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格物致知 力创传奇
——访格力电器公司前董事长朱江洪校友
【人物名片】朱江洪,男,1945年11月出生于广东珠海。1970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分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工作,后任厂长。 1988年回到故乡珠海,进入当时的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担任总公司下属的冠雄塑胶工业公司总经理,后兼任海利空调器厂厂长。1992年,格力电器公司组建,出任总经理。2001年4月至2012年5月任格力电器公司董事长。
在珠海市,随便坐一辆的士,跟师傅聊起朱江洪,几乎没有不知道他。与我们同行的珠海校友会一行人,每个人提到朱江洪时都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慢慢地,这份敬佩之情也感染到了我们。
提前10分钟,朱江洪自己开车冒着台风如约而至来到采访地点。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魁梧矫健、目光犀利、精神矍铄,整个人看上去非常有活力、有干劲。“退休”、“老”这些词与他现有的气质一点也不匹配,唯一能告诉我们他年龄的证物,可能就是我们手上的资料:朱江洪,现年67岁。
朱江洪为人很亲切,也很健谈,见到我们一点也不摆架子,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握手表示欢迎。
忆苦思甜 开启传奇
朱江洪能够考上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可以说是克服了诸多不利条件。珠海地理位置靠近香港、澳门,读书氛围不是很浓,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大家都有退路,想着还可以去香港、澳门或者是海外”。
朱江洪在当时的拱北中学(现在的前山中学)读书,初一的时候整个年级还有240人,后来人数越来越少,到了高一就只有50多个人在读,最后考上名牌大学的就只有5个人,朱江洪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自己一心就只想读书,也没有想其他的。”朱江洪如是说。
1965年朱江洪刚开始上大学就赶上了“文革”。因此,大学对他影响最深的不是校园生活,而是当时的上山下乡和劳动实习。
“当时被分到阳山学习,阳山是韩愈被贬的地方,古语曾有‘阳山,天下之穷处也’。”朱江洪笑着回忆当年。“那里哪有什么田地啊,都是石头山,餐餐都吃玉米羹,稀得都可以当镜子用。有的时候饿到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一说话就直冒冷汗。当时正长身体的小伙子只有105斤。”虽然是回忆艰苦岁月,但是朱江洪却谈笑风生,说得那样轻松。
在谈话中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朱江洪的两面特性,一方面非常务实,一方面却非常灵活。正是这两个特质成就了朱江洪创造格力的传奇。
毕业分配工作时,班主任告诉朱江洪广西百色有分配名额,“我当时也不知道百色在哪里,就觉得广东、广西就一个字的差别,也不会离广东太远吧,马上就答应了。后来回去在地图上找百色,最开始在广东周边找,后来越找越远,才发现百色都快挨着越南、云南边界线了!”就这样,朱江洪被分配去了百色。上中学时,朱江洪一起上学的伙伴一个个到了澳门,当他考上大学后,曾庆幸自己没跟这些伙伴一起走,但毕业分配时,想到今后一生可能在百色这个小地方度过,又不免有些后悔没跟他们一起走,朱江洪说。
“大学毕业后也要听组织的安排,组织让你做工人就做工人、让你做干部就做干部。我当时被分到百色的工厂做工人,也没有怨言,因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能吃饱饭就很满意啦!”
