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坚持梦想超越未来
——访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党委副书记廖斌校友
【人物名片】廖斌,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就读于华南工学院材料高分子本科专业。历任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现任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党委副书记。1992年获株洲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1999年获铁道部“全国铁路多种经营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2000年被授予“株洲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01年被授予第五届“株洲市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7年度湖南省十大杰出经济人物,株洲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如果说成功可以复制的话,那么成功肯定是具有其共性的。虽然不同的人成功的轨迹不尽相同,但是究其根源性的动力与规则,却是出人意料地相同。固然成功一事有赖机遇女神的青睐,但古语亦早就说过,机遇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采访廖斌校友之前,我们一直不清楚成功所要求的条件究竟是什么,究竟是过人的天赋,还是超常的毅力,或是坚强的决心;但在与廖斌校友接触之后,我们才豁然开朗,成功人士所拥有的一个共性,用廖斌校友的话来说,即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心理期望,同时结合一个实现的路径,两者结合得好,成功便在眼前。也许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于当今无数渴望成功而每天阅读各种成功学书籍的大学生来说,不啻是醍醐灌顶: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南车集团的大名我们是有所耳闻的,故而在采访之前,对于这个庞大集团的领头人的形象,我们也在心里勾画了无数次,但及至我们见到廖斌校友本人的时候,才发现与之前的所有猜想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廖斌校友出乎意料地低调、和蔼,完全不同于我们所想象的气势逼人,但是却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魄力。颇具儒雅气质的廖斌校友实在、耿直,为人谦虚随和,谈笑间无不透露着他处变不惊、睿智从容的大企业家风范,显示出了一种特有的大将之风,也许正是工科背景所给予廖斌校友的踏实和低调的性格形成了他现在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吧。
在展示厅合照完毕,一行几人来到咖啡厅坐定。初步了解了我们的来意,廖斌校友开始缓缓回忆起他的大学生活。当时中国的高校教育才刚刚复苏不久,大学生还属于“珍稀动物”,大学的条件自然是十分简陋,据廖斌校友回忆,当时的华工校园许多地方是破烂不堪,污水横流,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作为中大的老校区,当时的华工拥有众多的古典建筑,湖畔树荫风景宜人,虽然生活艰苦一些,但是总体来说学习环境还是不错的。那时的广州还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华,华工还属于广州的郊区范围,校外有农田水塘。廖斌先生开玩笑说,当时广州还没有这么严重的污染,我们几个同学闲来无事还曾经跑去外面农田里抓过青蛙呢。说起这一段往事的时候廖斌校友脸上浮现着一种怀念和温馨的微笑,当年的青春年华自然是有着无数单纯美好的经历,在那个单纯的年代,象牙塔里也都是单纯美好的回忆。廖斌校友回忆道,当时的生活是单调的,他是个好学的学生,大学的生活无非是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没有什么课余的娱乐生活,而从高中时就养成的高度自律的习惯也促使他更多的是在学业上下工夫,没有闲暇分心去想其他的事情。廖斌校友说,当时最开心的就是每个月与家里通信以及收到生活费的那几天,就像是过年一样。诚然这样的心境现在离我们已经是太遥远了,但我们能从廖斌校友的微笑里领略到他那时的快乐自足。当时年轻的廖斌校友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与班上同学关系也很好,隐隐然已经有了一个领导者的风范。
我们问及华工给他的最深的印象,廖斌先生稍稍思考了一番,方慎重地说道,离开大学已经这么多年,当时的印象已经不那么深刻了,若是真要说到华工人的特点,大概还是那几句话,低调踏实,治学严谨,尊敬师长。而廖斌校友也明显具有这样的特点,总是保持一种低调的心态,踏实地做事情。
受到沿海发达城市的开放理念、先进思想的熏陶,同时抱着对高分子材料理论工程化应用的极大热情,廖斌校友放弃了继续读研深造的机会,来到号称“中国电力机车之都”的株洲,成为国内最早研究和应用机车橡胶减振元件的研发机构——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橡胶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逐渐从技术部门转为管理部门,从低层到高层,廖斌校友和南车株洲一起成长壮大。这一路走来是多么的艰难,这其中的艰辛与坎坷我们无从体验,然而廖斌校友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激情与活力。
我们不禁好奇于廖斌校友为何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这种活力和激情。问及这个话题,廖斌校友轻轻地靠在沙发上,仿佛是梳理自己的思绪一般,然后说道:“这个问题被问过很多遍了,原因大概有几点。其一是求学时我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这些我一直感怀于心,因此也一直希望能够为别人做些力所能及事情;而且当时的老师也教育我们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就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我自己的性格是兼有理性与感性的,动的一方面我好学好奇,对创新和研究拥有热情;而静的一方面我又好思好想,喜欢安静地冥思一些深奥的问题。这就达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在现实中得不到的结果我能通过思考找到答案,而思考发现的问题又能通过现实的实践得以实现。这算是我保持一贯的激情的原因吧。”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正是这种特别的个性与人生态度决定了廖斌校友的成功轨迹。
而说起那段时间的创业艰辛,廖斌校友稍稍沉默一会,本以为这段故事将会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奋斗史,结果廖斌校友却只是淡淡地说了句:“记不起来了,困难确实是很多,不过克服了,也就过去了,也就不叫困难了……”这样的话语让我们肃然起敬,有多少成功人士把过去的奋斗史当成荣誉牌挂在胸前,每当说到自己的创业经历就要拿出来炫耀一番。而廖斌校友却十分谦逊地将这些曾经的风雨悄然忘记,也许真正的成功者就是这样,目光永远是向前的,过去的困难和荣誉都已经是历史了,只有未来才是最值得去挑战的,正如廖斌校友所说,有些东西说出来,旁人也不会懂的,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明白。
谈到廖斌校友奋斗的内在动力及源泉时,廖斌校友只是平静地说道:“第一,我希望做有意义的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而且想做的事情我一定要做到;第二,我希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不用太多钱,但生活上不必为钱操心,而且我希望我能一直做得很好,这样才算对朋友、老师、家里有个交代。”
因为想有幸福生活,所以努力读书,拼命工作;因为想做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拼命地把一个小研究所发展成一个大企业;更因为为了追求自己生命的完满,所以毅然舍弃在他人眼中高不可及的位置,去寻求另一段生命。他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一个热爱家庭的男人,是一个时常思考人生意义的儒者,更是一位热爱生活、懂得感恩的活生生的人!
从头至尾,廖斌校友的话语都是低沉平和,却透出一股坚毅和力量。就如同他本人所说,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心理期望,加上一个现实的实现路径,就等于无限的激情与动力。有了目标和动力,就不会有迷茫和彷徨,没有迷茫和彷徨就不存在恐惧,只要不畏惧了,未来就只是等着我们去超越了。
我们期待着,廖斌校友在他未来的人生中,也能率性而为,活得更加精彩。
作者:王樱诺 周斯汝 陈冰洋