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回打造世界级TCL——记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校友
日期:2013-12-12

【人物名片李东生,男,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系,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曾担任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2004年被国际著名杂志《财富》评为“2004亚洲年度经济人物”,同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向李东生颁发了法国国家荣誉勋章;2007年获得芝加哥美中论坛“企业领袖睿智奖”;2008年获得改革开放30年经济人物称号及“德勤企业家奖”;2009年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十年商业领袖”及品牌中国授予的"6060位品牌功勋人物”荣誉称号;2011年,被凤凰网、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评为“华人经济领袖”,并荣获由《中国企业家》评选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终身成就奖。

    他曾是中国培养世界级企业道路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曾把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资本金的“地方游击队”式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彩电业巨头。30年来,他和他的企业,无数次身临绝境,又能绝处逢生,他的人生是励志的,他用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是百折不回,他的坚韧与自省更是让我们为之喝彩,他就是TCL的掌舵人、华工1977级校友-一李东生。

上山下乡: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生于1957年的李东生,注定了他的人生必定会经历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那就是上山下乡。回想起那段时间,对李东生来说是难忘的,但也许正是因为上山下乡的那几年的积累,才有了后来他性格中的坚韧与抱负。

    “下乡那段时间是另外一种感觉。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下过乡,下乡那几年的经历对我的性格的磨砺还是比较有帮助的。第一,是性格上的磨砺,因为那种艰苦的环境反而使自己养成一种不怕辛苦、工作比较投人、能够吃苦的习惯—现在再辛苦,想想下乡的时候也就不辛苦了;第二,当时虽然身居陋室却胸怀抱负,时常以‘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因此在工作之余,当别人在玩扑克时我读了很多书,从马列的五本哲学著作到唐诗宋词,再到文学方面的一些‘禁书’涉猎的比较广,那时书比较少,大家就换着看,就这样增加了很多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大量的阅读和艰苦的农场生活经历,形成了我的世界观;第三就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养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激发出将来要做大事的一种潜意识。当时我坚持写日记,一周也写三四篇,到上大学时已有好几本。因此才得以积累良好的文字功底。”上山下乡几年的积累为李东生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成功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即使是在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李东生也总能在夹缝中汲取知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学习的,尤其是在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好读书,多读书,善于学习,才能为将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时光:静心读书,练就专业技能

    1977年恢复高考,这对很多青年人来说是个福音,而李东生也因为平时的努力与积累,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幸运儿,顺利考人华南工学院,开始了堪称“命运转折”的大学岁月。

    “考上大学之后,学校的氛围比较好,我也很努力地把握各种机会学习,大学那几年我参加的活动非常少,那段时间流行学跳舞,但我大学四年没有进过舞池,一次也没去过,一个礼拜能看一次电影就已经很奢侈了,其他时间就是能学点就学点东西--一养成了这种比较好的习惯。直到现在我都能静下心来去看书。我出差一般都带着书,在家里也经常看书。很多人说像我这样的人生活应该挺丰富的,其实我的生活还是蛮单调的。除了工作之外,我的业余爱好比较有限,主要就是看书,更多的时间是和同事在一起交交心,几乎没什么私人时间。”

    读书,这个保持多年的习惯,犹如李东生的第二生命。他的儒商气质,显然非一日之功。而除了书,大学给予李东生的还有专业技能与知识,这也是后来他成就TCL的一个基础。当年的李东生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投人在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上,而是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学校当时那种治学的氛围是比较严谨的,比较崇尚积极向上,记得我当时上学的时候比较崇拜陈景润,曾经以陈景润第二作为志向和追求,学习理工的我曾希望成为一个科学家,至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无疑,李东生做到了,他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现在的他更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职场初期:踏实肯干,从技术员到总经理

    大学毕业后,李东生选择回到惠州,他被分配到了政府机关,但是他并没有去报到,是主动要求到企业去,当时惠州的电子工业十分落后,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工厂,最后他选择了一家刚创办不久的外资厂,也就是TCL的前身TTI}家庭电器有限公司,做一名技术员。“当时我们公司刚刚创办,我是公司的第43名员工,从而使我有机会与公司的同事一起参加了这家公司的创办过程。当时没想过我后来会成为那么大一个企业的负责人。”

