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心筑宏梦 躬行生辉
——记创维创始人黄宏生校友
【人物名片】黄宏生,男,1956年生于海南临高。1977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之后在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华南公司当助理工程师,后提升为电脑事业部部长、公司副总经理;1988年,黄宏生移居香港,同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创维遥控器厂,成为创维创始人、原创维集团兼创维控股董事局主席;2000年,创维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募集资金10亿元;2003年,黄宏生成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10年,黄宏生携其夫人林卫平以“华南理工大学1977级校友”身份向母校捐赠3000万元;2011年至今,任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只剩下七米了……六米……五米……四米……三米……两米……十字心现在是对准的,零点五米,对准!刘洋脸上传来了微笑的表情!”中国航天发射中心的大屏幕上正清晰地向全世界直播着“神舟九号”的成功对接。
这面向世界展示中国航天技术的大屏幕,正是来自于中国彩电龙头企业之一的创维。创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其创始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黄宏生,功不可没。
启梦高考
1956年出生的黄宏生算得上是那一代人中的典型代表,换句话说,他们承受着那个时代所带来的磨难和历练。说起磨难,黄宏生非但没有抱怨,反而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样的古训来诠释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高中毕业后,这位海南少年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黎母山区,过上了艰苦的劳作生活。在崇山峻岭所带来的新鲜感逐渐消失之后,这个少年心中追求知识的梦又一次被点燃。“我并没有迷失未来的方向,明晰的一点就是不能虚度光阴,那时真是做梦都想上大学,我每天写日记,看《十万个为什么》,复习中学课程,翻翻物理书,做做化学实验,”黄宏生曾回忆道,“《基督山伯爵》一书的最后一句话是‘人生就是等待和希望’,1977年的高考终于被我等来了。”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恢复高考的文件,而当这一喜讯传到山区少年耳朵里时,时间已经悄然过去了一个月。对着充满杂音的电话反复确认着消息,少年黄宏生早已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成了那一代人的人生转折。“在年轻的时候经受一点苦,绝对不是坏事,有过那样一段经历,所有的困难我都能泰然处之,绝不逃避。”黄宏生这句对自己的总结,更像是对我们的鼓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从容面对,绝不逃避,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最后,黄宏生以优异的成绩被华南工学院录取线最高的无线电专业录取。一位从山区走出来的少年的成功,正源于他对梦想的那份执着与坚持。
筑梦华工
1978年的春天,木棉花红得格外耀眼奔放,铺满了整个华工校园,正迎接着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灰蓝黑绿”的人群中,黄宏生,这个海南小伙,除了那双露着脚趾的解放鞋,并没有给同学们留下太多的印象。
“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一切命运改变的出发点,就是进入华南理工大学的那一天。21岁才迈进大学校门的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
对于1977级的学生们来说,这等来的学习机会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晚上11点后,学校所有的课室、所有的宿舍一律关灯。然而熄灯后,黄宏生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背着一捆电线,跑到路灯下“偷”电,挑灯夜战。这并非是为应付考试偶然的情景,而是长期刻苦用功的习惯。就是这样一种如饥似渴的求学态度,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把原来失去的学习时间补了回来。
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对学生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倾注了很多爱心,常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课外活动,但让黄宏生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每天早上6点15分风雨无阻的广播操。学校的广播响起,他们就像部队的战士一样,从铁架床上爬下来,涌到湖滨路,做起早操,四年如一日从来没有间断过。就是这样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后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团队的思维习惯,形成了一个好的工作习惯。“这种集体主义精神酝酿出了未来的团队精神,所以我们这个班41个同学里面,有四分之一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创办了著名企业创维、京信、德生,等等。”黄宏生如是说。
