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简介】容柏生,男,1930年8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高级工程师。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现任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荣誉总工程师,曾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及论文有《深圳市亚洲大酒店结构设计》、《广东国际大厦63层主塔楼结构设计分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概述》、《高层住宅建筑中的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1项,两次获得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从古至今,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一直被称作为凝固的音乐。黑格尔曾这样描述过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容柏生,作为一个建筑结构领域的大师,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歌者。如果说建筑材料是音符,那么容柏生便是用建筑结构将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串起来的音乐家。无论是建筑结构的道路,还是人生的道路,容柏生都始终踏着坚定沉稳的步伐行进在路上,在他的身后,一首首动听的乐曲飘扬而出,一幢幢雄伟的大厦拔地而起。
风起云涌 坎坷求学路
1930年,容柏生出生于广州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官衔至中将。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容柏生度过了他短暂而又安逸的童年。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被抗日战争的炮火打断。容柏生的母亲带着几个子女在战乱中四处流离,后来主要在东江流域的客家地区生活。每到一地,母亲都将容柏生送到当地的学校读书,就这样,容柏生的学业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抗战胜利后,一家人迁回广州,容柏生开始念高中。
1949年,容柏生中学毕业后参加高考。这年暑假,随着解放枪声的逼近,明白国民党大势已去的父亲带着全家出走澳门。在澳门得知已被广州名牌大学录取的消息,容柏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自己对追求学业的渴望,另一方面是父亲对他回广州读书的强烈反对。最终,在容柏生的坚持下,父亲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只准容柏生念岭南大学。从小就对机械有着浓厚兴趣的容柏生在报考时填报了中山大学机械系和岭南大学土木系,并且两个都考上了,因为父亲的执着,他最终放弃了自己原来热爱的机械系,进入了岭南大学土木系。他的父亲或许从来没有想过,正是他的这个决定,让中国多了一个工程院院士,也让中国多了一个建筑结构大师。就这样,容柏生,一个对以后中国的建筑结构工程技术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的人,开始了他与建筑结构工程的不解之缘。
上大学后,由于父亲先去香港后转台湾,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当时的系主任在得知他的情况之后,十分同情他的处境,帮助他申请了免交学费,并鼓励他想办法克服困难,继续学业。另外,容柏生还在学校的附属小学当兼职体育教师,这样就可免费住宿。他每天中午不休息,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或给系主任当打字员。那时候打字是用蜡纸的,其实容柏生当时根本不会打字,但害怕学校不用他硬是没敢说,在去系主任那里当打字员之前偷偷地用几天时间拼命地学会了打字。在为学校工作的同时,他的学习也没有一丝松懈。当时,属于教会学校的岭南大学采用全英文教学,教学方法也是西式的,这对学生的英文水平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容柏生不屈不挠坚强的意志;高难度的学习,培养了容柏生主动学习和刻苦钻研的习惯。
在整个大学三年级期间,容柏生响应国家对在校大学生的号召,参加了修治淮河的工作近一年。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岭南大学的文、理科等并入中山大学,而工科则迁到石牌与其他大学的工科成立了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53年,容柏生成了华南工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大学四年,是积淀的四年,容柏生为他之后人生的道路打好了坚硬的基石,为他之后的成功做好了铺垫。人生是一条长河,容柏生在这四年里艰难而又坚定的向前奔腾着不息的青春,厚积薄发,静静等待着来到人生的瀑布口之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辉煌以及那之后的美丽风景。
厚积薄发,辉煌成就路
1953年,容柏生以优异的成绩从华南工学院毕业。毕业后,容柏生被分配到广东省建筑设计公司(后改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容柏生在这个省级设计院一呆就是50多年,在这里,用他执着的攀登精神登上了人生的顶峰。