    华工人,一直被冠以的品格就是踏实,而这种品格在李东生身上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李东生当时在公司的第一个职务是车间的技术员,负责维护车间里的设备,而管理他的是一位比他小两岁的车间女工,生产线长。当时的李东生虽是一名大学生,但是他并没有任何怨言,而是全力以赴投人到工作中,力求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回到公司,一边读书一边值班。我们那时是实行两班倒,一直开工到晚上12点。虽然我上正班,但是有什么问题都是随叫随到,没什么可计较的。”凭着这种踏踏实实的作风对工作的执着,李东生很快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和好感。

    一年以后,公司筹建涂带车间,引进磁带涂覆生产线,一套金额达50万美元的设备他已经被抽调过去当筹建小组的负责人,带领一批完全不懂技术的新工人,在外国工程师的帮助下把这套设备安装起来。“那段时间我从机械、电工、仪器、五金、化工等方面亲自动手,边干边学,解决各方面的问题。经过半年炼狱似的工作,终于使这套设备能顺利地运行。”而他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并成为车间副主任。

    1984年,李东生刚刚毕业3年,已是车间副主任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走上了企业管理的道路。“那时北京举行一次引进外资成果展览会,我们公司搞业务的经理因为有事去不了,临时要找一个人替他去负责这个展览会,经理说找不到人,李东生你去一趟吧,就这样我被临时抓去了。”然而到了之后,李东生并没有只是去“顶一顶”任务,而是很努力地去思考如何做好这件事。花钱请别人做金字招牌和灯饰,并且很有心思地布置展台做宣传,受到当时外经贸主任的大力表扬。通过这件事,李东生给领导留下了一个好印象:李东生这个人做技术行,做业务好像也行,这就给未来预留了一个机会空间。

    过了几个月,大概是19848月的时候,公司要派人去香港做业务,因为上次的出色表现,李东生得到了这次难得的机会,负责筹建香港的窗口公司,从那个时候起李东生开始走上新的道路一从事企业管理。“实际上我做生产就两年多一点点,刚懂了也就脱离了,不过那两年的工作经验对我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因为一个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想要做好,啥事你都要懂做,不能往外推。我除了电子之外,机械的东西摸过,铸造车间以及化工的东西也摸过,所以对整个生产流程的管理也是有点感觉的,那个经历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1985年,公司又给了他一次锻炼的机会,公司组建了电话机厂,这也是他曾经参与的项目,李东生被推荐成为了电话机厂的经理一一也就是现在的TCL通讯设备公司,那时,他才毕业三年,28岁。“那个时候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从经历、能力、知识方面都没有为承担这种责任做好准备。因此我那段时间非常辛苦,压力非常大,事情也做得不太好,当时自己没什么经验。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对我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一次很大的考验和提升。而经历了这个阶段,无论成果成败得失,对我的心

态都有很好的历练,以后再担任企业领导,心态就平和多了。”

    然而李东生在电话机厂经理岗位上不到一年,就没有继续做下去,当时他的领导建议他以退为进,于是他被调到一家新组建公司负责外资引进,去了上海。在上海的三年,李东生获得了不一样的提升,也让他知道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企业管理。于是他开始学习现代工业管理的观念,同时在与大公司的谈判中学会了从更大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工业会计学和涉外法律经济。“三年下来,我自己学到很多知识,并为惠州引进了10多个投资项目,我也同时兼任了10家公司的董事,参与了项目的筹建和前期准备,并利用这个机会与国外企业主管打交道,因此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增长了很多知识。”

    1990年,李东生被任命为TCL集团副总经理兼通力集团总经理,具体负责部分业务部门工作和对外的合作联系。

快速成长:锐意创新,打造世界级巨擎

    TCL——The Creative Life:创意感动生活,这是TCL的品牌意义,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企业,而这也源于他的掌舵人是一个锐意创新的人。

    在李东生看来,“持续变革创新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无数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证明,变革创新是一个企业保持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