那时,下课以后,老师一般走不了,总被一大堆的同学“纠缠”着提问,有时甚至耽误了课间休息的时间。黄宏生是班上提问最多的,他喜欢追根究底,缠着老师不放,许多同学觉得向教师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十分可笑,但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把问题彻底弄明白。在这种求知若渴的氛围下,正是这种勤学好问的习惯、坚持不懈的精神让这个刚入学时的“后进生”在大四的时候,各门功课达到平均分93分,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正是这样一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给黄宏生未来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除了黄宏生自己的努力之外,华工的老师们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当时的老师,很多都是学术带头人,可以说是群星璀璨,比如冯秉铨教授、欧阳景正教授、徐秉铮教授等。这些学者,给同学们种下了心高志远的种子。他们严谨的学术作风、对知识和技术的追求,都成为这些学生们的榜样,对同学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些为人师表导师的教导下,黄宏生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并且融入了世界的潮流之中。黄宏生发誓一定要有一番作为。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结交挚友的地方。当提及大学时做班长的经历,黄宏生曾说过这样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才会有能力把有各有想法的人聚拢于自己的周围,这无疑是做大事的基础。我十分看重我的班长生涯。一个人很难单枪匹马地成功,我能营造出如此广阔的创维空间,正是在于许多友人的支持。一个人一定不能过高地估计个人的力量,所有的成功都来源于合力。一个人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自身的才干和毅力,而另一条则是广泛和无坚不摧的人缘——这是走向成功的两宝。”黄宏生大学期间毕业论文的题目是《黑白电视机的设计》。也许正是从那时起,他便为自己以后与电视的相伴埋下了伏笔。那时年少轻狂的他还对自己的老师夸口许下了一个宏大的梦:我要造一个中国的索尼。
逐梦商海
黄宏生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华南公司。那样一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想进入外贸垄断性国企是件谈何容易的事?说起这件事,他十分感激母校。当年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到学校招人,系里160多名学生中只选一个。这虽比不上现在大学生千人、万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但在当时却也是相当激烈。“这要感谢当时校领导的公平与正义,他们说要将这个职位给最优秀的人。”黄宏生不断重复着对学校的感激。最优秀的人——这个年级第一的黄班长自然成了不二人选。
告别校园,黄宏生走进了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华南公司。初入社会的他,发现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这位雄心满满、有志做一番事业的优秀大学生并未受到公司的重视,而是每天面对一些琐碎事,用黄宏生自己的话说,是“被雪藏了一年,做了一年多的冷板凳。”他有句时常见诸报端的名言叫“宁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对于那时还是小职员的黄宏生来说,也许还未提炼出这样一句为众口传颂的话,但他一直都是这样坚信着,也一直这样践行着。
既要筑梦,更要逐梦。这个心怀宏梦的年轻人,即便没有机会也要为自己创造机会。黄宏生敏锐地感觉到电脑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后,他主动向领导请缨,请求组建一个电脑事业部,由自己来做产品负责人。在他的努力下,这部门的经济效益在整个华南公司内首屈一指,最高时达到公司业绩的80%。他本人也因这突出的业绩像坐火箭一样,由助理工程师升到电脑事业部部长、副总经理,后来成为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常务副总经理。
但,黄宏生逐梦的脚步并未停止。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他表示:“人如果总是躺在功劳簿上,不求新的突破,便会泯然众人,我宁愿选择螺旋式上升的人生曲线,也不选择平直的生活道路。”放弃已有的一切从零开始,28岁即任副总经理,享受副厅级待遇,在旁人看来一帆风顺、前途无限的黄宏生却作出了辞职的决定。
圆梦创维
20世纪80年代,黄宏生曾代表公司带着国产的名牌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去参加美国的电器展,因为当时国内的技术还不是很先进,这些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品牌在美国根本却无人问津。几天的展览会下来,没有接到一单生意,大家都垂头丧气,展品也只能带到跳蚤市场上去贱卖了。巨大的出口指标,给黄宏生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多年的电子贸易生涯使我清楚地知道了中国电子产品的水平。广东不缺外贸人才,缺的是高科技电子企业。创建电子企业就成了我的初衷。”改革开放的珠江三角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无限的商机仿佛就在等待有心人的发掘。正是这几个原因促使他辞去公职,赴港创业。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那么“可爱”,生活给予我们的礼物,有时候可能是困难,甚至是打击。
如果不深入了解创维的发展经历,人们也许不会知道,这个以一家小小的贸易公司为起点,只用了16年时间就闯进国内彩电制造业三甲之列的企业,曾经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果不深入了解黄宏生的奋斗历程,旁人也很难想像,这16年的时间里,他曾经几次处在极度的痛苦之中。
黄宏生以代理电子产品出口、组织进料加工开始最初的资本积累,原来生意场上的朋友瞬间成为竞争对手,纷纷为各保其身而割袍断义,将他置之人地两生、经济拮据、孤立无援之境;加之基础薄弱,市场不熟,生意的中间环节太多,货品难以出手,连连出现亏损,急切之中,他病倒了两个月。
可雪上加霜的打击并没有结束。1989年黄宏生筹集有限的资金在东莞办了第一个电子企业,生产彩电遥控器,但由于技术失误亦不能成气候。与此同时,香港开始丽音广播试播。为先声夺人,他又抓住机会与飞利浦合作开发解码丽音机。正当他全力投资该项目时,香港台因试播后成本太高,突然停播丽音信号,顿时造成大量丽音产品的积压。操之过急的开发使他又损失了500多万港币。他再次病倒,卧床不起,瘦到体重只有95斤。
