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选择,成就精彩人生——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校长特别顾问张佑启校友
日期:2013-12-03
 

简介】张佑启,男,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校长特别顾问、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出生于香港,1958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即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土木系,获工学学士学位。曾任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高层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工程学院院长、工程学院院长、首席副校长、代校长。兼任国际计算力学协会(IACM)副主席、国际地质力学计算机方法与促进协会(IACMAG)常务理事、土木工程院咨询委员会理事、香港工程院资深副主席、香港科学院常务主席、香港IE鉴定委员会主席。他在有限元领域发表了许多论文和早期的著作,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原创性工作,因而被学术界公认为有限元法的先驱者之一。其后,他又创立了有限条法,并将其发展成为工程科学数值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支。1987年当选为英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荣获英国帝国勋章(OBE),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首任院长,2002年当选为加拿大科学院院士。数十年来,他著作甚丰,有10本专著,主编9本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有分量的论文400多篇。

1934年,张佑启在香港出生。少年时期的他一直是家里的骄傲,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遥遥领先,后来以骄人的成绩毕业于皇仁中学,从铜锣湾畔气宇轩昂地捧着一大堆奖项进入香港大学医学院。但张佑启并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很少看到他开夜车死记硬背,课余时间羽毛球场、篮球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他高大的身影,他一直是校羽毛球队与篮球队的主力。

孰料进入港大一年后,张佑启便悄悄地跑到广州石牌参加统考,随而进入华南工学院就读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这样一个选择,令很多熟悉他的学弟惊讶和称羡。

1958年在华南工学院获得了第一个大学学位后,张佑启没有结束他的学术研究,为了梦想依旧执着在科研这条道路上。他的人生,就是一段谱写着“选择与执着”的奇妙诗篇。

                                                             无悔的选择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笔直平坦,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一边是九曲回肠,遍地荆棘的崎岖山路。面对不同的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1954年,年仅19岁的张佑启就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无数香港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位和“皇家”奖学金,一边是从头开始的广州华南工学院的土木工程。

“我去游泳。”最终张佑启只留下这样的一句话,谁也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究竟有多重——它承载的是张佑启面对家人的期待与不解时,依旧选择崎岖山路的坚定决心;它流淌的是张佑启追求喜爱事业与理想,以及报效国家的赤子之情。

“我中学成绩优异,预科全港考第六,当时工科找工作不易,医科前途不错,多数老人家都希望家里有个医生,有什么病痛都方便一些。”张佑启在一次接受采访中曾说道。尽管不想辜负家人的期望,但年少的张佑启早已开始往更深更远的地方思考:“读医科需要很强的记忆力,我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不是很好,而在数学、物理方面的逻辑推断能力比较强。同时,在与一些朋友的接触中,我了解到当时国家急需建筑人才,所以转专业也是基于社会需求的考虑。”张佑启遥望着北面的祖国大陆,怀揣着自己的远大梦想,瞒着家人,毅然放弃了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位和六年“皇家”奖学金,“偷走”到广州,弃医从工,投考位于广州的华南工学院,立志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领域为国家做出贡献。

张佑启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他认为,中国积弱已久,现在有机会站起来,强盛起来,自己便应该尽一份力,为祖国效力。事实上,张佑启不是唯一有这种想法的年青人,他说,当时有20多个同学一起回内地。

考进华南工学院后,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这条本科路上走了四年,有挫折,有失败,有困惑,张佑启思索过、历练过、经历过,在不断成长中收获,在不断进取中成才……但最终他没有后悔他的选择,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工科梦。1958年毕业后,张佑启被分配到郑州的河南省建筑设计院担任技术员,在那里设计了26米跨度的木拉杆屋架和河南省第一个圆柱形薄壁结构。

也许,在崎岖道路前行比较曲折,然而,漫步拾贝,曲径通幽,沿途一路欣赏,也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乐。走在他人羡慕的康庄大道上,方便又快捷,然而,总会错过许多风景,留下太多的遗憾。张佑启,离开那条人人歆羡的大道,选择了这样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路途,为了生命没有遗憾,为了追寻心中的风景。