    TCL借改革开放的东风,秉承敬业奉献、锐意创新的企业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佼佼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TCL就紧跟市场潮流,把握产业趋势,抓住政策开放和市场机遇,先后创办TTI}磁带厂和TCL电话机生产线。在TTI}合资公司成立之初,就引用香港先进管理手段,率先实现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90年代,TCL加快战略思考,规范所有对外标志,统一设计CI,并将彩电业务的中国副品牌取名为“王牌”,确立领先的品牌意识;TCL王牌彩电对目标市场进行调研,有计划地开展市场推广,跃居国内彩电市场前三强;同时,兼并香港陆氏公司彩电项目,开国企兼并港资企业并使用国有品牌之先河。1997年,TCL进行大规模企业改制,实现经营方式根本性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在1999年于香港成功上市。在这个时期,TCL完成了品牌、技术、市场、产品及资金等一系列战略转型,确定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1999年,TCL开始了国际化经营的探索,相继进人东南亚、中东、东欧等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逐步培养TCL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和经营能力。2004年通关并购法国汤姆逊、阿尔卡特公司形成全球化产业管理架构:多媒体和通信两大产业相继实现全球化生产和营销的产业布局,在资源配置上也实现了全球化配置的能力。在短暂的三年国际化困境后,TCL通过企业文化变革,进行组织再造、业务模式创新和品牌愿景梳理,提出了全景管理钻石模型、无边界集管理模式、三力一体系品牌架构,并根据各业务单元的核心竞争要素设立了“4 +2”集团产业架构。2008年底伊始,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产业动荡,TCL率先进行产业升级转型投资家电回收构建绿色家电产业链,组建华星光电构建液晶显示上下游垂直一体化模式,同时构建以集团工业研究院、各级产业研发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动TCL在南美、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品牌影响。2009年伊始,TCL着力向产业上游转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TCL集团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工厂建成投产,TCL打破平板上游产业链中一道道重要的技术及利润屏障,实现了垂直产业链的全线整合与创新。20118月,总资达245亿元的深圳市第8. 5代线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是依靠自主创新、独立建设的国内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2011年,TCL发布基于“三个能力”的立体新战略模型,建立“4 +6”新产业架构,将使产业划进一步分明晰,协同效应得到显著提升,未来多元产业间将全方位立体性地发挥合作、联动生产的效能,极大提升集团规模优势。20121013日,华星光电8. 5代液晶面板项目提前3个月超越10万片设计满载产能取得阶段性成功,标志着TCL液晶显示全产业链的建成,成为国内首家拥有液晶电视全制程能力的企业。华星光电8. 5代线也成为国际一流的、海峡两岸产能最大的8. 5代液晶面板线,显示出我国平板显示行业开始掌握高端液晶面板核心技术,摆脱了长期以来受制于人的局面,并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一流厂商角逐的实力,同时可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带动区域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TCL也确立了集团在自主创新与研发方面的优势,TCL诞生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1986年第一台免提式电话,1992年第一台王牌大彩电,1999年第一台网络电视,2001年全球第一款独领风骚的宝石手机,到第一台国产双核笔记本电脑,等等。2006TCL推出融合了法国埃菲尔铁塔外形的炫舞B68液晶电视;2007年凭借E72彩壳液晶电视一举摘取了素有工业“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大奖;2008X9系列液晶电视在美国CES展上获全球年度创新平板电视大奖;2009TCL超薄C10系列再次斩获红点设计大奖,超薄LED X10荣获IF设计大奖;2012年华星光电自主研制成功全球最大的全高清3D液晶屏110时“中华之星”,同年TCL携手腾讯跨界整合,推出全球首款移动大屏娱乐智能云终端--iCESCREEN,开创全新3C品类“智屏”,填补了市场空白。2011TCL再次获得CES最重量级的创新技术单项大奖—“年度智能云计算电视”奖,同时 蝉联全球消费电子TOP50和全球电视品牌第六名,并连续四年人选“中国消费电子领先品牌TOP10" o

    三十而立,2012年,中国消费电子领先企业的代表TCL583. 26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继续蝉联中国彩电业第一品牌,继续保持业界领军地位。TCL彩电产业名列全球第6,在中国则始终处于第一位,手机产业全球排名第7,中国排名第2,不仅彰显了TCL的全球化品牌影响力,更为中国彩电企业品牌建设树立了典范。

