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简介]唐本忠,男,1957年2月生于湖北潜江,籍贯湖南津市。1982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与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7月至今历任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都说华南理工大学是“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似乎专家学者的光芒都被其掩盖,然而在华工的校友名单里有一个名字却熠熠闪光,在韶华中不曾淡褪,在时光里不曾斑驳,他是名震海外的学界翘楚,他是教书育人的讲座教授,他,就是唐本忠。
忆往昔青春岁月
在唐本忠儿时的记忆中,由于只有父亲工作,加上家大口阔,能吃顿饱饭几乎是一种奢望。令他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困难时期,每到吃饭时间,母亲用野菜混合大米煮一锅粥,然后将6个碗一一摆在灶台上,用木瓢舀进碗里。由于水多米少,兄弟几个端起飘浮着一层菜叶的饭碗时,总是习惯性地看看锅里,想多捞点稠的填饱肚子。“虽然家里捉襟见肘,但父母非常重视教育,对我们6兄弟要求甚严,省吃俭用也要供我们读书。”
“五弟从小天资聪慧,非常刻苦。在熊口中学读高中时,他坚持用一盏自制的煤油灯学习到深夜。”三哥唐本佑教授回忆道。20世纪70年代中期,唐本忠高中毕业后,到熊口农村插队。虽然农村繁重的体力活让他这样刚出校门的下乡知青苦不堪言,但每次打堤挖河后,有坚定理想抱负的唐本忠总能心无旁鹜地在知青们的满腹牢骚中埋头苦学。
几年后,唐本忠被招工到武汉一冶成为一名工人。由于白天要上班,晚上怕影响室友休息,他就找来小板凳,披着破旧的大衣,借着厂区昏暗的路灯看书学习。而这,曾一度是当时一冶厂区一景,更成了不少一冶干部职工教育子女的典范。那段时间里,唐本忠常常省吃俭用,把每次2角钱的夜班补助费节省下来购买学习资料。
1977年,中断了10年的高考恢复,聪明肯学的唐本忠在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学系。谈到因何选择华工,如何选择就读的专业,唐本忠说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信息,报考学校与专业都比较盲目,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这就是冥冥之中与华工注定的缘分。四年的大学生活,改变了他,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广州读大学时,四哥唐本德正好被县五金公司派驻广州担任采购员。每到星期天,四哥总要让唐本忠邀上同校的潜江老乡易贤忠(现为七喜集团董事长)等人到学校附近大排档打“牙祭”。“一壶薄酒,几盒沙丁鱼罐头……每到周末,我们几个都会眼巴巴地盼着四哥到来,以聊补寡油少盐的肚子。没多久,四哥结束驻点任务回家了,让我们几个老乡很是难过了一阵子……”唐本忠回忆,当年物质生活艰苦,一盘青菜3分钱,很多人还吃不起。
苦中有乐的大学生涯,让唐本忠一直津津乐道。为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大学四年里唐本忠很少回家。“暑假基本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那里的书多,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书不用自己花钱去买……”那段日子里,唐本忠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觉得非常幸福。在他看来,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非常珍惜时间。那时比较难忘的业余娱乐生活便是去暨南大学看电影,当时流行放港片,可他却也只是偶尔去看看。校友黄宏生曾讲述当年不少同学为了在学校熄灯后仍“挑灯夜读”,不惜背着电线、灯泡到公共电箱“偷电”的趣事。唐本忠则调侃说:“因为黄总他们是学无线电的,知道怎么‘偷电’,我们高分子不懂怎么接电,只能在被窝里打手电筒。”他还饶有兴致地讲述了当年如何跟同宿舍的同学分工合作,到图书馆占座位的故事。
回忆起当年在华工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追忆青春年少的往昔,曾经的青涩少年在经历30个春秋的洗礼后步人中年,虽然头发已伴有银丝,但那容光焕发的面庞依然感染着我们。在华工,他挥洒了青春与汗水,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友情与爱情,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年轻时的生活、学习历炼,让唐本忠对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有着更深的认识:养成良好品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坚定目标,最终才能做出学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四年打下的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为他人生后来的腾飞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展翅腾飞竞自由
1982年,唐本忠以优异成绩取得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专业学士学位,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公费留学生,被教育部选送到日本京都大学攻读高分子专业博士学位。繁忙的学业、祖国的重托,让唐本忠不得不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念头,一心苦读。在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将启程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之际,74岁的父亲却与世长辞了。为了不让弟弟回国奔丧耽误行程,几个哥哥商量后,决定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唐本忠对此一直深感遗憾。在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唐本忠同时被聘为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94年,唐本忠赴香港科技大学执教。2008年,他晋升为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并被国内外多所著名高等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唐本忠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裘搓高级研究成就奖、爱思唯尔出版社冯新德聚合物奖、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先后承担科研项目60多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广东创新团队项目等)。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其研究被引用近万次,h因子高达67,被美国科学信息所列为最常被引用的化学家及材料科学家之一。他在学术会议上作近200场邀请报告,拥有10多项美国和日本专利。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2009年年底,唐本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香港科学家。