1956年,毕业刚3年的容柏生即因“基础理论扎实,工作能力强,完成任务出色”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同年,初露锋芒的容柏生被抽调到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任教,前后共8年。任教期间,他先后主讲过几乎所有建筑结构专业的基础课及专业课,自编了大部分教材,还负责历届的毕业设计指导。3年的工作经验和8年的任教经历,使容柏生在实践和理论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经历了一段下放农村和工厂的经历后,1972年,容柏生回到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他一心埋头工作,努力钻研。不久,年仅43岁的容柏生被委以重任,接到了广州海运局15层通讯大楼的结构设计任务。15层通讯大楼是广州当时最高的建筑之一,也是设计院所承担的最高级别的人防保密工程——战时地下室,为近海舰船的指挥部。接到任务之后,他立即着手查阅了由专人保管的地下人防工程保密资料,仔细研究了有关高层建筑的计算方法。高层建筑和人防工程是他以前从未涉足过的,在计算工具缺乏、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通讯大楼的结构设计任务。
通讯大楼的设计,开始了容柏生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当时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他通过钻研、探索,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不久即完成了较为完善的运用计算机进行全面结构设计的一整套方法和相应的计算程序,在广东省内起到了主导作用。这一计算手段及时地被运用于实际工作,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及省内外兄弟单位做了大量的高层建筑结构计算工作。他被同伴一致推认为“广东省建筑设计院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始祖”。
1983年,容柏生接手深圳亚洲大酒店(后改为香格里拉大酒店)的设计工作。该工程总面积6.3万平方米,塔楼为Y形平面,高38层。他结合国情,首创钢筋混凝土超级(或称巨型)构架结构体系,将高达114米的建筑分成6大层的钢筋混凝土巨框,每个巨框都是受力单元,极大地方便了建筑平面布置,并可6个单元同时施工。这既给了外形设计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又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不久,这座外形新颖、装饰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便成为深圳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这项为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提供的新型结构体系,获得了国家建设部1989年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香格里拉酒店国际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多次考察深圳的建筑物之后,一眼看中了这栋建筑物新颖的外形和特别的结构,收购了亚洲大酒店,并改名为香格里拉大酒店,这座外形新颖的五星级大酒店成了深圳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这项成果获得深圳1987年度和广东省198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而深圳长城大厦的施工则更体现出容柏生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设计思想。1985年,容柏生接手设计深圳长城大厦,该工程建设场地位于花岗岩残积土地段。按常规,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满足不了设计的需要。但容柏生根据地质人员对花岗岩残积土所进行的大量试验和理论分析,认为可以突破规范所规定的地基承载能力,并通过基础形式巧妙配合,采用天然地基,结果成功地在花岗岩残积土层上建造起18层楼的高层建筑,为深圳特区高层建筑利用花岗岩残积土做天然地基开创了成功的先例,具有深远的影响。
1985年,已任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的容柏生以其公认的技术才能获得了广东国际大厦的结构设计权。广东国际大厦的建筑结构设计,充分地显示了容柏生深厚的理论造诣和新颖的构思。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包括3幢塔楼。其中主塔楼为37.1米×35.0米的削角矩形,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高63层,总高度200.18米,另有4层地下室。这样的数字对容柏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在结构设计中,容柏生和参与设计的人员采用了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内筒为钢筋混凝土墙组成的实腹筒体;外框筒配合建筑设计,把柱和梁的截面设计成既满足结构空间受力需要,又满足建筑平面功能的形式,在3个每隔19层设置的设备层处,把外框筒梁加强而形成3个加强层,有效地增强了塔楼的抗侧力刚度。与此同时,在每个加强层处各设置8个(每向4个)联系内、外筒的钢桁架,既增强内、外筒联结的整体性,又改善了加强层的受力状态。整个结构既简洁又符合受力要求,满足了建筑使用和美观要求。在结构计算方面,除一般正规计算外,容柏生还做了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分析及竖向构件轴向变形、环境温度变化和预应力拉张等影响下的计算。这些计算结果经电脑打出来的纸稿就有10多千克重。在楼板方面,采用了我国先进技术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平板,彰显了我国在结构形式上的突破,还使得塔楼重量降低近万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成果,把我国大型高层建筑结构技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63层,成为当时世界上采用全预应力楼板层数最多的建筑,超过美国芝加哥52层的休伦大厦,刷新了该领域的世界记录。