    这一切都在向世人宣布一个世界巨孽的形成。三十功名并非尘与土,八千里路豪情仍将在,凭借锐意创新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TCL必将持续引领潮流,成为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品牌。

曲折路上:《鹰的重生》力挽狂澜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哲学原理似乎适用于一切事物。一路走来,李东生来也是历经坎坷,一次次遭遇险境,又总能化险为夷。

    李东生在接管公司以后遭遇过比较大的三次危机,第一次是在1993年,那是资金上的困难,当时正赶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好电子集团成立不到一年,好多项目的架子已经拉开,突然资金短缺,后来靠李东生的个人信誉解决了困难,从香港借了6000多万元回来。“那次能够借到钱,到后来与陆氏的合作能够成功,我觉得在企业做事、做人的信誉、诚信非常重要。”

    第二次危机是在1996年,与TCL合作的彩电生产厂家长城公司老板去世,两个公司的合作出现危机,形势可谓内外交困。“当时听说蛇口陆氏基地要卖,我就建议陆氏用资产跟我组建合资公司。这个方案当时对陆氏其实存在风险,但陆氏后来同意这样的模式,也是因为相信我的缘故,他找朋友打听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诚信形象就值钱了。”

    2006年,这一年李东生遭遇他职业生涯中最严重的危机。在TCL完成对法国阿尔卡特手机和汤姆逊彩电并购两年之后,他突然发现,无论是资金、技术、人才的储备,还是对欧洲社会的法律、文化、风俗以及市场的了解,TCL都面临重大挑战。更加可怕的是,就在这两年内,国际主流彩电厂商迅速完成了从CRT电视到平板电视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打了TCL一个措手不及。危机在2006年初集中爆发。媒体质疑和追问应声而起,有人开始预测,李东生何时会辞职,与2004年他因国际并购而获得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时众星拱月的情形相比,天差地别。这个打击让李东生饱尝人生艰难,“有时候会怀疑自己,这个事情(国际化)是不是弄错了?

    在陷人困境的初期,李东生把所有的事都憋在心里,想不通,想,还想不通,继续想。他是一个老派的企业家,他相信曾国藩的军事理论,他得出的结论是“自省”。2005年,通过连续4场高管务虚会,李东生的思路开始清晰。2006年他大胆发表了《鹰的重生》系列文章,将公司内部的危机,以及公司存在的山头文化等问题毫不掩饰地公之于众。他在文中写道:“在以往的企业管理中,我更多地强调感性和人性的一面……现在企业到了生死关头,不称职就下岗,坚决而清楚地处理。”对于一个固执到骨子里的企业家来说,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也正是因为李东生平时低调不张扬的作风,让所有人看到了TCL“给自己做手术”的决心。于是,一系列自救的举措陆续展开。

    TCL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经营组织管理模式—“无边界集中”。把欧洲原有的公司体系架构全部打破,只用一个总经理统领全欧洲20多个国家的业务;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同时以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全球制造中心为后盾,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建构了飞鹰、精鹰、雄鹰、雏鹰四大“鹰系工程”,建构了集团总裁等高级别领导直接带应届毕业生的“导师制”。

    200711月,面对亏损的持续,李东生再一次进行了反省。“反思我们的授权,多为粗放式。”2008年,TCL再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旗下所有成员企业以四大产业集团和两个业务群为主体担当经营绩效责任,变革终于在2009年取得了成效,这一年的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人442. 95亿元,净利润4. 70亿元,是“国际化”之后第一次销售额增长。

    自此,李东生带领TCL踏上了新的征程。“未肯平原浅草飞”,这是鹰的志向,也是李东生执著一生的追求。“既然在国际化上已经迈出几步了,一定不能收回。”李东生说,“也许干到我退休,可能还是国内的业务比海外大,但是我绝对相信TCL的未来一定是海外业务比国内业务大,这才算是成功,做不到这一点不能说是成功。”

    “他看起来平静,但内心力量充沛。”夫人魏雪说,“这么大的压力,他都能咬牙忍着。真是曾国藩那句话:打掉牙和血吞。他曾经说,我是做工业的,不比你们文化人,自由浪漫。做工业就要扎扎实实,抬头看天,低头赶路。但工业做好了,社会的底子才能扎实。”