“我们当时去了工厂都是抢最累的活干,因为当时年轻,又有干劲,加班时两三天不睡觉是常有的事。”
百色是朱江洪创造第一个传奇的地方,这传奇的创造没有一丝浮躁,没有一毫虚功。从最开始的工人做到扭亏为盈的厂长,他有两个秘诀,一个是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一个是头脑灵活,敢于打破常规。
“我的专业基础除了在学校的积累,很大一部分是在车间里当工人磨练出来的。当时,我是什么活都抢着干,厂里哪里缺了工人,我就主动补上去。就是那个时候,我接触到了所有类型的机床,以前在书本上看到的东西,到工厂里全都实实在在地接触到了,印象也更加深刻了。”后来,朱江洪从工人被提升到了质检员,做质检就可以用到他的专业知识,哪里不合理他就提出整改意见。由于朱江洪肯干、专业,他很快就被提升为技术员,后又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随后他又被调任技术部副科长、科长,后来做了厂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1982年,上级领导提出民主选举厂长的方案,年轻的朱江洪一举就被选为了厂长。对于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让周围人都如此信任、推崇自己,朱江洪笑笑说:“我不是去争权的,我是去做事的。不管做到什么位置,我都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我都是经常晚上下车间,什么时候都随叫随到。”
顶住压力 致力创新
造就朱江洪的传奇人生,不仅仅靠他的埋头苦干,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他的大胆创新。
“我做车间副主任的时候,当时工人加工螺杆一天只能做两三条,效率总是上不去。但当时‘文革’期间,大批 ‘封、资、修’,决不允许有物质奖励措施。我当时就出了一个变相奖励,如果每天加工5条就可以提前下班,那些年轻人一听干劲就上来了,很快就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不过按当时政治环境,像朱江洪那样变相地搞计件生产也是犯错误、要被批斗的,所以当领导询问朱江洪管理下属工人效率提高的原因时,他只能三缄其口,不敢让领导知道。
朱江洪这种敢于顶着压力、尝试创新的勇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也正是凭着这份勇气将国企的格力做成了现在世界电器的龙头企业。
“创新很重要的是灵感,灵感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思想地观察,再将观察上升到灵感,最后实践。灵感不是说你凭空的想象,是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前进”。
谈及空调创新的灵感时,朱江洪以桌前的茶杯盖作比:“我们做空调就要把生活中的任何实物都想成是空调,比如这个茶杯,外形很漂亮,那我们的空调外形能不能做成是这样子呢?”说完他还饶有兴致地把杯盖放在桌上摆弄了起来。朱江洪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互通互融。
曾经,市场上卖的很好的一款格力U型空调就是他“异想天开”的成果。2009年贾庆林访问巴西时,要参观格力在巴西的一个工厂,朱江洪前去接待,回程时在法兰克福机场转机等候了7个小时,期间翻看德国的杂志,都是些外文他看不懂,但是他发现有一个U型的图案特别好看,当时灵机一动,就想“我们的空调能不能也做成这个形状?”回去之后就马上画设计图研发这款空调,“最后这款空调在市场上成为畅销货。”
朱江洪是技术型的老板,他认为做好企业最大的关键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高质量的提升,为此他倾注全力。一次,为了研发新产品,朱江洪日夜操劳、绞尽脑汁去考虑新产品,非常辛苦,后来自己生病了都找不出原因。“那段时间四肢无力,睡眠不好。找了好多家医院都找不出病因来,后来有个医生建议去看看神经科,结果神经科医生告诉我是疲劳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是过度用心造成的。”
“我不用心不行,那么多人跟着你要吃饭,还有那么多人跟你干事,我不对他们负责不行啊!老百姓都是很实在的,他们买的是产品,买的是质量,我必须要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朱江洪严肃地说。
科技兴企 御企有道
一提到企业发展的话题,朱江洪总是无比兴奋,说话的语气会变得严肃起来,目光中也透出一股锐气。
差异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这是朱江洪的心得体会。对于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朱江洪用了一句很朴实的比喻:“人病了就要靠医生、靠朋友来帮助,企业病了就要靠技术、靠质量、靠差异化来救治。”朱江洪说:“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差异化’,所谓差异化并非是差异到面目全非,只要有3%~5%的差异就是胜利。就好像国际跑步比赛,多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只要零点几秒的差距,结果就足以翻天覆地了。”有一次在香港,朱江洪看见一家三文治店门口排起了长龙,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因为这家三文治中的煎蛋比其他家的都好吃。于是,他自己也排了队买三文治,尝过之后发现,里面的煎蛋的确是好一点,但是也只是好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关键的3%。
朱江洪强调的差异化重点落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上。朱江洪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的产品比别人的创新多一点,实用多一点,质量好一点,不怕没有市场,不怕做不出好企业。”
“科技救企业”是朱江洪在格力提出的企业理念,他一再强调科技创新不只是口号,更是一种思维。
朱江洪非常重视科技,认为科技是企业的灵魂,科技创新可以创造一个强大的企业灵魂,不怕被取代,不怕被超越。这一点,格力现在的几项技术仍然保持着世界领先的事实是最好的证明。
重视科技对于朱江洪来说绝不是一句空话,他在格力组建了专门的科研团队,并且还成立了一个国家级的科研中心——国家制冷技术中心。他还自己带头研发了很多新的产品,现在格力销量最好的产品中就有很多都是朱江洪提出的设计方案。
能申请获批成立国家制冷技术中心,是朱江洪带领公司与多家国内专门的研究机构竞争胜利的结果。在国内,这种国家级科研中心每个行业只获批一个,中心不但要单独研究自己的技术,还要研究国家的重大项目。申请时,朱江洪对科技部说了三点优势:一是企业的市场敏感度远远高于其他机构,对于科研技术有着迫切的渴望;二是企业的科研经费是相对充裕;三是企业的奖励制度比较灵活。这些都是有利于科研中心成长的。这样的国家科研中心设置在企业中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例子。用珠海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文活的话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这是朱江洪智慧的体现。”
科研中心的成立,对于格力来说是一个超大能量的发动机。从2004年开始,朱江洪就给中心下达了死命令,必须一年至少有一个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至于所需的科研经费,只要用得其所,百分之百批准。果然,格力从2005年到2012年7年中,获得了7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获得了国内权威专家的一致认可。
朱江洪不仅重视科技,更重视科研人员。他说,要重视他们的想法,更要给他们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包括生活环境。朱江洪在格力每年组织一个“专家级科技人员”的评比活动,评出来的科技人员享受中层以上的工资待遇,减低他们的心理落差,他说:“要让这些人有奔头!”