毕生的执着

刚刚毕业被分配到郑州,正值国内“大跃进”时期,当时生活十分艰苦。“年轻人捱得,秋收、秋种,什么劳动我都没问题,建房屋、工厂、学校、办公室等我都做过。不派我去其他单位进修,我便自己学。”张佑启说。

不过,在郑州张佑启并不得志,不是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是自己的学术梦无法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实现。他的心愿是继续深造,进入中国科学院或大学。“没有新知识,不会有进步。”张佑启深有体会地说。在郑州过了3年,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张佑启回香港探亲,随后写信向河南省建筑设计院辞职,他决定去英国深造。“英国其实没有学校录取我,他们不知中国毕业生的水平,因此不承认当时中国内地大学学位。”最初,张佑启打算先报读一个文凭课程,但他遇到波兰裔的名教授辛格维奇,整整一天的考试后,教授认为他的水平已达硕士程度,愿意录取他入读两年制的博士课程。1964年,张佑启获威尔斯大学颁发的博士学位。

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张佑启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险峰。功夫不负有心人,青年时期,他便提出了弹性地基板的计算方法,并且已在有限元领域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作,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原创性工作,因而被学术界公认为有限元法的先驱者之一。其后,张佑启创立了有限条法,并将其发展成为工程科学数值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他又开拓了有限元法在结构力学特别是板与壳的研究。此后几十年来,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土木工程许多方面,学术论著甚丰,并培养了大批科学研究人才。

张佑启虽然学术成就卓著,但却十分平易近人,热诚亲切。小时候,张佑启喜欢和小伙伴踢“四号波”,同伴还被他杀得片甲不留;在广州石牌时,张佑启经常会被 “敲竹杠”,朋友要他请吃西瓜;现在聚会时,张佑启会被怂恿唱《伏尔加船夫曲》,惹来一片欢笑与掌声。最难得的是张佑启的三位儿郎,虽然都在国外出生、长大,却能说流利的粤语,能读写一些中文,这当然离不开父母的督促和教诲,充分体现了张佑启的爱国之情。

多年来,张佑启获奖甚多。1987年,张佑启被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966年和1999年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Telford Prem Ium奖,1988年、1994年和1995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199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和1999年获国家教委奖,1993年获英国混凝土学会的成熟结构奖,1995年荣获英国帝国勋章,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8年获国际计算力学学会资深会员(FIACM)称号。1999年,中国科学院公布了55名新院士名单,他名列榜上。2000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被威尔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2002年,被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03年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N.O.Myklestad奖,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银紫荆星勋章。世界工程组织联盟2003年年会颁授给他“工程教育的优异奖章”。2004年获香港工程师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2004年获世界计算力学学会颁发的IACM奖,2004年获亚太区计算力学学会颁发的APACM特别奖。除此之外,他还在各种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0篇,出版专著10部,参编5部书中部分章节,编辑会议论文集9本,是十多份国际刊物的编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一路走来,张佑启路过坎坷书山,渡过茫茫学海,经历艰难抉择,接受生活挑战,终于站在了成功之巅,一生的汗水与泪水都执着于此。人的一生,说长不长,因为心里的理想始终没有随着时间动摇,身体与心灵都依旧走在这条路上;人的一生,说短不短,数不清的困境,道不尽的艰辛,在春夏秋冬的变迁里一次又一次地被心中的信念所超越。人生对于张佑启来说,便是追求梦想、执着付出的绚丽画卷。

不管身在何处,无论何时,张佑启总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最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总是会坚定的说出自己心中想要追求的梦想,并且时时刻刻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这就是真正的梦想。为了自己选择的梦想,张佑启做出过艰难的抉择,下定了执着的决心。

人生的旅途有时候充满了无奈,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但现实中,当通往理想的道路被无情阻隔时,在放弃和坚持的挣扎中,弯路就成了抵达目的地的捷径。张佑启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再次感悟挑山工迂回的人生艺术——“之”字型而后发先至的道理。弃医从工,是他无悔的选择,也是他毕生的执着。选择与执着,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用最初的选择书写最无悔的人生;选择与执着,用坚定的信念捍卫生命最宝贵的净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注:本文据《弃医选工 成就辉煌》、《记者团对话香港大学副校长张佑启》、《走近张佑启》等文章资料整理加工而成。

作者:王禹涵 杨德亮 邝韵琪 逮伟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