唐本忠的主要研究课题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功能主要应用在光电方面。唐本忠说,我们现在常用的手机是用液晶(LCD)显示,液晶的好处是省电,坏处是液晶本身不发光,要依赖背景光,但背景光却非常耗电;另一种常用的显示器是发光二极管(LED),当中又分为无机和有机,我们平常在闹市街头看到的大型广告牌就是用无机发光二极管,无机的好处是发光的时间持久,坏处是电压高、耗电,且不易加工。至于唐本忠研发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好处是成本便宜,容易发光,也容易加工,而且由于所用的材料可以是高分子材料,因此具有弹性,适合制造可弯曲显示屏。
唐本忠解释说,有机体系另一个好处是,简单改变一下分子结构,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光颜色,可设计各种不同的含双键、三键、五元或六元芳香环等结构单元的共扼分子,共扼程度不一样,就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发光颜色。不过,这里有个比较大的问题。一般有机发光化合物在实验溶液中,分子被溶液疏隔、彼此没有互相作用,这些单分子可以受光激发而发光。但是,有机发光材料多以薄膜形式使用。在固体状态,分子会互相聚集紧靠,有如地下铁路里拥挤的人群,一个挨着一个。分子间出现这种现象,会出现发光颜色红移,
甚至会导致发光淬灭(即不发光)。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一般科学家所采用的方法是放人区隔物,强行把分子阻隔开来。另外,也有科学家采用固态融液的方法,但效果也不太理想,时间一久,分子又会聚集起来。唐本忠解释说,在固态状态下,分子聚集紧靠是自然的事,因此,强行把分子拉扯分开的做法违反了自然定律,是很难成功的。相对而言,唐本忠采取了顺应自然的方法,让分子紧靠在一起,而且是越紧靠越好。他善用分子的空间效应,变分子聚集淬灭发光为聚集诱导发光。
唐本忠还把这种发光原理应用到生物检测方面。要做生物检测,先决条件是水溶性,因为生物介质是水。他的水溶性生色团在水中不发光,但只要碰上生物分子(如蛋白质、脂肪、糖等)就会发光,因此是一种很敏感的点亮性传感器。这个发明其实就是生物探针,可以应用于医学研究,现在甚至发展到懂得分辨不同的细胞分子,特别是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唐本忠有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个发明应用到临床医学,用来检测血液、尿液等。如在尿液中,一个正常健康的人蛋白质含量是每升30毫克,如超过了就不正常,这可以从传感器光度反映出来。这个传感器十分方便,可以在家中使用。虽然传感器不能告诉你身体发生什么毛病,但却可以给你及时的警告,得以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唐本忠研究的高分子材料如塑料等都是绝缘体,不会导电。唐本忠的想法是把一些通用材料变作特殊材料,突出高分子的用途。唐本忠及其团队改变分子结构,研制了一系列具光电性能的新塑料,他手头上的特殊高分子材料,不少有半导体性能,可在室温下用溶液涂膜法或加热至一两百摄氏度来加工。只要通电或光照,这种塑料就可以发光,也许以后在墙上涂一层塑料薄膜,整个墙面都可以发光。
唐本忠预测,高分子材料光电领域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除了生物探针外,还可以用来发展太阳能电池。有趣的是,一般显示器的原理是通电后发光,即把电能变作光能;太阳能电池却是倒转过来,把光能变作电能。太阳能电池的电力持久,具有很大用处。唐本忠正积极筹划开发,我们希望,他的研究能尽快取得成果,为我们的生活更添光亮!
风华正茂悟成功
谈及自己的成功,唐本忠谦和地说:“这得益于家乡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得益于在大学所接受的良好教育。”回首往事,对成功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是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像我们这些从乡下出来的孩子,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肯努力。”唐本忠认为,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有潜质的人有很多,但最终能不能成功,根本因素还是在于自己是否努力,并在机遇来临时,能否牢牢抓住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不管你出生如何,只要你肯努力,善于学习,抓住目标,就一定能成功。”
唐本忠说,重视基础知识,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没有宽广的基础,事业很难走远。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后劲十足。现在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作为青年一代,就更应集中精力把学习搞好,打牢基础。在做到主动学习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多问,不断地问为什么,这样才能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也是做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从小锻炼自己不断用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成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志,而且要立大志。要立志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唐本忠认为,一个人没有志向,或志向不高,就不可能取得较大成就。这又不禁让他想起了大学生活让他对未来产生的追求:追求知识,追求完美,奋发向上。
深情寄语赠母校
唐本忠是华工1977级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生,看到学校巨大的变化,他感慨良深,学校的整体格局虽然尚未变化,但已是旧貌换新颜,周围的农田已经变成高楼大厦。“那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去‘广州’,因为我们自认这里是乡下,到了原中山医学院那里才算进城……现在这里已经变成城市中心了!”
唐本忠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1977级、1978级同学运气很好,碰上了黄金时代,国家当时需要大量人才,加上个人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一番作为。当年下乡劳动之时,他从未想到自己会有今天。“当年‘修地球’的时候,从未想到以后会做科研。”对于大学教育,唐本忠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创造知识。
今年恰逢华工60年校庆,虽然毕业已有30年,但是唐本忠一直心系母校,他感恩国家,感恩华工,对母校30年间的跨越式发展感到由衷的欣慰。他勉励在校的师弟师妹们要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要用满腔热情去拥抱明天,好好珍惜美好的大学生活和同窗情谊,努力成为让母校骄傲的华工人。对于母校的发展,唐本忠一直很关切,他希望学校能够以人为本,尊重教授,重视人才,衷心希望母校发展得更好!
作者:王澍沁
注:本文据《为生活更添光亮一一访科大化学系讲座教授唐本忠》、《做人、做事、做学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面对面》、《华工19}}和19}s级校友毕业三十周年返校团聚》等文章整理、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