生活这堂课,我们总是需要交一些“学费”才能够窥视到一些真谛。然而,我们不禁要感叹,生活是不是收了黄宏生太多的“学费”,用了过多的困难来考验他?可是永不放弃的他为背水一战,又咬牙签署了个人担保贷款,组织队伍开发彩电。当时,国际上已兴起第三代集成电路,而黄宏生生产出的彩电因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则明显滞后,300万的开发费用又付之东流。
面对这一切,黄宏生并没有选择走回头路,心怀“中国索尼梦”的他没有退缩。“对我而言,这正是孤海行舟一条船的关键时期。我不能走回头路,我要坚持下去,在失败的痛苦中我也逐渐看清企业的走向和定位。”也许那时的他正是用“人生就是等待和希望”这句话不断地鼓励、安慰自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历了漫长的黑夜,黎明终于露出了一丝光芒。1991年,香港著名的彩电企业讯科集团因财政困难,急于出让,由于当时世界彩电市场每年销售可达1.5亿台,潜力巨大,争购者如鲫而至,香港录像带大王瑞菱集团用十几亿元收购讯科,但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却将原讯科集团有才之士一并排挤,从英国调来“高手”打理,引起内部混乱。“我觉得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将来遇见机会才能游刃有余地抓住,我用半年时间将一批怀才不遇而有专长的科技人才纳入自己旗下,并出让15%的股权吸引他们技术入股,使自己这间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获得了相当的技术支撑。”每每回忆起这一段岁月,黄宏生的嘴角总会露出微笑。9个月后,创维推出了新型电视,并在德国展览期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2万台订单,银行贷款随之而来,利用信用额度的滚动支撑,黄宏生不仅得以还债翻身,创维王国也开始在彩电业崭露头角,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危机紧随其后。2000 年中国彩电行业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的价格大战,整个行业可谓是哀鸿遍野。知名咨询公司帕罗曾说,中国的普通家电行业已经全面崩盘。恰逢此时,祸不单行,创维又遭遇陆强华事件,职业经理人带领100多名创维员工在7天内集体“出走”,公司因此半年亏损就达1.2亿元。是放弃,改行,还是被收编?三思之后,黄宏生决定迎难而上。为拯救创维着手变革,他提出了“再造创维”的口号。善于抓住时机的他再次在其他企业纷纷犹豫不决、不敢出手之时,选择了投资技术更为先进的背投电视,从而在该类型产品的市场上抢占了先机。吸取陆强华事件的教训,他将自己名下的部分股权分给职业经理人,更下放部分管理权以稳固人心。至此,创维从一个事无巨细都由老板裁夺的家族式企业蜕变成一个管理更为科学、技术更加先进的创新型技术公司。创维又一次得以涅槃重生。
“以前我更多地想冲上山顶,争当第一,现在我希望和我的团队成员一起冲上山顶,哪怕是站在山脚下,也愿意真心地为努力冲顶的团队成员加油、鼓劲。” 从这样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黄宏生心态的一种转变:他对成败得失看得更轻,也想得更开,他的心智更为成熟,内心也更为强大。黄宏生在圆梦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续梦·感恩
历经人生的种种得失后,更为沉稳豁达的黄宏生却依旧保有一份奋斗的激情与干劲。如今,他又开始构建着自己的另一个梦——教育梦。“人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其实,我最大理想还是办教育。国内职业教育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我想如果能建立自己的职业教育学校,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续梦教育,黄宏生从未忘记母校的发展,他对华工的学子寄寓了厚望,他曾说:“在我们这个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里,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有所作为,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希望华工学子能珍惜这个机会。
感恩回报,黄宏生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对母校的赤子之心与感恩之情。在2009年, 黄宏生夫妇向学校捐设了一个电视机博物馆。第二年,他们又向母校捐赠3000万元人民币,其中1000万元用于设立“宏平长青基金”,资助华工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年轻的时候想的是创业赚钱、出人头地,但现在心态发生了变化,想帮助别人成功,再和别人一起分享成功。正如胡雪岩说的那句话,上半夜想别人,下半夜才想自己。帮助别人能给我带来更大的快乐。”黄宏生认为,在解决温饱后,真正的快乐是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他们的快乐、成功和福祉,自己在这么多人的快乐里,也能让自己上升到更高的快乐。他对母校的捐赠正诠释了其对于快乐的理解。
回首黄宏生的奋斗历程:从上山下乡的山区知青到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精英,从最年轻的常务副总经理到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商海的沉浮,人生的起落,一次次角色的转变,我们不禁感叹他对于梦想的执着与坚定。旁人看来,他书写了一段传奇,是人生涛浪中总能抓住救命浮木的那个幸运儿,而在他自己看来,他不过是个筑梦、逐梦的小孩儿。当别人对梦想浅尝辄止时,只有他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践行着自己的梦想,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创维王国。如今,年过半百的他又开始投资教育和汽车产业,这是否会是黄宏生的再一次华丽转身?这个对梦想如此执着的人能否将“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打造成为第二个“创维”?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宋阳 邵树豪 黄丹莉
注:本文内容部分参考李阳春《问鼎财富巅峰—当代商业领袖高端访谈录》、电视访谈节目《财富人生·黄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