自学自励自省,成就全能企业家

    李东生比较信奉的一个历史人物是曾国藩。“曾国藩的书我看过不少,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像他这么坚持学习、自省、自律的少见,你看孔子有什么缺点?看不出来,他已经被神化了,但曾国藩没有被神化,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在感情上能够沟通引起共鸣,你能够读懂它。当然你要学他就真的太累了,但是你可以尽量学他好的东西。”

    第一当属自省。“人必须要不断挖掘自己的缺点,在困难和危机面前不断进行反思和自省才能战胜困难。要常常自省,能够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管理也能上一个台阶。”确实,追求完美的李东生十分强调自省的价值,“每日三省其身”不仅对自己要求“学习之路没有尽头,追求之途没有边界”,他还不断推动企业进行学习创新活动,力求建立一个学习型企业文化,一个“无边界”的企业组织,他常说:“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不断地超越自己,特别是在成功的进修中我们还能继续超越,我们就能保持相对领先的竞争力,我们的企业就能不断地前进发展。”

    第二就是要学习。“曾国藩一生都在学习,他临终的时候眼睛都看不到了。还让人念书给他听。”而李东生也是一位不断学习、不断超越的人,还在技术员的时候,他已经对机械、电子、化工等各个领域进行主动学习,而走到管理层后,更是不断进修有关会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公司,他强调的“将创新学习当做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理念已经深人TCL的各个角落。在他看来,什么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学习。经验、技能这些虽然可用于一时,但却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人再次发展的障碍。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成功的企业,能保持这样的学习心态和变革精神,是极其可贵的,也正因为如此,TCL才是不断腾飞。

    自励,也是李东生很注重的一个品质。“自励,是自己要激励自己,同时还有一个自律的问题,因为到了企业主管这个阶段,别人给你提意见都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不管你是不是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别人总是会有顾虑的,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自律习惯”。寄语当代学子,扎实基础勤奋好学。

    对于母校,李东生一直怀着感恩之心。长期以来,李东生与华工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开展了多项的合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10年,李东生伉丽向华工捐款3000万元人民币,以助学校发展。对于对当代大学生的建议,李东生讲道:“在本科的三四年时间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无旁鹜地学好基础知识,在今后实践的机会还有很多。上学的时间,学习是最重要的,把基础打扎实,这样对未来是很有用的。”

    此外,李东生还与大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成功心得。“我认为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有理想和追求,理想能给你带来工作的动力和乐趣,使生活充实和更有意义,但是每个阶段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必须切合实际以及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不要好高鹜远,因为你的思想决定了你的心态和行动。”

    “其次要勤奋、努力和执着,要善于学习领悟,勇于承担责任,‘全力以赴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全力以赴就一定不会成功’这句话是我在企业变革创新时提出的,我也一直以此自勉。”

    “再次要培养良好的心志,特别是担任管理职务时,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情操,要能自省、能包容,我觉得人最大的对手就是你自己,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持续成功。”

    “最后,要以积极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珍惜自己拥有的,欣赏他人的成功,以平常心对待荣辱得失。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说过‘天堂在你心中,当然,地狱也在’,我从这句话中感悟很多,你的思想心态决定你人生的幸福和烦恼。”

    如果总结李东生的成功之道、他的经营理念、他的故事与辉煌,我们甚至可以整理出一本书。他的思维之开阔、带领企业开拓疆土之广、经历之丰富,任何的概括与总结都是有限的,而其思想前进速度之快更令人感觉描述的贫乏和赞美的苍白,要想细致地描绘出他的图像是极其困难的。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超越,勤奋的、严于律己的、不断自省的李东生在不断前进,不断创造着奇迹,并以持续的变革创新为未来接连创造奇迹夯实基础。这就是李东生。

    让我们为所有这些不退场、不言败,而且不断创新与超越的奋斗者、劳动者、创造者加油!让我们向李东生和他率领的TCL致敬!

:文章部分素材引用自陈春花、段传敏著《中国家电巨子访谈录》。

作者:申丹丹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