“好空调,格力造!”这句话不仅是格力的广告语,更是朱江洪经营企业的重要宗旨,话虽简单,却包含了不知多少心血和努力。
用心负责 盘活国企
在谈到企业命运时,朱江洪说道:“企业的命运如何同这个企业的领导是否用心负责有很大的关系。”朱江洪的传奇在商界被传颂最广的是他三次扭亏为盈的故事。对于这一点他的解释是“既然大家都看得起我,把我放在这个位置,我一定要想一切办法把它做好,不让大家失望。”
家电行业是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而格力又是国企,有着自身体制上的难处,如何把国企做成家电行业中的老大,这是曾经摆在朱江洪面前的问题。
“做国企非常难,比一般民企难,做竞争激烈的国企就更难。经常就是要在有企业没你、有你没有企业的矛盾中选择。”这是朱江洪对他这么多年做国企的感慨。
朱江洪记得,他在冠雄做厂长时,冠雄公司正做模具设计,他去香港带回了一套国际上流行的空调机样板,当时国内市场还没有厂家生产这款空调,朱江洪是想开发这款空调外壳卖给当时的国内空调厂家。但同在集团下面的兄弟企业海利厂当时也正在开发空调产品,他们认为如果冠雄把外壳卖给竞争对手会影响他们。因为这件事情,朱江洪还被领导专门请去开会,为了顾全大局,领导要求他们停止这个模具的开发。但在开会完回去的路上,朱江洪就跟一起去开会的同事说:“回到厂里,千万不要跟开发人员说上级的命令,让他们照常开发,不要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过了不久,刚好有一个泰国的厂商来中国采购,一下就看中了这一套模具,当场就下了订单。朱江洪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去跟领导请示说产品不内销,只做外销,领导只好同意继续开发模具。也正是由于这一迂回战术,海利和冠雄不久合并成立格力电器后,就有了新款空调面市。由于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从而奠定了格力发展的基础。这样的迂回战,朱江洪在他领导国企的生涯中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虽然现在讲起来很轻松,但当时却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朱江洪与母校华南理工大学一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直以来都从行动上支持着母校的工作,被母校聘为客座教授,捐赠100万元支持华工珠海校友会的工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朱江洪本人是华工毕业的,他的夫人和一双儿女也都是华工校友,一家两代人都与华工有着不解的缘分。由于朱江洪工作繁忙,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家庭的大小事务都是由夫人打理。朱江洪和夫人是同班同学,两人都是华工1970届机械系毕业生,身上都有着20世纪70年代知识分子的烙印:思想纯粹、行事质朴,对权力、仕途、金钱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清高。朱江洪对自己儿女的教育宗旨也是正是秉着这份质朴、清高。“我只是把握大方向,儿女的路只能儿女自己去走,主要是他们(朱江洪的一双儿女)给自己做决定,大方向没有问题就行。”朱江洪的儿女正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凭着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和父母同样的道路。
退休后的朱江洪,生活颇有隐士之风,有了充足的时间享受兴趣、陪伴家人、聚会朋友,他还非常喜欢自驾游,兴致勃勃地说:“前几天我还和夫人驾车到广西旧地重游。”他说,驾车是一种运动,可锻炼手、脚、脑、眼的相互配合,对身体大有好处。朱江洪虽然已经辞去了格力电器董事长的职务,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感人的创业故事和宝贵的成功经验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真诚地希望,在他的精神指引下,广大华工学子能努力学习、不懈奋斗、勇于创新,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母校赢得荣誉。
作者:黄瑶 刘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