的表象,不能代替人心底的需要。人生在世,要有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

        知恩图报,蔡建中对母校的感恩、对社会的回报和独立思考的品格深深打动了在场学生。建筑学院2011级莫鑫晖同学表示,他将会追寻两位校友的足迹,在大学期间掌握好知识和技能,培养好品德和情操,不断奋斗进取,努力成为优秀的华工人,并且对母校心怀感恩,为母校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有记者曾问到蔡建中先生何以如此热爱教育、热衷服务社会时,他的回答是──施比受更有福。 [ “四十年织织复织织,织就彩虹几度,廿六载信心望爱心,心愿桃李满园” ]正好道尽蔡建中先生一生之理想。


热爱母校,独立思考,这份优秀的品质中,不仅孕育着华南理工大学精英的情怀,也包含着半个世纪以来华南理工大学老师和学校领导的心血。因为只有他们的付出,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人才。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及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校友能像蔡建中一样,能对母校、对社会、对国家做出重大的贡献!

作者:陈书霞

注:本文部分内容由《一千万元背后的故事——记华南理工大学杰出校友蔡建中先生》参考整理而成。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