1989年,就在广东国际大厦封顶的同时,容柏生喜获建设部授予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也是63层,为容柏生赢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乃至首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的桂冠。他的作品攀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他的人生也登上了一个新高峰。
容柏生还及时总结设计经验,结合施工新技术做了大量的定量测试,并将它形成文字,发表了论文《广东国际大厦63层主塔楼结构设计分析》,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影响。直到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它仍是指导国内抗震区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设计的蓝本和理论依据。
容相生除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热心参加和支持技术方面的社会活动,如参与我国和广东省多项专业技术规范的编制,参加国际交流或国内的各种技术交流会,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应邀参加重大工程的技术审查或咨询等。
几十年的设计生涯,突出的业绩,使容柏生获得了诸多荣誉。他两次被授予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得省政府立功证书和省劳动模范称号,被选为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有人精准的把容柏生校友的成就总结为“一个中心、两种体系、三个代表作”。“一个中心”即运用计算机对高层建筑进行结构全面分析的方法和程序;“两种体系”是容柏生提出的巨型构架和短肢剪力墙;“三个代表作”便是上文提到的广州海运局通讯大楼,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以及广东国际大厦。
从初试锋芒到卓尔不群再到世界之最,容柏生在人生道路上用他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在事业的高峰上不断攀登,追寻新的高度。
坐看云起 淡泊人生路
容柏生的一生跌宕起伏,从童年的安逸到少年求学的坎坷,从参加工作后的崭露头角到“文革”时期的沉重打击,低谷与高峰交错,几起几落,他的人生是一道美丽起伏的曲线。然而,在这样起起落落的背后,不变的是容柏生的严谨求实与淡泊从容。
在建筑结构领域的50多年里,容柏生一直坚持着严谨踏实的作风,认真完成每一项工程,做好每一次报告。容柏生说:“我在长年的工作中,始终坚持的工作态度是:对待困难决不畏缩,坚持刻苦探索直至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样既能增强信心,也能丰富知识,甚至可以从中悟出一些新的道理;凡事从广度和深度多作思考,把问题全面彻底弄清楚,对疑点是“必”求甚解,这样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多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和改进;处事认真细致,决不马虎,尤其是工程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差错出现在易于被忽视的环节而贻误大局。”他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我性格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工作比较认真,只要接受了一个工作,就要做好,要对得起人家、对得起自己,花工夫认真做好。”他参与设计的那些矗立在南粤大地上的建筑和那些细心整理的文字,都记录和见证了一个大师用心的态度和求实的风范。
1995年容柏生当选为院士后,邀请他参加的社会活动也多了起来。但如果不是有关专业的活动,他一般都推掉不去。而凡属有关建筑结构的大型技术交流会,容柏生都会在百忙中抽空参加。还有省、市建委组织的审查、技术论证、鉴定、技术研讨等活动、国家规范的修编、建设部重大工程的审查等政府技术工作他都积极参加。一些社会上的重大工程请他当工程顾问,支持创新技术、支持重大工程项目,在容柏生眼里也是不可推卸的工作,因为在他的心中,技术工作才是他的重点。
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建筑结构领域的大师,可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我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只是愿意老实地做点事,侥辛脑筋比较活,稍微做出了一定成绩。”在生活上,容柏生也一直是一个崇尚简单的人。除了工作之外,平时他很少出门,业余爱好也不多,在家里的时候就比较喜欢听听音乐,唱唱五六十年代的英文歌曲。漫漫人生道路上,他始终坚持着一个建筑行业工作者的专业态度,秉承着淡泊从容的作风,过着简单踏实的生活。
三段精彩而又跌宕的道路,记录了容柏生出生至今的历程。在生命的旅行中,容柏生收获了掌声与荣誉,也收获了路边美不胜收的风景。愿路上的歌者永远像青翠的松柏一样,散发着蓬勃的生机,歌唱着不息的生命。
作者:徐昱清 刘忠俊 吴方成园
注:本文据《他的名字镶嵌在城市高楼中》,《在攀登新高度中成就卓尔不群的人生》,《容柏生:一种技术,一种态度》 等文章整理、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